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6月6日 星期四

全廣II 第124講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22:38 ~ 24:31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  鳳山寺版:第1 P42-LL7 ~ P43-L7
手抄段落    換句話說.......自然會感覺得很不一樣的內涵。

〔善知識都很重視供養〕
  談到供養三寶,也不一定要花很多錢,比如說七碗淨水,在佛前供水,然後一炷清香。像有的居士定期喜歡供水,要供一百零八碗,供很多;還有的就是每天七碗。像以前有一次阿喀來到我們那地方,要跟我講個什麼事情,然後他先去佛堂。先去佛堂看什麼呢?我認為阿喀要去佛堂禮佛,然後我發現他特別留心佛堂到底供水供得怎樣,連著三天,小阿喀都先去佛堂看有沒有供水。我在佛堂門口迎接阿喀的時候,發現阿喀進去的時候會走路很快,看一看到底有沒有供水,等到他出來的時候就突然很放心,說:「哦,看來這個小傢伙還是把水給供了!」然後連著三天,看三天之後,第四天他就沒看了,因為他發現:哦!我有供水。 [0106]

〔以供水為例,養成習慣〕
  雖然供水這件事,看起來就是家家都有清水嘛,每天你拿著這樣的清水倒進七個水碗裡,到天黑之前要把它撤下來,然後把碗擦一擦扣起來,就這樣一個動作。但是很多善知識其實非常非常地關注,因為這就是集資糧啊!在供養的時候你要專注,比如說你要對皈依境認真地供,養成習慣就是天天供。你想:世上的水那麼多,家裡邊的水是很多的,可是我們卻沒有時間在三寶前擺上七碗水供養,這就是沒有養成習慣。 [0145]


〔養成習慣的方法善行記錄〕
2. 端嚴陳設無諂供品。

  那麼怎麼樣養成這個習慣呢?開始做就是了!找一個小本,然後列上「供水七碗」,今天做了就打勾,沒做的話就去佛前懺悔一下。或者你覺得懺悔的話你有內疚感,那你就總結一下:這一週供了三天,哦,下週要供四天,或者哪天全部沒有一天缺的、都要供水。供水供成習慣之後,其實到佛前的時候,你就會把很多憂慮的事情、沮喪的事情好像瞬間清空了一樣。你就面對佛菩薩,端著這個水壺,小心地把那個清水注入到供水碗裡;在這之前你要把供水碗擦乾淨,然後一碗一碗這樣注。注的時候你是非常專注的,你一直盯著那個水注,因為它會有一個要求,是說:不能太滿,太滿會驕傲;還有不能不足,不足會資糧不足。所以標準說法就是:那個碗上面就差一顆青稞那樣的距離,就是一個米粒吧,不要供到快溢出來了。 [0245]

〔由供養資糧田後,皈依發心〕
6. 按照教授結合自心而作祈請。
4. 觀想資糧田。

  供完之後再供燈,然後再供香。供完之後你一定不會馬上就走,還會在旁邊注視著佛菩薩。然後你可以對佛菩薩祈求,比如祈求今天我做什麼希望上師三寶加持我,讓我所做的一切都能成為正法的資糧,不要用不如法的方式去成辦這些事情,也不要以現世的利益去做這些事情;希望我能夠發起菩提心的隨順啊、希求空性啊!你看到佛菩薩就會提正念,看到佛菩薩就會感覺到有希望啊!比如說看觀世音菩薩,有的人一見觀音菩薩就笑,因為觀世音菩薩就是用那種非常非常慈悲的眼睛在看著我們。在面對著佛像的時候,佛陀說我們要對這個佛像像他一樣的話,我們就會得到佛陀的加持。雖然每天就這樣一個短短的可能五分鐘或者三分鐘的供水,但是你想想累積起來會累積多少資糧呢? [0344]

LR P112L6
吉祥敬母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並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
1. 灑掃住處,安置身語意像。
  其實以前不方便的時候,就是用一個很小很小的觀世音菩薩的像,或者釋迦佛的像,或者資糧田的像,很小的一張貼在那個地方,下面擺幾碗水就可以了,也不一定非得特別大。但是有條件的話,你可以很莊嚴地佈置佛堂。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意!我們能否意識到每天不集聚資糧的話,就像大把的黃金和白銀白白流掉一樣;清水到處都是,可是你把它獻給三寶那就是自己的資糧,你不獻的話,今天就過了,過了就沒了,這是非常真實的事情。 [0422]

