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40 (2019/08/01 ~ 08/0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10:34 ~ 12:59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71-L7 ~ P72-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71-L6 ~ P72-L5 )
手抄段落 這個「教授」......把佛所說的圓滿的道理能夠認識。
師父就說:那關鍵所在和圓滿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又講一遍,大小的次第呀、關鍵啊!後來又舉了一個看書的例子,說怎麼樣能夠把握這重心呢?關鍵是什麼呢?然後層層上去有個必然的聯繫,每一個都是必不可少的。注意下面開始引到下一段,說:「如果你不了解的話,往往會產生種種流弊。」 [00′29″]
〔心得〕
如果不了解關鍵,就會產生流弊。要了解關鍵,必須得到殊勝教授。而殊勝教授由如理依止善知識得。
能夠如理依止善知識才能得到殊勝教授,而能夠得到圓滿的引導,而了解圓的教法。
能夠如理依止善知識才能得到殊勝教授,而能夠得到圓滿的引導,而了解圓的教法。
那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不了解什麼呢?不了解什麼會產生種種流弊呢?接著就到下一段了。下一段師父就舉了一個例子「性相角立」,說性宗跟相宗必須是相輔相成的,又說像鋼筋和混凝土一樣,如果拆開來的話是非常糟糕的。然後說:「差在哪裡呢?」為什麼會把應該相輔相成的佛陀教誨弄得好像互相矛盾,最關鍵的部分到底是怎麼弄成這樣子呢?師父說:「這個差在哪裡?」還記得答案嗎?還記得師父怎麼講的嗎?「就是沒有得到這個正確的教授,現在要殊勝的教授。」把圓滿的佛法弄得好像都是前後矛盾、對立的原因,為什麼學人會把它弄成這樣子?就是因為沒有得到殊勝、圓滿的教授! [01′36″]
〔參考資料〕
LR P12L3
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雖其如是,然因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獲。
LR P9L1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
得到圓滿的教授會怎樣呢?得到這個教授的話,會學到圓滿的教法;如果沒得到怎麼樣呢?他就會把教法裡包含的各個部分互相對立起來,甚至會認為彼此是不相容的,就弄反了。這裡邊最關鍵的部分就是要得到教授——殊勝的教授!得到了之後,師父說:「你能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那才能夠把佛所說的圓滿的道理能夠認識。」注意!又出現了「佛所說的圓滿的道理」。師父在這一段數數地提出圓滿的佛法,包含了多少圓滿的道理、殊勝的教授,出現了這些。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就會把佛法的各部分對立起來,自己就互相矛盾,弄不清楚了。 [02′33″]
師父講述得很簡潔吧!那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在《廣論》裡,其實聽聞佔著很大的成分,佛陀最偉大的事業也就是說法事業;我們所有的人都要從聽聞佛法開始領悟真理,開始去修行佛道,所以不重視聽聞是不可以的!那麼我們學了二、三十年以上的人,會不重視聽聞嗎?大家看看內心裡有沒有這種邪執?剛才我舉的:你已經聽過了,然後你就不再認真聽了,那是不是不重視聽聞呢?你覺得聽一遍就可以去修行了,修行才是必要的,聽聞變得沒那麼重要,尤其是重複聽聞你已經知道的,甚至已經熟悉的因果故事。或者師父的一段教誡已經很熟了。當重複聽聞的時候我們便沒有耐心,甚至以為我已經熟悉了,我只對新奇的、沒有聽過的才有一個好樂心。這樣的一個狀態是要調整的,這就是我們聽聞佛法一個停滯的狀態。 [03′47″]
〔心得〕
LR P12L3
老師在這段引導我們去觀察內心的邪執。
1.
聽過了就不再認真聽了
2.
聽一遍就可以去修行
3.
修行才是必要,聽聞沒那麼重要
4.
重複聽聞時便沒有耐心
5.
只對新奇的、沒有聽過的才有好樂心
另外,前面聽聞軌理一定是沒有做好,做好了之後,一個字的佛陀教法進入我們的耳根,我們都會心生感動。因為能聽到一個字的佛法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善知識花了很久的心血,才把這個傳承傳到我們的耳邊。這一刻不是那麼漫不經心就過了,不是「我知道了」就沒有意義了,就不值得用心了!不知道我這樣講,你們覺得可以嗎?觀察一下內心啊,觀察一下內心! [04′21″]
所以這三段,都是強調圓滿的教法一定要有一個圓滿的引導;要得到圓滿的引導,要有殊勝的教授。如果沒有得到這種殊勝的教授的話,我們就得不到圓滿的佛法引導。為什麼呢?我們會把圓滿教法裡邊所包含的各個部分完全對立起來,開始自我混戰。不能把它們按照一個道次第非常恰到好處地排好,自己依次地修學,可能會非常混亂。 [04′56″]
所以得到這個教授,善知識依照經典引導我們這個教授,是何等地重要、是何等地欣喜、何等地珍貴!那麼我們現在是不是正在學習這樣一個圓滿又清淨的教授呢?學習圓滿教法的次第?所以是何其幸運!一定要好好地珍惜能夠值遇這麼圓滿的教法,有善知識這樣為我們一點點講,然後我們大家一起來討論,還有這麼多同學一起學,這樣的時光真是太珍貴了! [05′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