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 成佛遠近二路 )
音檔 1B 17:30 ~ 18:44
日期 2018/07/02 ~ 07/04
手抄頁/行 1冊 P25-LL4 ~ P26-L4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25-LL5 ~ P26-L4 )
手抄段落 這個地方,我不強調後面的……倒反而來得省事。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485-130027
好,大家再聽下面一小段。
這個地方我不強調後面那個,只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真正要想學這個佛,應該一開頭的時候,先心平氣和、耐下心來,把佛要告訴我們的正確圓滿的教法認識了,然後你開始去一口氣走的話,這個就是一生取辦。否則的話,你急急忙忙去做的話,這條是遠路,這條是遠路。究實說來,在我們沒有正確了解之前,因為我們畢竟是個凡夫,自己我也一樣地感覺:哎呀!叫我去,一聽見那個佛法這麼難走、這麼長遠,誰都會害怕。但是如果你有了正確的認識、正確地了解以後,誰都會取後者,因為你害怕的結果,並沒有因為你害怕而省力呀,反而讓你吃盡千辛萬苦啊!這是個真實的內容。所以真正重要的,假定說我們能夠如法地去了解了這個完整的內容,然後去走的話,倒反而來得省事。 [01′18″]
這是非常小的一段。我想問大家第一個問題,就是:急急忙忙要去找配自己胃口的去做,然後結果以為得到,後來沒有得到,這種毛病怎麼治啊?有在這一段找到治療的藥方吧?「說明我們真正要想學佛,應該在一開頭的時候」,師父講了四個字,什麼啊?「心平氣和」,心平氣和前面有個什麼?「先」心平氣和,別著急!別著急!然後「耐下心來」,你看急急忙忙的不就是老著急、不心平氣和嗎?說耐下心來做什麼事情呢?就是「把佛要告訴我們的正確圓滿的教法認識了。」 [02′12″]
「佛要告訴我們的正確圓滿的教法」,注意!這裡邊出現了「正確」,又出現了「圓滿」。所謂的圓滿,就不是支支節節的,它是沒有殘缺的、一路上去的。所以「認識了」,注意!這個認識,比如說:「欸!說起某某人,你見過他嗎?」說:「沒見過、不認識。」那說:「你鄰居的臉,你記得清楚嗎?」「清楚。」「你姐妹的臉清楚嗎?」「清楚。」「爸爸媽媽的臉清楚嗎?」「那不僅僅是清楚,太熟悉了!」認識了之後,我們就一口氣開始走上去的話,師父說:「這就是一生取辦。」三行字哦!就把這麼大的一件事情交代清楚囉!想一想我們要描述一個這麼難描述的事情,豈能三行字解決啊! [03′02″]
所以,先是一個心平氣和的狀態,要了解的對象就是正確圓滿的佛陀的教法,一口氣開始走上去的話,這就是一生取辦。注意!下面反方出現了。「否則的話」,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呢?又是老毛病發作了,「急急忙忙地去做」,就是又配自己胃口的,覺得做得挺來勁、挺開心,但是「是條遠路」。 [03′30″]
接下來,「在我們沒有正確了解之前,因為我們畢竟是個凡夫」,師父說:「我也一樣地感覺,叫我去聽見佛法這麼難走、這麼長遠,會害怕的」。「但是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正確地了解之後」,注意!又出現了正確——正確的認識、正確地了解,師父接下來的結論是:「誰都會取後者。」是這樣嗎?有疑問嗎?正確地了解了之後,我們就會取一生取辦嗎?為什麼?為什麼?你們有看手抄吧!誰答一下? [04′16″]
(弟子回答:「因為你害怕的結果,並沒有因為你害怕而省力,反而讓你吃盡千辛萬苦!這是個真實的內容。」) [04′21″]
所以我們害怕這條路遠,對吧!然後覺得:我想那個可能是比較省力的。因為他在這裡邊一定是不願意照著佛陀一口氣走上去,就說太累了,我要找一個省力的辦法。為什麼要省力呢?因為我缺力、沒力,所以你要我跑那麼長遠的路我跑不到。師父說這種害怕的心,反而讓我們吃盡千辛萬苦。注意哦!真的嗎?真的嗎?我們能信任這句話嗎? [04′54″]
