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全廣 第88講


講次  0088  (2019/01/31 ~ 02/0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760-130088

  到達了金洲沿岸的時候,阿底峽尊者見到了一些修行人在岸邊修習禪定。一問之下,居然是金洲大師的弟子們,所以阿底峽尊者就在那裡小住了十天。看一下喔!航行了一年多之後,小住了十天,算是休息嗎?可是也沒有休息,因為他們還繼續地向這幾位修定者去問:金洲大師住在什麼地方呀?金洲大師有什麼教授啊?大師有怎樣的事業和行誼啊?阿底峽尊者心心念念嚮往著金洲大師,想要到他身邊去求法呀! [0101]

  而金洲大師的弟子們,也是經過了這十天,聽了阿底峽尊者的弟子講了阿底峽尊者身語意的功德,還有很多事業的這些狀況之後,對尊者生起了很大的信心。然後就很快地回去跟金洲大師啟白了,說:「哎呀,印度的大智者具德燃燈智來到這個島上了!還帶了一百二十五位弟子,他們在海上航行了十三個月,天魔、大自在天作障礙,都被這位尊者懷著慈悲心降伏了,身語意都安然無恙,現在抵達我們這兒了。而且在岸邊還跟我們十多天在一起,我們都在談論著正法、談論著您的言教,令我們十分地滿意、心悅誠服!現在他們來到這裡的目的,就是想要那位大智者能來到您的座前。」金洲大師的弟子就在跟金洲大師啟白。大智者就是指阿底峽尊者。他們說:「那位大智者能來到您的座前,主要是渴求聽聞三世佛母《大般若經》的教授,生起願行菩提心、修習大乘修心。」還表達說:「希望日夜行持上師您如大海般的教理,祈請能夠慈悲地安排見面。」看一看!金洲大師的弟子們在為阿底峽尊者祈請。 [0245]

  這之後一切都很順利,當阿底峽尊者師徒來到了金洲大師的宮殿附近的時候,金洲大師也是非常隆重,他帶領了很多比丘前來迎接阿底峽尊者。當時傳記上有一段非常非常精彩的描寫,說金洲大師帶領著披著同樣顏色比丘三衣、持著蓄水瓶還有莊嚴的錫杖,人看了能夠極大地引生淨信心,每個都像阿羅漢一樣的五百三十五位比丘,還有六十二位沙彌跟隨。乍看之下,就好像佛陀世尊在世時為阿羅漢所圍繞那麼莊嚴、那麼神聖,能讓人引生極大的淨信心還有不可思議的歡喜心。這是金洲大師那一面的隊伍。 [0351]

  接著這一面是阿底峽尊者的隊伍。阿底峽尊者為首,然後是常常出現的班智達地藏,還有精通五明的班智達、善巧三藏的這些比丘,個個都是博學多聞,一共是一百二十五位。他們都沒有穿鞋,赤腳而行,而且他們身上穿著袈裟的顏色是喀什米爾紅花所染色的,它是為大眾部所極其讚美的三法衣。因為有一個盛大緣起的緣故,所以阿底峽尊者身邊的比丘們都捧著合量的這種鐵缽,都有持缽,缽底都是非常完好、不能有漏的,大家還攜帶著能盛滿摩揭陀升量的紅銅蓄水瓶。「摩揭陀升量」就是描寫能夠裝多少水的一個量,是個數量詞吧,就是能裝那麼多水的蓄水瓶。想想喔!他們捧著缽、攜帶著蓄水瓶,還持有著佛世尊所讚美的錫杖,完具了一切僧人的形象。而且所有的人還戴著沒有驕慢的班智達帽,手持著白色的拂塵。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百二十五位隨行在阿底峽尊者的後方,每個人的間距都非常地勻稱,不遠也不近,連貫不斷地就像五色的彩虹那樣,向著金洲大師的住處在移動。 [0539]

