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063
(2018/11/05 ~ 11/0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19:21 ~ 20:28
廣論段落 P1-L5 是無等師最勝子……禮阿逸多及妙音
手抄頁/行 1冊
P43-L6 ~ P42-LL4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43-L6 ~ P42-LL4 )
手抄段落 大悲,菩提心就是……佛法也是如此。
好,接著再聽下一段。
大悲、菩提心,就是發救一切眾生心這個願力,然後在這個方面用種種方式、種種方便去幫助別人,所以稱為廣行。但是你單單發了這個心要去救別人,如果說沒有正確的方法的話,不行!所以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就是智慧。就像我們普通世間來說,每一個家庭當中母親都是無限地慈悲,她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這個母親,愛心是夠了,教導的方式不足,結果呢,溺愛,溺愛!這個「溺」愛,三點水一個弱,強弱的弱。寵愛反而把那個子女弄壞了,所以一定還要正確的指導,這樣。那麼這個正確的指導是所謂智慧,我們現在佛法也是如此。 [01′14″]
師父的這一小段蘊涵的哲理還是滿深刻的,這裡邊可操作面也是比比皆是。比如說敬老事業呀、教育事業呀等等,在這一小段可以去鑽研很多很多。總之,師父用一小段,表述一個非常深邃的、非常深遠的,對我們人類教育體系的一個看法、一個見解,或者他的教誨。 [09′28″]
大悲、菩提心,就是發救一切眾生心這個願力,然後在這個方面用種種方式、種種方便去幫助別人,所以稱為廣行。但是你單單發了這個心要去救別人,如果說沒有正確的方法的話,不行!所以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就是智慧。就像我們普通世間來說,每一個家庭當中母親都是無限地慈悲,她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這個母親,愛心是夠了,教導的方式不足,結果呢,溺愛,溺愛!這個「溺」愛,三點水一個弱,強弱的弱。寵愛反而把那個子女弄壞了,所以一定還要正確的指導,這樣。那麼這個正確的指導是所謂智慧,我們現在佛法也是如此。 [01′14″]
在這一段裡邊,出現了「大悲」、「菩提心」、「願力」。注意!大悲、菩提心都是佛菩薩具有的,所以這裡邊說:「發救一切眾生心的這個願力」,然後發了之後,這個心是做什麼呢?就是由種種的方式、種種的方便去幫忙別人。他的方法和方式是無量無邊的,但是都從一個利益他人的角度,從菩提心、大悲心這個角度任運地流淌出來的,師父說這是廣行。
但是我們單單發了這個心要去救別人的話,沒有正確的方法,師父接著說:「不行!」 [02′07″]
〔參考資料〕
LR P247L6
若爾何為圓滿無錯因緣耶,如毗盧遮那現證菩提經云﹕「秘密主,一切種智者,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其中大悲如前已說,菩提心者謂世俗勝義二菩提心,方便者謂施等圓滿,是蓮花戒大師所說。
LR P71L2
復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所有之道,廣大道次。發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應於此等次第決定,數量決定,智慧方便,僅以一分不成菩提,發大定解。
〔心得〕
師父在這段除了解釋「廣行」及「深見」之外,也同時告訴我學習的次第,以悲心為根本發起菩提心,發起願求菩提心之後,應當發起趣行菩提心而趣入菩薩正行,廣修六度萬行等諸方便。而同時,也在發起世俗菩提心時,修行勝義,尋求空性正見的修證。而趣入勝義菩提心。一旦見諦之後,即證得勝義菩提心,而登地。大地菩薩在勝義菩提心的攝持下,廣行十般羅蜜,以見攝行,以行攝見。智慧方便二方具足。
那麼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當我們現起了一個想要幫忙別人的心的時候,會不會很留心:欸,我有沒有正確的方法?我們會不會在方法上仔細地推敲一下,還是一股熱情就去幫忙別人了?但有的時候可能是越幫越忙,因為自己的方式可能是別人不喜歡的,或者不適合別人的,甚至是自己也沒有搞清楚的。所以師父說:「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正確的方法,師父說:「就是智慧。」 [02′43″]
所以當我們生起了想要利他的願望的時候,一定要同時學習智慧。為了讓我們了解這一點,師父說:「在一個家庭之中,母親對我們的關愛都是無限地慈悲,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如果愛心夠了,教導方式不足的話,提到了「溺愛」。其實現在有一些人感覺到好像媽媽沒那麼愛我;有些人是說:愛太多了。總之,這個愛心到底怎麼樣去搭配,才是對一個人心靈最好的灌溉?師父說:「一定還有正確的指導。」那麼對我們想要生起慈悲心,或者利益他人來說,這個正確的指導就是智慧。 [03′39″]
題綱:
為什麼師父會以家庭中的母親為例,談到了「溺愛」?