我們都是為了躲避恐懼的那個結果,所以選擇當下的行為,結果選錯了之後,反而讓我們更害怕,而且比原來還吃盡千辛萬苦,這種事情很多吧?不會因為我們害怕,然後急急忙忙選擇那結果,我們害怕的就不會出現,反而會更加地辛苦。是真的這樣嗎? [05′18″]
問完了之後,接著師父下面那幾個字是:「這是個真實的內容。」師父後來又結論說:「所以真正重要的」,就是破那種急急忙忙的狀態,「真正重要的,假定說我們能夠如法地去了解這個完整的內容」,又出現了!前面說圓滿正確,現在又出現了完整的內容,「然後去走的話,倒反而來得省事。」就是一開始不要忙著去做,先把整體的作戰規劃搞清楚,看一看我們無量劫來的生涯規劃是什麼,我要走到哪裡?先把這個成佛的地圖看清楚。 [06′25″]
我常常說空照圖。誰拍的呢?佛菩薩拍的。然後又有嚮導,先搞清楚這所有的路,然後再開始走。不要路在哪兒都不知道馬上就上路了,那肯定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了!你要走東山,可能不知道拐到北山,或者拐到不知道多少莫名其妙的地方去了。因為什麼呢?沒有具備正知見眼,所以行的時候就會有偏差,而且絕對是一條千辛萬苦的路,絕對不是省事的!
Q. 師父揭示了那兩種我們修學佛法時錯誤的行相? 原因為何?
Q. 老師舉了兩個喻? 這兩個喻要說明什麼?
參考廣論
P308LL2念如我何能修證。此中分三,於所應得破除退屈,於能得方便破除退屈,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
對法的態度
|
對陌生人的認識
|
對鄰居的認識
|
對家人的認識
|
認識程度
|
沒見過、不認識
|
浮泛的認識
|
認識且熟悉
|
三士道
|
下士夫
|
中士夫
|
上士夫
|
行相
|
急急忙忙地去做,只配自己胃口,覺得做得挺來勁、挺開心。
|
聽見佛法這麼難走、這麼長遠,會害怕的。
|
能夠如法地去了解這個完整的內容,然後去走的話,倒反而來得省事。
|
遠近路
|
遠路
|
遠路
|
近路
|
過患/殊勝
|
我們的現象就是一直聽不進去,急急忙忙做自己那一套,然後結果就一直在這個苦難中。
|
因為你害怕的結果,並沒有因為你害怕而省力,反而讓你吃盡千辛萬苦!
為了躲避恐懼的那個結果,所以選擇當下的行為,結果選錯了之後,反而讓我們更害怕,而且比原來還吃盡千辛萬苦。
|
真正重要的,假定說我們能夠如法地去了解了這個完整的內容,然後去走的話,倒反而來得省事。
先心平氣和、耐下心來,把佛要告訴我們的正確圓滿的教法認識了,然後你開始去一口氣走的話,這個就是一生取辦。
|
廣論依據
|
LR P310
若謂諸佛無量功德於修行時,僅由專懇修學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於道生此顛倒了解,則於現在全無所怯。 然此非是賢善之相,是於修道之理未獲定解,或雖少有散渙了解,然皆未曾親切修持,總覺容易障覆所致。 |
LR P310
若至實行雖略顯示道之首尾粗概次第滿分之體,生恐懼云﹕「若須如是誰復能修」而捨棄故。 LR P311 謂念成佛須於生死受無量生,爾時生死眾苦逼惱,故我不能修如是行。 LR P312 然若未近此之方隅,僅由見於極長時劫,須正修學無邊諸行及多難行,便作是念誰能如是,故妄說云,求速近道,此於願心間接損害,正損行心,令大乘種漸趣劣弱,故於成佛反極遙遠。 |
LR P310
為求菩提難行之苦,較其前苦尚無一分,然能成辦自他大利。
LR P311
應如是思,菩薩由其已斷諸惡以因遮故,必不能生苦受之果,堅固通達,生死如幼悉無自性,故心無苦,若其身心安樂增盛,雖處生死無厭患義。
LR P312
若由最極猛利大慈大悲,及菩提心沖動其意,為利有情,願於短時速成佛者,極為希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