  當時兩邊的隊伍在向對方走近的時候,大家可以想像,如果在街上出現了這樣的場面,那我們一定就趕快去看了!所有居住在金洲那個地方的這些人士,在傳記上寫,還有善神,很多人在看。看到這一幕,對兩位大德的事業還有所有的一切,都生起了很強的信心和歡喜心。兩位大師相見的時候,由於他們宿世就有業緣——師生有的是多生多劫的緣分呀——所以好像本來就認識一樣,已經認識很久了。這裡面有個描寫,就像大樹連根拔起一樣,阿底峽尊者對金洲大師進行了大禮拜,那可能是用盡所有虔誠的禮拜。之後金洲大師就把他的手放在阿底峽尊者的頭上,念誦了很多吉祥頌。這是上師對弟子的一個加持。 [0646]

  其實在傳記裡還有特別描寫阿底峽尊者供養金洲大師的一個大寶瓶,說那個瓶子的特色就是腹部大而飽滿,瓶底也是很堅固的,但是瓶子的頸部非常地修長,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是透明的,能從外面透視到內部。阿底峽尊者在這個瓶子裡裝了金、銀、珍珠、珊瑚,還有吠琉璃等這些寶物,他就是托著這樣的瓶子供奉到金洲大師的手上。班智達地藏還有尊者的這一切弟子眾,也對金洲大師作了供養。 [0725]

  然後阿底峽尊者他們就進入了金洲大師的寢宮,供養曼達之後,就請求傳授《大般若經》的內義和心要,就是大寶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未生者令生、已生者增長的方便,就是大乘道次第圓滿的道體。它是由怙主彌勒傳給聖無著兄弟、由至尊文殊傳寂天菩薩,次第而來的這個圓滿的教授。阿底峽尊者就跟金洲大師做了這樣的祈求,祈請要得到菩提心的教授。金洲大師說:「傳授這個教授需要經歷很多年,你如果能在這個地方久住的話,無論如何我都會傳授。」阿底峽尊者聽了就啟白說:「不論需要多長時間,都要圓滿地聽受!」看一看這個師生的相應度!從那個時候開始,十二年期間,在傳記上寫著金洲大師將總的大乘道體,尤其是大寶菩提心的修心教授,如瓶注瓶地傳授給了阿底峽尊者。他們在十二年間都在一起。 [0848]

  經過了十二年之後,阿底峽尊者就要返回印度。說那種感覺就像一個入海求寶的商主,他終於拿到了如意寶珠,可以還歸故里了。但是我在想阿底峽尊者要回去應該會很難過吧,捨不得金洲大師吧!金洲大師還把他小的時候獲得的一尊釋迦佛的金像賜給了尊者,加持阿底峽尊者成為佛教之主。那個時候,阿底峽尊者師徒經過了十二年之後,才又乘船從海上回到了印度。 [0930]

  在傳記上有寫一段滿感人的。阿底峽尊者應該是很思念金洲大師、很感恩吧,所以阿底峽尊者沒辦法直接稱呼上師金洲大師的名諱。聽到有人談到金洲大師的名諱,他會馬上阻止,而且立刻站起來磕頭,說:「像我的上師那樣的悲心,別人是沒有的!」然後就會在那裡流淚、哭很久。有人問尊者:「在您眾多殊勝的上師當中,為什麼您對金洲大師這麼感念啊?」尊者回答說:「我什麼功德也沒有,能有一點點賢善之心,全都是因為我這位上師的恩德呀!」阿底峽尊者的行誼,值得我們學習呀! [1031]

  阿底峽尊者把他所有的生命都奉獻給了聖教和有情,在他的心續中執持著聖教的大寶庫藏。這個庫藏裡總攝了深見廣行道完整無誤的教授扼要,這些扼要正是我們無死的甘露法藏,我們最需要的、我們最渴望的!他用他全部的生命在傳持著這些傳承,才使得現在的我們能夠聽到這個傳承、能夠學到這個傳承,所以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地珍惜這一切,應該盡我們一切的努力來學修啊!所以「敬禮持彼燃燈智」的敬禮,是發自內心深處最虔誠的禮敬! [1129]

