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全廣II 第171講


講次  0171  (2019/11/18 ~ 11/2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新版 02 45:21 ~ 46:40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  鳳山寺版:第1 P53-L9 ~ P54-L4
手抄段落    譬如說我們在座的......我在這裡簡單地說一下。

  師父說:「我覺得必須要做集聚資糧,我就很認真地去做。那個都是善法欲,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樣的,將來越深入,這種越是需要。」越深入想要獲得佛法的證悟的時候,就越需要資糧。「所以眼前很多事情是鍛鍊我們意志的。」意志真的是要刻意去鍛鍊,如果不鍛鍊的話,我們遇到難的事情就退在後面,就不想前進了;養成習慣的話,遇難就退。這件事我可能心力不夠,或者我的能力不夠,但是能否就這件事因為心力不夠、因為能力不夠我就鍛鍊一下?這樣鍛鍊久了之後,碰到挑戰的我們就敢向前一步。 [0055]

〔心得〕
精進中談到主要的兩種違品,一雖見能修而不趣入,二怯弱不入,謂我豈能如是修習。
如果擔心心力不夠、能力不夠,即為第二種怯弱不入的行相。

  所以師父說:「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絕對不願意出去的時候拖拖拉拉的。」師父是一個守時非常非常嚴的人。在僧團裡守時也很重要,如果大眾集會的時候總是遲到,時間久了也會有壓力,所以還是要守時,這也是體現一個精進的例子。 [0121]

  養成好習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養成了傷害自己、尤其是養成偷懶的習慣,將來要想真正修行的時候,絕對不可能走得上去的。所以別看這些小的事情我們好像不是很在意,今天拖一點,然後明天覺得困難就不去了,後天心情不好就不去了,就給自己放水,會養成功偷懶——這裡邊師父說了一個「偷懶」。 [0153]

  我記得我也曾問一個小朋友,說:「你堅持背書,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他當時想了想,跟我說:「最大的問題應該是給我自己找理由——找不背書的理由,因為只要找到那個理由我就可以不背書了。」其實就是此處所說的「偷懶」。我發現那個小朋友那麼小,他就知道要對治偷懶的習慣。他認為:如果他一直給自己找理由不背書,那他就永遠不會按進度背書,他就不可能一年一本書、一本書那樣背完。在他那麼小的時候,就知道偷懶這個習慣是非常可怕的!那麼用師父的教誨來看呢,說:「將來要想真正修行的時候」,偷懶——「絕對不可能走得上去!」所以又跟精進那個涵義是一樣的。又跟師父講的:在可上可下的時候,請向上一步,而不要向下一步是一樣的。偷懶就一定是向下一步。 [0304]

〔心得〕
幫自己找理由不行應行事,可能是精進違品的第一者,一雖見能修而不趣入。其下分為兩種,一推延懈怠,謂念後時有暇能修,二雖非如是,然於庸常諸下劣事,貪著覆蔽。

  所以師父接著說:「要嘛不做,要做我就全部精神去做。那現在這種小的是簡單的事情。」別看那個小的簡單的事情,「有了這個能力了,將來越深入,你才能夠有這種強盛的意志力量。然後呢,不但呢內心當中有這種意志力量,而且你這個精力、體力都夠,你才能夠做這種最了不起的偉大的事情。」師父把修行一向看為是最了不起的偉大的事情,它需要強盛的意志力、體力、精力等等。在這裡非常強調這個「意志力」,也強調了善法欲在推動我們修行的這個重要性,就是——歡喜心、精進的力量。 [0402]

〔心得〕
信為欲依, 欲為進依
見解->理念->善法欲->精進, 周而復始的輾轉增上。
在精進中有四力,
勝解力 (見解, 理念), 堅固力 (意志力)和歡喜力(善法欲)以及暫止息力

  所以「欲令暇身不唐捐」的「欲」字,我們可以多處結合自己的現行看一看:譬如偷懶——當自己沒心力,意志力不夠的時候就選擇下滑,而沒有選擇迎上去戰勝困難、把困難踩在腳下,久了之後就自然地會屈服於任何逆境,有逆境來就不幹了,心情不好也不幹了,總之找很多理由偷懶。師父說:修行絕對上不去的!如果絕對上不去的話,就只有一條路——退!所以師父說:就要打起全部的精神去做。培養我們對於善法的歡喜心這件事,就變得非常地重要,因為它會推動我們願意去做。 [0458]

〔心得〕
面對煩惱要有獅子搏兔的精神,把煩惱和困難踩在腳下。

  我在想那小朋友為什麼那麼小就知道對治背書的時候偷懶?他就覺得背書是他的一個事業,他一定要把它背完;也可能在背書的時候,他感受到快樂、愉悅和成功感;或者他覺得就應該背誦佛陀的教典......,當然有很多很多他可能自己也講不清楚的理由,他覺得這事非常非常重要。但是他長大了之後,他一定會受益於他自己的那個見解——「不要給自己找理由,我就能把書背完;一旦我找到不背書的理由,我就背不完。」其實就用這麼簡單的方式,他就堅持背了一本又一本的書。 [0541]

〔心得〕
對於學習,
除了要注意不要找不做的理由之外,另一面也要樹立應該做的理由。


〔心得〕
LR P307LL1
不入道者略有二類,一雖見能修而不趣入,二怯弱不入,謂我豈能如是修習。雖尚有餘能不能修未嘗思擇而不趣者,然此是說求解脫者,彼非此說。初中有二,一推延懈怠,謂念後時有暇能修,二雖非如是,然於庸常諸下劣事,貪著覆蔽。如入行論云﹕「說其所治品,懈怠,耽惡事,自輕而退屈。」能生懈怠之因者,謂諸懶惰味著微樂,愛睡眠樂,不厭生死。如云﹕「懶惰受樂味,愛習近睡眠,不厭生死苦,當生諸懈怠。」有釋前二句文,謂明如何生起之相。
  修斷彼方便分三,初破除推延懈怠者,略有三種,謂已得之身速當壞滅,命終之後墮諸惡趣,如此人身極難再得。由修此三能除執為有暇懈怠,引發恆覺無暇之心,此三於前下士之時,已廣宣說。二破除貪著惡劣事業者,應觀正法,是能出生現後無邊喜樂之因,無義狂談掉等散亂,是能失壞現前大利,引發當來無義眾苦無依之處,修習對治而正滅除。如云﹕「棄妙喜正法,無邊歡喜因,汝何故反喜,苦因散掉等。」三破除退屈或自輕者,如是破除推延耽惡事已,雖於正法能起勇悍,然非以此便為喜足,應於大乘精勤修學,故應除遣於彼怯弱,謂念如我何能修證。此中分三,於所應得破除退屈,於能得方便破除退屈,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