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057
(2018/10/15 ~ 10/1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13:40 ~ 14:58
廣論段落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1冊 P41-L1 ~ P41-L10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41-L1 ~ P41-L11 )
手抄段落 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種種毛病了!就這樣。
其實談到真相,這裡邊有太多太多的問題可以討論了。但是師父說:「它真正的真相是看不到的。」我們能接受這個概念嗎?會覺得事情的真相我們看不見嗎?我們只了解事情的一部分,我們無法了解它的全體,真相更談不上!所以如果能把師父的這句話聽進去,那麼我們以後在跟他人溝通的時候,或者在學習某件事情的時候,或者一起共事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欸!也許我並不了解真相。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對別人的心處在一種打開的、傾聽的狀態,對別人的言論也好、思想也好,至少保持著:欸!去聽一聽他在講什麼。而不是認為他就是不對的,而我了解的才是對的! [00′49″]
題綱:師父說:「真正的真相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平常看到的、感覺到的,又如此真實」,這兩種極大的落差,問題出在哪裡?
所以師父講了這個之後,就講了一個空氣這個例子。說:平常我們眼前的東西——像空氣,其實空氣是存在的,但是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其實就好像不存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有空氣存在,我們就知道有空氣存在。但是平常二六時中,這個透明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藍天、大海、大地,誰會意識到這裡邊有空氣存在呢?如果不仔細地考慮的話。 [01′21″]
師父用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實際上每天都伴隨著我們的那個空氣,我們是意識不到它的存在的。一個存在的東西,因為感覺的原因,好像它不存在;那麼反過來,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因為感覺的原因,會不會我們把它誤認為存在呢?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因為不了解真相,我們對一些問題的了解是片面的,可能是顛倒的。我們能夠接受這樣的概念嗎?自己考慮考慮。 [01′54″]
其實這有點像聽聞軌理的病者想,能不能確認自己的無知?因為當我們想要探尋真理,想獲得更多對於自他的生命有意義的知識、學問或者智慧的時候,我們一定會率先看到自己的無知。那麼對什麼無知?真的是對我們平常身邊存在的東西好像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有無知到這種程度嗎?不去觀察的話,有時候就會這樣,會忽略最重要的東西的存在。那個空氣對我們是非常非常重要,可是我們常常會忽略它的存在;也沒有好好地保護土壤啊、保護水源啊等等。因為這樣的話,就會破壞河流、破壞土地,也就破壞了空氣。 [02′40″]
題綱:真正認識到「自己看不清真相」和「覺得自己所聞、所見、所感受到就是真實」,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情,各會引發何種對境的觀點?進而又會形成什麼樣的取捨?
所以師父舉了這個空氣的例子,讓我們就能夠感受到的例子去想一想:實際上我們並不了解事物存在的真相。 [02′54″]
接著師父又舉了一個茶杯的例子。其實所有端過茶杯的人都知道,就是一個杯子嘛,就這麼簡單!可是師父用幾個面,比如說看見正面,你後面就看不到;看到裡邊,就看不到杯子底,翻過來才能看到。比如說這個杯子是哪兒產的?翻過來才會看到;當你翻過來看底的時候,你又看不到裡邊是什麼樣子、顏色,都看不到了。就用這樣一個例子,證明我們是不可能穿透阻隔的、阻礙的事物,去看到隱蔽的那一面的。 [03′27″]
〔參考資料〕
色
(術語)變壞之義,變礙之義,質礙之義。變壞者輔變破壞也,變礙者變壞質礙也,質礙者有形質而互為障礙也。是從五根境等之極微而成。又色者示現之義,諸色法中獨取五境中之色塵而名為色者,以彼有質礙與示現兩義,色之義勝故也。俱舍論一曰:「由變壞故,(中略)變礙故,名為色。」同八曰:「或示現義。」大乘義章二曰:「質礙名色。」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所以師父說我們是有局限性的。一旦有局限在裡邊,毛病就會產生了,種種毛病!而佛陀呢?他能夠如實觀見一切所知,而且是無餘地觀見,沒有一件事情他不知道的。我們聽到這裡的時候,可能很難去想像那到底是怎麼樣的一顆心,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已經覺得夠博學的了,還要知道很多很多人的心。如果所有眾生的心意他都知道,而且注意哦,他知道的速度是在一刹那喔!一刹那間可以知道所有的事情,時間這麼短! [04′20″]
比如說我們探討一件事情的話,開了很多次會議探討這個主題,甚至把一個主題在心裡想啊、想啊、想啊,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還是不知道,還有一些東西沒有探索出來,就是沒有想明白。怎麼可能在一刹那間能夠如實觀見所有的一切呢?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對我們的所知來說實在是太過挑戰,所以就是不可思議!我們要皈依和讚美的釋迦牟尼佛,他的意功德居然是這樣的! [04′52″]
透過師父的這一小段讚美釋迦佛的意功德,讓我們觀察一下自己的現狀——真的能夠確認自己不了解真相嗎?我們會在我們的生命中不停地發現,我們以為我們了解一個人,可是後來出了一件事情,我們發現我們不了解他。還有我們誤會一個人,後來這個事情發生之後,我們會發現:哎喲!原來他不是這樣子。所以生命裡發生的很多很多事情,實際上都在挑戰我們——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真相,可是實際上呢,真相遠遠不是那樣的! [05′33″]
題綱:老師如何對比佛陀和我對他人的心的了解是多大的差距?不了解別人的心對我造成什麼障礙與困難?
〔參考資料〕
LR P100 LL1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
他心智
(術語)十智之一。知他人心念之智也。離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禪已上,得發無智,於六通中,謂之他心通。大乘義章十五曰:「他心智者,非己之慮,稱曰他心。照斯之解,名他心智。」智度論二十三曰:「他心智,緣他心有漏無漏心心數法。」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