行政事項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全廣II 第24講


科判  (釋名)
音檔  1B 14:38 ~ 15:52
日期  2018/06/21 - 06/24
手抄頁/  1 P24-L4 ~ P24-LL3 ( 2016 年版:1 P24-L4 ~ P24-LL3 )
手抄段落    有這樣的因……在這兩部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

再問一個問題:有一條快路、有一條慢路,請問誰將走上慢路,誰將走上快路?這兩條路是給誰展示的?是我們,是吧!那麼誰將走快路、誰將走慢路,是誰在決定?是別人決定我離苦得樂的快慢,還是我自己決定的?如果我自己能夠決定快慢的話,我何必受那麼多苦呢? [0046]

  所以師父處處都在揭示:我們是否能夠明了我們要主宰自己的身心?談主宰太不容易!我們的心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很難控制,所以才會在悲傷的海裡不停地沉淪,主宰不了。所以才說佛法難,難就難在哪兒?開始對付心的時候,就沒有像聽懂感覺那麼好了!因為最先遭遇的就是先要認識到這個痛苦、這個痛苦對自己是有傷害的,接下來你要想離開它。 [0131]

*聽懂聞思,對付心—修。
* 23講:(0631)
快的是怎麼走上去的?一定要探索!1.不然就會發生我以為走的是快的,結果我走的是慢的。2. 因為不清楚的緣故、3. 因為可能遠離了引路者的緣故,4. 或者中途退心、換路等等諸多的方式,5. 還有人事的不和合我們也會不想朝前走,很多很多理由都會走上岔路。
à 老師在24講,分別從1, 不清楚()2. 遠離引路者 這兩個因素來深入。(歸依二因,怖畏三惡趣苦,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

  比如說壞心情,早晨起來你就莫名其妙地心情不好,由於作了惡夢、或者身體不舒服、或者其他的原因、或者今天的事情多等等,或者你突然想起了一段事情,總之就心情不好。那麼心情不好之後,是否延續一天?是否把這種態度帶給遇到你的所有的人?還有一種就是假裝很快樂,其實心裡那傷口越來越深,都是一種自我折磨的方式。但是我們是不是很習慣這種方式?還是習慣發現了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負面的思路——注意!我說「發現」兩個字——思路一出現的時候趕快停止它,這是不是最快速的當下離苦?當下轉! [0220]

*LR P25L2 調伏者,謂尸羅學。別解脫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此字左為豎心旁,右為“龍”)悷馬,根如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

  我再說一遍:如果能夠主宰快和慢的話,誰願意走慢路?那麼為什麼不能夠主宰?是天生不能夠主宰,還是缺乏訓練?武林高手是怎麼出現的?小的時候都有一段跟著師父非常艱辛的訓練過程,對不對?一般都出現什麼大雪的時候也練、酷暑的時候也練、被師父修理、什麼都學不會,然後冥思苦想武功祕笈......經歷那個過程,最後就練成武林高手了。沒有什麼其他別的東西! [0304]

  就像一個賣油翁,哎呀!那個賣油的人特別厲害,他在那個瓶口上放上一枚銅錢,然後他就把油從那個銅錢的孔——古式銅錢的孔,四方的那種,就透過那個孔,倒到買油人的瓶子裡去。然後那個銅錢的邊緣是不會沾上油的,厲害吧!有人問了那個賣油翁說:「這太了不起了!這是怎麼練出來的?」那個賣油翁說:「無他,唯手熟爾。」沒有什麼其他的,只是我熟練罷了! [0344]

* LR P45 L6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賣油翁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 ,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 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唯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譯文
  康肅公陳堯咨善於射箭,世上沒有第二個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憑著這種本領而自誇。曾經(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場地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擔子,站在那裡斜著眼睛看著他,很久都沒有離開。賣油的老頭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點點頭。
  陳堯咨問賣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嗎?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嗎?」賣油的老翁說:「沒有別的(奧妙),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陳堯咨(聽後)氣憤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老翁說:「憑我倒油的經驗就可以懂得這個道理。」於是拿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把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蘆裡,油從錢孔注入而錢卻沒有濕。於是說:「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熟練罷了。」陳堯咨笑著將他送走了。
  這與莊子所講的庖丁解牛、輪扁斫輪的故事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離苦得樂之路要從當下開始練起,不要讓壞心情、壞情緒、壞的思路牽絆你,一定要快點把它斬斷,快點離開它!真正地說,當煩惱生起的時候,我們要像抖落跑進懷裡的蛇一樣,可是有多少人把自己的壞心情看成是進入懷裡的蛇呀?有那麼害怕嗎?通常壞心情生起的時候,我們就待著、就靠著、就瞇著眼沉在裡邊;沒有覺察、沒有覺知、沒有覺照,所以就越沉越深。沉到很深的時候發現:哇!透不過氣來!再想跑出來,費盡了辛苦。所以速度,速度!最先覺知——看到它,然後扭轉它。 [0441]