〔心得〕
老師為什麼在眾多阿底峽尊者的事蹟當中選擇開示依止金洲大師的這段公案?
à 宣講依止法,由依止法而生起感恩和思念,自然而然生起禮敬的心。
à 我們最容易有感覺,比較容易觸動。因為在廣論當中,宗大師也是講說這段公案。
LR P4LL1
總具修習慈悲為本,菩提之心眾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師,多時修習,至尊慈氏及妙音尊,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
LR P33L2
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參考資料〕
《阿底峽尊者傳》
尊者見金洲大師名遍贍部,更聞為依慈悲說法要者,又是往昔多生師長,是故引生無極信心,遂決意參依,與一百二十五位高足俱,海行凡十三月之久始抵金洲。初五月時,大自在天欲為尊者作發心之留難故,化為極大摩羯陀魚,阻其去路,復興逆風,降諸霹靂。尊者住慈悲心,狂風頓息,霹靂亦停。因風擊海水,波浪狂騰,舟中諸人,驚慌戰悚,時地藏急請尊者願速降伏。尊者住紅色閻曼德迦瑜伽,摧伏大魚。時大自在急化為瘦劣童子身帶青色,上船悔罪,聲浪俱止。爾時聖不動尊,現高大身,膝下海內,首達雲際,雙手持船,如壯士擎木而立。二十一尊度母亦現身,並告地藏曰:「具壽,汝自取此空花(霹靂異名),遙擊娑跋那他(外道聚落名),皈依發心我等負責。」謂以此擊外道聚落所有煩惱有情等,違犯皈依及菩提心之罪,我等擔負也。地藏依教,手結恐怖印,取諸霹靂,擊諸外道聚落及廟,並外道王等,諸黑品邪神,悉驚散逃散矣!次順風前進月半之後,又有逆風飆起,急祈禱三寶、空行、護法,逆風雖息,順風亦無,停半月之久,次方安達彼岸。

既升岸已,在西藏王所建(王為誰、以何緣、於何時所建,未詳)善逝金塔之前,有金洲大師之弟子,修靜慮苾芻六人住處,住十四日,請問金洲大師之傳記,心中所許之次第,根據何教,受持幾許經論,為若干教理教授之主,修行證有幾許功德及分齊等。時諸靜慮者,實言相對,不加增益損減之言,尊者起大歡喜,如登初地雲(凡訪師、依止必須先察其德行,既依止之後,則當一意作佛之想,大小顯密,依師次第,佛制皆爾。若夫初不觀察,造次依止,歡顏半日,後返謗毀者,既違如來聖制,死後惡趣難逃,況求即身成佛乎?故密乘深法,雖造五逆十惡之人,皆有成就之望,然諸經師不住佛想之輩則無也,諸依師者幸早如此。)。諸靜慮者,亦於地藏等前,問尊者之傳記。地藏等亦將尊者棄捨王位出家,親近無量知識,為印度佛教之主,具諸廣大殊勝功德等等,告諸靜慮者。諸靜慮者曰:「若爾者,問云印度住持有號勝然燈智者,豈非此善巧者乎?」地藏答是。諸靜慮者,急忙叩問旅途疲勞,謝不知待慢之罪,頂禮稱讚。尊者亦還禮。

次諸靜慮者,問其降臨之意,尊者告之,請彼等速代啟白。諸靜慮者急往金剛大師前,白言:「最勝師長請聽,今印度住持勝然燈智與弟子百二十五人俱已抵本洲,於大海中經十三月,降伏魔羅及外道大自在天,身語意三,悉無損減。至我等處,住十四日,議論法義,使我等身心歡喜充滿。今之正意,來參大善巧師長座前,為聽受出生三世一切佛母(指現觀莊嚴論),學習願行二菩提心。復欲晝夜,受用師長之教誨(謂願遍學一切也),惟願大悲垂許。」大師聞已贊云:「地主今善來,人王子善來,眾生主善來,大勇猛善來,俱眷屬善來。行大艱苦善,降黑自在善,揚美旛甚善(謂美如旛蓋,遍顯揚於十方也),無災得至善。苾芻著法衣,當迎彼勝者!」時一切苾芻,著同色三衣,悉持軍持錫杖,威儀端嚴,如諸羅漢,引生信心,五百三十五苾芻,大師前行有六十二名沙彌,共五百九十七人,自遠來迎。尊者見已,宛如世尊在世,羅漢圍繞,引起信心,歡喜至極。

