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30:46 ~ 34:28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6-LL6 ~ P48-L8
手抄段落 那麼正規地來說......在這個理論上面下過功夫。
關於「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大家還可以聽一下新版《廣論》師父是怎樣講的,很短,不長。 [00′11″]
那麼正規地來說,剛開始應該廣學多聞,不幸的是「廣聞是不善於修要」,學了很多道理呢,修行不善巧。本來是應該懂得了很多道理,然後呢,照著道理去努力地行持。這個努力行持也並不是等到我念完了再哦,剛開始時已經講過,當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隨分隨力。那也許說:「我現在還沒有懂,怎麼叫隨分隨力?」雖然書本上、理論上不太了解,可是周圍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從家庭當中的父母,到兄長、到師友,那他們多多少少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隨分隨力地在這個圈子裡當中,接受好的這種概念,儘量地把那個壞的漸漸地淨化,這是我們做得到的。特別是學《朗忍》這樣的一個教授,後面非常強調這個特點。那我們能夠做到了,就漸次能夠改善增上,如果做不到,我們始終會停滯在那錯誤的階段。 [01′29″]
那個錯誤的階段,下面就說:「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我們對於佛告訴我們的話,先我們根本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學到了以後——多片眼,我們從一個角度去看。實際上佛要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無限地廣的一個面,或者是我們根本沒學到,或者學到了我們會停滯在我們自己這個階段,所以對這件事情看不清楚。 [02′06″]
大家可以看到,在新版《廣論》上,師父還是說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對不對?「佛要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無限寬廣的一個面」,可是我們根本學不到,或者學到了之後會停滯在我們這個階段,還是過分地在意自己的認識,對不對?沒有像第一遍說的,多聽、多了解、多聽聞,不要太執著自己的認識。差不多觀點是一樣的,有沒有注意到?一樣的。再往下聽一下。 [02′35″]
他現在講的「片眼」,這個一個眼睛,一個眼睛看東西看不清楚的。你們可以試試看,我們以前做過一個遊戲,這個遊戲是這樣:把一個眼睛閉起來,然後呢,你拿兩個手指頭,就上下的手指頭兜,那自己那個手指頭兜不上啊,你們去試試看。你們有沒有發現哪?你閉上一個眼睛,兩個手指頭兜兜,兜不上。是吧? [03′07″]
不要等一下有人又是這樣:「啊!我兜上了。」不必,那個都是自己的......。你仔細,就像你張開眼睛,一定兜得起來,可是一個眼睛閉起來的話,你要花很大的勁可能兜得上。眼前這麼簡單喔!手還是我自己控制的,閉上一個眼睛都兜不上了,你現在佛這麼深遠的東西,我們就懂了嗎?所以他說這個「片眼」這道理,是我們最容易的拿我們自己的錯誤的概念去衡量,這是我們的致命傷!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具足的能力是這麼地差,直覺的,不行﹔然後理智呢,「復乏理辯教義力」。我們腦筋當中說,是五根所對固然不行,六根那是要理論上面認識,對於這個教真正的深刻的意義,我們也一樣地不懂,因為沒有好好地在這個理論上面下過功夫。 [04′20″]
〔心得〕
直覺、五根所對 à 現量,我們現在的狀況,無法以現量證得證量。
理智、(第)六根(意根)在理論上認識 à 比量,我們的現況,無法以比量證得證量。
好!這一段,師父說「片眼」,不是所有的眼睛都睜開了,對吧?看問題是看不到全貌、看不清楚的。所以這裡面師父說「我們的致命傷」是什麼?就是「最容易的拿我們自己的錯誤的概念去衡量」。眼前的這一個例子——閉上一隻眼睛、睜開一隻眼睛,然後很大的力氣都對不起來,何況佛法這麼深遠的,我們能一下子就懂了嗎?那我們為什麼會拿自己的錯誤概念去衡量呢?為什麼那樣的錯誤的概念,卻成了一個丈量事情的標準呢?(偏執)我們認為我們獲得了標準,這樣的標準也沒有去多方地求教、多方地探討和辯論,所以以為自己的就是標準。(破除偏執)但是一旦上辯論場,被多方的角度問難一下、討論一下,可能就會減少這種自我感覺良好、自己認為的就是最後的答案的狀態,對不對?我們會保留學習的空間、保留觀察的空間。 [05′33″]
〔心得〕
偏執:以為自己就是標準,沒有多辺求教、探討和辯論。
破除偏執:被多方的角度問難、討論,就會滅少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偏執。
師父在這一點,還是希望我們能夠認識到我們的無明,「盲人摸象」或者「片眼」——把一個眼睛遮起來,都是看不清楚、看不到全貌的。那麼看不到全貌怎麼辦呢?就是要多觀察、多辯論,因為「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這兩點都是要我們下功夫學教典。 [06′01″]
世尊也曾經這樣說過:「比丘與智者,應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由敬。」所以提到對於經義——經典上的意思,必須要以量來觀擇。至尊慈氏也這樣說過:「以理思擇善妙法的思惟者,恆常不遭魔障礙。」以正理去思擇,這樣的一個思惟者不會被魔障所障礙。《入中論》中也說:「異生皆被分別縛,能滅分別即解脫,智者說滅諸分別,即是觀察所得果。」我們凡夫到底怎樣能夠獲得解脫呢?就是從觀察得到的結果。說一切聖眾、補特伽羅都共稱:不依據正理,僅追隨著言辭者,就是鈍根的「隨信心行者」;以正理思擇取捨處,才被智者喻為「隨法行者」。因此如果有一種說法:以正理去思擇、以正理去推理的模式,對志求解脫者而言不重要的話,這樣的魔語,具智慧者應當緊閉雙耳。聽到這樣的話應該把耳朵閉起來,因為這是錯誤的、不可以聽的!一定要去廣泛地辯論、多方地觀察、好好地學習,因為這是先輩祖師對我們的一個叮囑! [07′36″]
〔參考資料〕
隨信行及隨法行
p1370
俱舍論二十三卷十四頁云:論曰:見道位中,聖者有二。一、隨信行。二、隨法行。由根鈍利,別立二名。諸鈍根名隨信行者;諸利根名隨法行者。由信隨行,名隨信行。彼有隨信行,名隨信行者。或由慣習,此隨信行,以成其性;故名隨信行者。彼先信他,隨行義故。准此應釋隨法行者,彼於先時,由自披閱契經等法,隨行義故。
FROM:【法相辭典(繁)(朱芾煌編)】
信行
(術語)對於法行而言,自依聖法而行,謂之法行,信他教而行,謂之信行。信行者為鈍根而成聞慧,法行者為利根而成思慧。玄義十曰:「教門為信行人,觀門為法行人。」
FROM:【佛學大辭典(繁)(丁福保
編)】
法行
(術語)二行人之一。自思如法而行,謂之法行人。玄義十曰:「教門為信行人,觀門為法行人。」
FROM:【佛學大辭典(繁)(丁福保
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