題綱:
為什麼老師在這邊提到:「現在有一些人感覺到好像媽媽沒那麼愛我;有些人是說:愛太多了。」?為什麼感受不到「愛」?為什麼覺得「愛太多」?為什麼會「愛太少」或「愛太多」?
我們都覺得自己很熟悉母親的愛,那麼如何去表達關愛?這個關愛得讓他體會到愛,而且有的時候可能是無條件的愛。因為這樣的話,他才會有安全感,才會在生命中建立了一個對他永遠不會變心的這樣一個母親的慈愛。那麼這個母親的慈愛還要智慧的引導,就是何者應做、何者不應做。有的時候應做的事可能是自己不高興,但是必須做;有的時候自己喜歡做的事,可能你的生命並不需要。所以我們在智慧的指導下,學會自律、自尊,要去知道何者對自己、對他人真正地有利,何者對自己和對他人是有害處的。 [04′28″]
〔心得〕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如何建立讓對方能夠感受到這顆永遠不會變心的愛?如同老師在關愛教育第8則當中所說,堅定幫助學生的心—
始終如一的關愛他,陪伴他成長。如何在對方心情變幻不定當中,堅定自己的發心,讓他感受到這份如終如一、不變的發心?先觀察自己的心。
我是否有思惑?只做自己高興想做的事。是否有見惑?不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事。如果有見思二惑就會如同 師父所說的「愛見大悲」。
〔參考資料〕
8.堅定幫助學生的心— 始終如一的關愛他, 陪伴他成長
必須認識到引導一顆心非常不容易,你必須在他的生命中,付出極大的辛苦!反覆地探索,反覆地觀察、反覆地琢磨,而且他的心情變幻不定,對你忽爾遠、忽爾近,在這種變幻不定的過程中,你必須站住你的位置──你對我好,我對你這樣;過幾天你對我不好,我還是對你這樣;你對我非理作意,我是這樣;你跟我對抗,我還是這樣,始終如一,我對你的心不變。
父母親在我們的生命中,一直關愛我們、又教育我們,這兩者有的時候弄不好就會導致家庭戰爭——爸爸媽媽吵架、孩子也會跟父母吵架,陷入一個很焦灼的矛盾之中。但是在這個焦灼的矛盾之中,只要想一想:是不是用關愛可以融化?所以師父就介紹了觀功念恩。我們可以每天、或者一週兩次一個家庭會議,在家庭會議大家都聚在一個桌子前,或者坐在沙發上,然後大家可以觀功念恩。比如說可以表彰一下這一週每個人對家庭的貢獻、心靈的成長,還有每個人美德的成長、自律性的成長。因為一個人的成熟跟他的自律有直接關係,不管多大,如果自律性不高的話,似乎還沒有成熟。我們是永遠需要慈悲和智慧對我們心靈的灌溉的,所以師父在這裡邊揭示了這兩個問題。 [05′25″]
題綱:
「關愛」和「觀功念恩」之間的關係為何?
「關愛」和「觀功念恩」之間的關係為何?
題綱:
為什麼老師會談到「自律」?什麼狀況之下一個人會「自律」?
為什麼老師會談到「自律」?什麼狀況之下一個人會「自律」?