爾時尊者,將諸順緣,載二大象,命四近事,持諸供具,在象前行。諸善巧三藏,洞達五明之苾芻(如大眾部所贊),俱端著紅花所染三衣,托大量鐵缽,無諸穿漏,赤銅軍持,量容升水,並持如來所贊鳴錫,端著善巧之帽,每人擎一白拂,所謂行賢、法親、善生、勇猛金剛、天慧、日密、地藏、智藏、語自在、米勝友、慧賢、月賢、普賢、密賢、無邊慧、海潮浪、須彌王、勇遊戲等諸大善巧者。復有善巧三藏苾芻(大善巧達五明,非僅內明之三藏),智賢等一百八人。復有十三沙彌,四大苾芻,共一百二十五人隨尊者後,不疏不密,中容一人之量齊,宛如五彩霞幢。漸至金洲大師住處,有諸天散花供養。大師雖係尊者多生師長,然於今世尚未請益,並見尊者隨眾見行合和,具足戒律一切功德。尊者及諸眷屬,頂禮大師。金洲大師及五百九十七眾皆不堪尊者等百餘人之威德,一切還禮,狀如傾壁。次尊者供一寶瓶,滿中珍寶,諸餘徒眾各供純金一錢之金花為初禮也。次師徒互問安訖,同至僧園,有一長老在座說法,尊者頂禮,長老未酬。次至金洲大師住處金頂宮殿,入座定已,彼長老亦講學完畢,來尊者前,如法酬禮,並白言:「聞勝士至此,未迎然非慢,思勝士所樂,為作正法過。」尊者深生隨喜。次大師傳尊者現觀莊嚴論,十五座善釋圓滿。次往銀頂宮殿,廣以聞思修三,而度時日云云。

尊者朝金洲大師事跡,餘傳有云:尊者初至已,問金洲法稱大師,現住何處?有一苾芻告曰:「師長七日前,亦曾問云:「贍部洲大德今往何處?」」師徒雖互相傳問,然許久未會。時金洲諸人,俱聞有贍部之大善巧者來也。後於一時,有人問曰:「尋覓金洲法稱者是汝耶?」答曰:「然。」告曰:「隨我來,當示之。」豈知是一名同大師之癡人耳。時尊者悶坐,意甚不快。有金洲大師之沙彌問曰:「汝是贍部人耶?」曰:「是。」「為求法耶抑求財耶?」答曰:「求法。」遂互相談論法義,尊者請其見示,彼告曰:「師長原見一切人,今不與汝見者是觀汝之器也;然師長亦在問汝,是定有相見之時也。」尊者自是心安。然經十二月,未能相見;後於一供養會所相遇,茲因多生因緣,雖無人告,彼此一見相識,五體投地,如大樹倒。次大師手置尊者頂,誦多吉祥頌已。問曰:「能學慈悲菩提心耶?能空住此十二年耶?」尊者一切許諾。次將釋迦佛金像(幼時拾得者)授與尊者,謂是扶尊者為教主之緣起云云。

次十二年中,連枕同居,一切大乘深法盡學無餘,特學現觀莊嚴論一切教授,並集菩薩學論,入菩薩行論等諸不共教授。其以清淨增上意樂,修自他換世俗菩提心之不共教授,亦從金洲大師獲得;故謂金洲大師,為恩無等者,乃至現今迦當派之清淨修法,皆出金洲大師。如是十二年中,盡學一切教授已,結贍部商人同伴而返。後時尊者至藏時,凡稱金洲大師之名,或聞人言,必合掌頂上,以四句頌贊,後方稱名。餘人請曰:「餘師之名不爾者何耶?師長之德有差降乎?」尊者曰:「我諸師長,悉是成就之人,德無差降,然我此少分善心(指菩提心)唯依大師恩澤獲得,恩有別也。」尊者又勸勉學人云:「汝等毫無苦難,而能獲得心要妙義,極為福大,當須至誠修行也。」(如來正法,重在師承之教授,譬如現觀莊嚴初三智、次四行、後一果,若無師傳則絕不知如何修行。真有傳承者,則尊者之道炬論,宗喀巴大師之菩提道次論,迦當派諸大善知識之道次教授等等,莫不根源於現觀莊嚴一書,余今覺無師承之講譯,味同齧蠟。)

阿底峽尊者傳卷一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