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全廣II 第155講


講次  0155  (2019/09/23 ~ 09/2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24:47 ~ 26:17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手抄頁/  1 P77L5 ~ P77L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77L6 ~ P77LL1 )
手抄段落    另外一方面呢......不影響你的念佛。


  好!那我們接著聽下一段。

  另外一方面呢,旁邊的人哪如果在那地方,他弘他的教也好、他學他的禪也好,如果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我想我們就會這樣想:「對啊!這個佛法在世間真不容易啊!佛陀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積累的這個圓滿的教法,流傳在世間。我們作為修學佛法的佛弟子,應該努力去把它弘揚、傳持。而我現在力量不夠,只能念佛,已經感到慚愧,現在看見他卻是能夠弘揚教、他能夠弘揚禪,我讚歎歡喜得不得了!」在這種狀態當中必然結果,說:「是的!將來我也要弘,可是眼前力量不夠,所以我現在念佛。那麼,我眼前單單......如果是每個人像我念佛,那個佛法不是慢慢地、慢慢地只有這個了,別的沒有了嗎?幸好他在這樣努力啊,我就非常讚歎、非常歡喜。我可念我自己的佛!」結果呢,一方面你讚歎別人,增長自己的功德;一方面哪我也讚歎你、你也讚歎我,佛教彼此互相讚歎,於是這個教法也旺,我們也增長功德,不影響你的念佛。 [0136]

〔參考資料〕
LR P141L9
心清淨中待自有二,謂修彼因所有眾善,將用回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由純厚意,修行諸因勢力猛利。待他有二,謂見同法者,上中下座,遠離嫉妬,比較輕毀,勤修隨喜。設若不能如此而行,亦應日日,多次歡擇所應行事。

〔心得〕
154講說的待自,見到佛法這麼圓滿,但是,自己只能修學其一,生起慚愧心,而發願想廣學、深學。
155講說的是待他,見到別人能夠弘揚教法,而生起隨喜心,而不會比較輕段。

〔心得〕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上一段師父是說對自己的這一方面,然後接著是另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哪一方面呢?就是可以看看,弘揚教的、學禪的呀,當我們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之後,注意!我要提問題了:說我們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後,請問是何種正確的認識呢?大家想一想,看你們有什麼答案?注意!是產生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之後,心念轉了,轉成什麼了呢?師父第一句話就說:「對啊!」什麼是對的?「佛法在世間真不容易呀!」為什麼說佛法不容易呢?來源——佛陀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積累的這個圓滿的教法,佛陀那時候積累的,現在居然在流傳,稀有吧?珍惜吧? [0249]

  那麼我作為修學佛法的佛弟子是應該有責任的,什麼責任呢?應該努力地把佛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積累這個法,要弘揚、要住持、傳持下去啊!這是師父的宏願啊!它是有使命,有責任的。師父要把這種責任傳給我們,現在就在傳給我們。可是,如果看到其他人能夠弘揚教、能夠弘揚禪,就歡喜、讚歎得不得了。為什麼?因為看到佛陀用這麼無量的難行苦行換來的教法,居然經過他人的弘揚還流傳在世間,我還能夠看到這麼美的教法在弘揚著,難道不感激涕零嗎?然後感激涕零之餘,又說了:「是的!將來我也要弘。」師父在用心的時候,看到他人的好、看到他人做得正確,就是發正願啊:「我也要如是啊!」 [0402]

〔參考資料〕
LR P9L1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釋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所以這樣想了之後,一方面讚歎別人、增長自己的功德,當我這樣去讚歎別人的時候,師父期待:「一方面我也讚歎你、你也讚歎我」,注意下面那句話:「佛教彼此互相讚歎,於是這個教法也旺,我們也增長功德,不影響你的念佛。」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師父對我們這些弟子們提出了他的期待,就是:我讚歎你、你讚歎我,佛教彼此互相讚歎。如果這樣讚歎了就教法興旺,個人也會增長功德。 [0500]

〔參考資料〕
《讚僧功德經》
1  阿含經中略集出,歎大福田諸僧寶;大梵天王及帝釋,以大梵音讚僧寶。
2  如地堅牢諸神等,讚歎一切僧寶眾;我末法中出家人,常住僧讚常住僧。
3  僧讚僧共興佛法,志求菩提微妙果;於濁苦惡世界中,常在如來清潔眾。
4  僧中或有求四果,或以證果在僧中;此等八輩諸上人,和合僧中常不斷。
5  或有頭陀常乞食,或有山間樂寂靜;乃至於微細戒中,不犯如來嚴命教。
6  或有深廣學智慧,或有息慮習諸禪;并諸集在僧眾中,猶如百川歸大海。
7  殊勝妙寶大德僧,長養眾生功德種;能與人天勝果者,無過佛法僧寶眾。

四雙八輩

  即聲聞乘的四向四果。聲聞依其修行之淺深,而分四階之果位及其向道。即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等四對八種。向與果合則為四雙,分則為八輩。見《大智度論》卷二十二。
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上人
上德之人,比丘的尊稱,因比丘內涵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做得到嗎?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在學《廣論》,我們能夠真心地讚美其他的寺院、其他的山頭所做的佛教事業嗎?捫心自問,能夠真心地讚美嗎?別人做到我們做不到的地方,我們能夠發自內心地讚美嗎?為什麼不能發自內心地讚美呢?尤其對於學習清淨圓滿傳承教法的弟子們,對於佛陀所說所有的法要一併地恭敬,對弘揚佛陀所說的所有法門的善知識們也要一併地頂禮、頂戴。尤其是在佛法還沒有廣泛弘揚的時候,最初花費了千辛萬苦去化度有情的那些大善知識 ,現在令佛教呈現出這樣一個局面那些善知識,他們所做的努力很多很多我們是不了解的,怎麼可能因為自己學了《廣論》之後反而輕視他人呢?反而輕視其他善知識的修學,甚至其他佛教團體的修學呢?這個是極度要對治的! [0621]

  所以我們應該虛心地向一切大善知識、大德法師們,乃至居士們學習。正因為學到了這樣清淨圓滿的教法,我們才知道每一個寺院、每一個山頭、每一位善知識,都是辛辛苦苦地在推展佛教、在教化有情,每一步走起來都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不要輕易地就說別人哪裡哪裡做得不好,好像只有自己是超勝的。只要這樣地一開口,就知道你沒有好好學習,沒有聽懂師父所教的。 [0659]

  所以一定要設法讓自己的心銘記師父的教誨,就是佛教要彼此相互地讚歎,一定、一定要恭敬其他的善知識在推展佛法方面所做的這些艱辛的、難以想像的努力。這是我做不到的,所以我要好好地頂禮其他的善知識能做到的部分,並且我也發願:我要向他們學習,我將來也能夠做到! [0733]

〔參考資料〕
LR P28L9
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心得〕
當我還沒辦法生起如 師父,老師所說的這種心時,至少要讓自己的心銘記師父的教誨,對恭敬其他的法門,而且要發願向他們學習。

  要看到其他的寺院、其他的山頭在推展佛教,能從內心深處真正、真正地發出歡喜和讚歎。覺得有這麼多大德、有這麼多大善知識,甚至有這麼多法師還有居士們在努力,佛教是非常非常有希望的!佛教非常非常有希望,眾生就很有希望,這是一件多麼美的事情!所以一定要依教奉行,要讚歎、要恭敬、要發願廣學,向一切善知識、法師,甚至那些為了佛教的弘揚付出了非常多努力的居士大德們,真的要好好地學習! [08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