  所以「速度」這兩個字,是不是我們這節課學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平常也學速度啊!但是離苦得樂的速度是什麼呀?就是要我們對我們的心快速地了知它在幹什麼。如果它在痛苦的話、在攪煩惱的話,那要停! [0503]

  有在聽嗎?有在聽嗎?要試著在苦樂上去獲得稍微一點的主動權,要試著去操縱這個方向。那些修鍊地非常非常成功的高僧大德,就是勤苦練習呀!師父在他的日記裡,每一篇都是勤苦地練功夫啊!所以在心上練功夫即是,不要慨嘆佛道難啊!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努力哦! [0535]

*LR P320 L1
如是策勵之時,總諸惡行,特見睡等懈怠之因現在前者,應不忍受迎面遏止。如云﹕「如蛇入懷中,故應急起立,如是睡懈生,皆應速遏止。」非但斷除,應於犯罪心生不喜,謂我往昔如是轉故,乃至現在漂流生死,尤以正受菩薩律儀,而反安住學處障品極可訶責,及願今後於如是罪定不令生,防護當來,於彼二心應多修習。

* LR P319L9
若爾何須於微小罪見大怖畏,無間滅除不令相續耶。答譬如毒箭略傷於身,以此不久毒遍全身,故當速割。如是惡行略傷心時,若捨不顧速遍全心,實非微小速能廣大,故於最初須滅令不生,設已生起無間應斷。如云「如毒依於血,速能遍全身,如是罪得便,亦能遍全心。」

  好,師父舉了這兩部經典說有兩條路,就是快路和慢路、近路和遠路。那問大家一個問題:從這兒到某地某地,怎麼走是近的呀?我們去問路的時候會問誰呢?是問走過的,還是問沒走過的?一定是問走過而且很熟練的。他說:「我家就在那邊!就這麼近,你朝這條路走吧!」我們從小到大一定都問過路,問路的時候,有沒有遇過那種指路給你指說:「一直往前走,左拐、右拐!再向前走,再左拐、右拐!」拐拐你就迷失了,你就不知道怎麼走了。但是有的碰到好的指路的,他就給你講,講完他發現你一臉困惑之後,他說:「那我帶你走吧!」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跟著走,可能有人會害怕不知道被帶到哪去。但是給我們講這兩部經典的是佛陀,他已經究竟地離苦和究竟地得樂,而且他有慈悲心要幫我們,他的方法是正確的,所以跟佛去問怎麼樣成佛是快路、是遠路,應該是最好的。 [0654]

  所以走上快路和慢路最根本的那個條件是什麼呢?誰知道此路快、誰知道此路慢?一定是走過的人。那你說走過的人,他一定是走過了慢路,才知道那條慢路嗎?一定要被火燒到,才知道火會燒人嗎?遠遠地看著它烤就可以了吧!認知毒藥的人,你不能說被毒死了所以才認知,不是這樣的!因為聽爸爸媽媽說、聽老師說、聽科學家說這是有毒的,所以就不靠近。 [0734]

  姑且不討論這個。再問一遍:誰是知道近和遠的人?如果那個知道近路和遠路的人,決定要帶我們走近路的話,我們要跟著走嗎?當我們遠行、當我們不知道路,我們需要嚮導嗎?如果這個嚮導對我們伸出了慈悲的手,我們願意把手伸出去,跟著他嗎?

Q. 老師提出一定要走過慢路才知道那是條慢路?”, 老師指出我們什麼邪見?
*走過的人一定是走過慢路的人嗎?只有近路、遠路都走過,才知道那一條路是近、是遠?

* LR P99 L9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遍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歸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