〔由懺悔法,淨治業障〕
5. 修持能攝集資淨障之要義,供養七支及曼達。

  然後供水完了,或者你去佛堂之後,通常大家都會禮佛。「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或者有的人佛堂放著《三十五佛懺》,迅速地就可以唸一遍;沒有時間拜,唸一遍也行。就像宗大師說:「睡前如果不唸《三十五佛懺》,我無法安心入睡!」連這麼偉大的善知識都如是說,我們豈敢每天不淨化業障呢?淨化業障對我們最好的幫助就是《三十五佛懺》,噶當派祖師說:「你今天唸《三十五佛懺》了嗎?沒唸呀?那你登地了嗎?」所以每天唸一遍也是非常非常值得的! [0509]

〔養成集資淨障習慣的好處。〕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集資、淨懺,把它納入到我們生活的這種程序之中。其實也就是幾分鐘就完成了,你可長、可短,關鍵是養成一個習慣。我再說一遍,就像大把黃金、白銀的供養,清水就可以了,就像黃金、白銀一樣,獻給三寶就成為我們的資糧。 [0537]

6. 按照教授結合自心而作祈請。

  在佛前走過,都想合掌鞠躬一下,或者看佛菩薩一眼、或者禮拜一下,每一次禮敬都是在淨化自己。而且在佛前禮敬的時候,會注意到讓自己的心清淨一下。在那一刻,其實我們也會被療癒,被佛菩薩的笑容療癒,被自己的這個行為療癒,內心裡也會感到清涼和愉悅。有的時候會對這一天的工作,或者一天要應對的事情,也有一個正念的提持;有的時候還會有一個強大的歡喜心的攝持。想一想:我多有福報啊!又遇到佛菩薩,能夠生起信心;而且我有供水碗、我有供水壺,我就每天都可以供養;能夠值遇大師的教法、能夠有師父、上師三寶的攝受。一想這些事情大概就會很開心了!所以生活中再發生一點大大小小的事情,有點不順心的事情,或者別人出口傷了自己,但是想想三寶,然後自己想想說:啊!這些小事也不必在意。其實歡喜也是很大的進趣菩提的一個力量。 [0653]


〔心得〕
老師的開示含攝六加行法的內涵。

〔參考資料〕
六加行法,依據《速疾道論》的傳承,算法如下:
1. 灑掃住處,安置身語意像。
           LR P41LL4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2. 端嚴陳設無諂供品。
           LR P41LL4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
3. 身具毘盧七法坐於舒適墊上,於殊勝善心中修皈依及發心等。
         LR P41LL3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4. 觀想資糧田。
         LR P41LL1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5. 修持能攝集資淨障之要義,供養七支及曼達。
         LR P42L1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總之攝於積集淨治增長無盡三事之中。
6. 按照教授結合自心而作祈請。
         LR P45L2次令所緣明了顯現,供曼陀羅,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謂「唯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參考資料〕
宗喀巴大師上師瑜伽法 水供法
梭巴仁波切

水供法

鍚崗幀舍寧波車講解《六加行法》時,指出清潔水杯時,必須使用乾淨的抹布。供七杯淨水的目的,是為了成就金剛持的七支和合階位,即是無上正等覺位。不過,不是說你不能陳設更多供杯,像是說多放供杯會阻礙你成佛似的!

如沒有很多供杯,也不是問題。苦行僧是用木制的飯碗供水的。珠康巴大師是道次第傳承上師之一,也是彌勒佛化身般卓湛剛寧波車的上師。珠康巴大師住在山洞,修持佛法,過著苦行的生活。他沒有經典,沒有袈裟和坐具,更沒有任何資具。他吃東西時,便從佛壇上拿下供碗,盛載食物。用膳後,把碗洗淨,裝滿水,又放回佛壇作供。對苦行僧來說,不存資具的意義甚大。如你不是過著嚴格的苦行生活,應利用自己的受用,儘量廣積功德。這樣便能令本來無義的東西,變得饒具意義。