〔參考資料〕
3.關愛教育是你必須從 頭到腳都關愛他
一旦一個學生發現自己被自己的老師欣賞,發現自己在老師的心中很重要,他就開始自律。
能夠欣賞自己的學生,發現他生命的優點,甚至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的那些優點,就會讓一個孩子站起來。實際上,與其說是教他,不如說是發現他。
7.發現學生潛在的美, 堅定地指出他生命中 美好的特質
所以在跟很多人接觸的整個過程中,我也會去發現。發現什麼呢?發現那些潛在的美。所謂潛在的美就是上面可能覆蓋一些東西。比如說,這一段時間他的生命狀態非常地糟糕,或者身體變得非常糟糕,或者心情很糟,或者人際關係一塌糊塗,心力也差到了極點。
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個老師,如果能夠非常堅定地指出他生命中那些美好的特質,告訴他說:「這只是一個側面,你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你知不知道?」一定要告訴他那個他自己沒有看到的很莊嚴、很美妙的特質。而且這種勸導,必須常常對他講,當他在某個地方稍稍有一點改進的時候,就馬上予以鼓勵。這種鼓勵不是膚淺的,是發自內心非常真誠的一種隨喜和感動。
比如說持守某一戒律,一直持得很辛苦,一直堅持,一直堅持,慢慢地、慢慢地有一天超越了以前,做到了以前做不到的部份,我聽了之後常常很感動。因為我知道,這小小的一點進步,他白天黑夜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也許別人看起來不費吹灰之力,因為大家的情況不一樣。其他人很容易就做很好,可是某一部分同學,他就非常、非常辛苦,這個時候要給予他力量。不能總認為他很差、對他沒信心,必須發現他的優點。
這樣鼓勵過的人,多半會成為你鼓勵的那樣子,會像你想的那樣成長。我看到很多人在我面前的歷程都是這樣的。
比如有的人特別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愛,在心裡就特別特別想要關愛,但是是否會忽略對智慧的追求?還有一種情況,我們會特別特別希望小孩可以明辨取捨,在明辨取捨的時候,可能我們就教導得過分嚴厲,或者完全是理性,甚至是教訓的觀點比較普遍,就顯得關愛不足。這個時候可能有一些小孩就會逆反,因為他會覺得:見到你就教訓我,我做什麼都是不對的,你都不滿意!你都一直讓我做到一個很高的標準,我做什麼你都不開心!還有的小孩會變成一輩子努力就想要得到父親或母親的歡喜,他一直為此努力,也一直為此不安。 [06′13″]
〔參考資料〕
5.避免一直要求學生,師生會變成對立
師生之間弄不好會變成有點對立,因為一直要求學生,他似乎永遠都是被動的,你要他怎樣就是怎樣。完全沒有自由,必須按照你的要求那樣去成長,久了之後呢,他可能會說:「不!我要自己來。」當他決定要自己來的時候,你會發現,和我們的要求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樣。
這個時候他會發現──實際上讓我最不自由的就是你!那麼把你打垮可能就會成為他的目標,這可能是讓很多老師最寒心的一個地方。自己含辛茹苦,費盡心思照顧著的學生,卻不能接受甚至完全誤會自己的一番苦心。那麼所做的一切努力到底有什麼意義?可能就會非常地傷感。好像所有的老師都經歷過這個過程。
所以父母那一方面還有子女這方面,各自有各自的焦灼,但是無非是關愛和理性、智慧的調配,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巧妙地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們是這兩者都需要的。把這兩者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就是佛菩薩,他們既有利益眾生、饒益眾生純潔無染的大悲心、菩提心,又有著最淨潔的、最徹底的智慧。這兩者達到究竟的完美結合,就是佛陀。 [06′47″]
所以不管我們現在在一個什麼樣的次第:或者我費盡心機想讓小孩教育得很好,可能事與願違;或者有些小孩他會覺得我費盡心機努力,希望得到父母的讚賞,但是還是好像對我不滿意。不管我們在怎樣的過程之中,我們都必須去理解,在內心裡找到父母親對我們關愛的那個點,藉以溫暖自己,也溫暖整個的人生。因為這樣的話,我們才會在跟他人溝通啊,或者在這一生的努力之中,一直都感覺到父母的關愛是伴隨著自己的。 [07′25″]
既要關愛,又要智慧的提升,這兩者在學《廣論》中,我們會不停地學習。我看到很多父母親非常辛苦地學習,他們要學習怎麼樣跟小孩相處,甚至小孩很大了還是有相處問題。這個相處問題就涉及到內心的種種習氣,有的時候父母的風格和孩子的風格是不一樣的,比如父母是很快的,小孩是很慢的;有的是反之。不管怎樣,大家都透過學習不停地擴大自己關愛對方的角度,看到對方很努力的那一點,或者理解對方的感受,藉以息滅彼此的誤會、瞋心,乃至悲傷、孤獨感等等。 [08′11″]
如果我們能夠不停地在內心中努力地去關愛他人,提升自己心靈的溫度、關愛他人的廣度,而且在關愛他人的智慧上也努力地提升,這樣的話,實際上從家庭開始,慢慢地溫暖一個人,然後慢慢地溫暖周圍的人。 [08′30″]
在這一小段裡,師父非常自然地把大悲心、菩提心和智慧融合在一起,然後舉一個在家庭裡邊的例子,讓我們感覺到實際上這都是我們生命所需要的,就是——慈悲和智慧。因為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例子,讓我們靠近去觀察和思考的話,我們會覺得慈悲和智慧是很高遠的,是佛菩薩才具有的功德。 [09′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