清洗供杯時,跟清潔房間時的觀想並無二致。我記不起寧波車逐字逐句的解釋。他指出,打掃房間之際,應想像掃帚代表方便和智慧,即整個菩提道次第。為此,你應觀想抹布有著相同的象徵意義,更可想像自己在淨除自他二障。有香支的話,應將之點燃,放在供杯下麵,作淨障之用。之後,把供杯疊起來。

把供杯陳設在壇上之前,應先倒一些水進杯中。這是有理由的。你們可能讀過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尊者向馬爾巴譯師作供時,供的是很大的銅壺,但內裏空空如也。據稱,就是這個不祥的緣起,令尊者只得蕁麻吃,食物和資具極其缺乏。馬爾巴譯師知道緣起欠佳,便善巧地叫尊者,把酥油和蠟裝滿銅壺,作為燈供。這個吉祥的緣起,令尊者在一生中得證空性,成就淨光和幻身。從這些故事中,你會明白何謂如法作供,否則規矩便淪為命令你做這做那的教條。換言之,你不應在壇上擺放空的器皿。向上師作供時,必須緊記在容器中放些東西。

首先,倒水進第一個杯。之後,把大部分的水倒進第二個杯,餘下的留在第一個杯。接著,把第二個杯大部分的水,倒進第三個杯,留一些水在第二個杯,如是類推。倒水進最後一個杯時,如加持內供一樣,誦「唵啊吽」三遍。

如你是比丘,供香時應立即憶念:『我是為了修持佛法,為了眾生,才作供養的。』這是為了在當時獲得開許。根據班禪善慧法幢大師的傳承,比丘須在早上念誦有關禱文,獲准在當日做某些事情,例如唱歌、接觸東西、在家存放物件、在當日儲存超過所需的食物、生火煮食,以及吃收集得來的食物。這樣是為了以防做事時忘記請求開許,從而減少惡行。早上念經後,我不知道是否便可以懷著世間心,不憶念眾生和佛法處事。我認為,做事時憶念自己的戒體,是最重要的一點。藏文du ten便有這個意思。為此,比丘點燃香支時,應立刻記起自己的比丘戒,思惟:『這是為了有情,為了修法而做的。』這樣便不會毀損戒律,或積集惡行。

點燃香支、油燈或亮起電燈時,必須先誦「唵啊吽」,然後才可供養三寶,不然種種作障魔怪,例如三百六十種頓魔等,便會竊取供品的精華。這也許是他們的娛樂吧!不加持供品便作供,雖然仍可獲取功德,但附在供品上的魔障,會令你忐忑不安,思緒紛亂。為了免除這些問題,應念「唵啊吽」加持供品。

你應覆蓋嘴巴,以防口氣污染供品。錫崗寧波車指出,用來蓋著嘴巴的圍巾必須是白色的。我們都見到,宗座等大德的侍從奉茶或任何東西時,以白布或圍巾覆蓋口部,供品更會提得很高。

你在壇前作供時,不應想自己只是在泥巴制的佛像,或在佛的畫像前供水。你應想像,自己正站在國王或大德跟前。為此,必須恭恭敬敬,如法侍奉。業障令我們見不到真佛,但勝樂金剛、度母、諸佛、福田聖會都在佛壇上。以我們現時的業力,只能見到本尊的塑像和畫像。不過,道次第教法、帕邦嘉寧波車、赤江寧波車(His Holiness Trijang Rinpoche)、鈴寧波車、錫崗寧波車,都曾給予同樣的開示。

擺放供杯時,杯與杯的邊緣不得緊貼,也不得相隔太遠。基於緣起欠佳的關係,此舉會令你日後與上師相距甚遠。為此,切忌把供杯分得太開,但也不要貼在一起。這樣會令你腦筋遲鈍,欠缺銳利的智慧。杯與杯只可相隔一粒米的距離。宋寧波車提到,倒水時應慢慢來,接著可快一點,然後再慢下來。這樣便不會發出水花四濺的聲音。如倒水過多,溢出杯外,雖會令你智慧增長,但卻有欠穩定。你不是易於忘記事情,就是思緒紊亂,糊裏糊塗。你會記不起用字,也會忘失道理,或將之混在一起,更會令你的戒行有損。有些尼泊爾制的供杯,會在杯口刻上線條,標明應在哪兒停止倒水。水跟杯口應相隔約一粒米的距離,不應浸滿整只供杯。這樣把供杯從佛壇上移去時,便不會弄到一團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