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全廣II 第177講


講次  0177  (2019/12/09 ~ 12/1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7:41 ~ 08:24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  1 P84-L7 ~ P84-L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84-L7 ~ P84-LL5 )
手抄段落   聽聞這東西的話......一定要這兩個條件。

  現在我們要聽下一段。在聽聞之前,大家還是要策勵一下自己的動機,這件事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沒有特別策勵發心就聽。養成習慣,當我們開始要聽聞佛法的時候,一定要一個大乘的發心——為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我必須去證得正等覺的佛果,因為只有那樣我才會有能力去饒益一切如母有情。 [0036]

  當這樣造作的大乘發心發下去之後,成為一個強烈的牽引力,也是一個習氣,有一天我們就會對這個目標產生真實的渴仰,會覺得那是我一定要得到、一定要那樣做的一件事,變成自己的生命計畫本身,非常地親切、務實。就好像我們每天做的行程規劃一樣,幾點到幾點做什麼、幾點到幾點做什麼;我未來的生命一定要走大乘、一定要去證得佛果,用這樣的修心的方式,去得到正遍知這樣的一個果位,來幫助對我有恩的所有如母有情。 [0124]

  好!那我們就接著聽舊版的師父講的《廣論》。

  聽聞這東西的話,還要一個條件,要怎麼辦?「專、勵」,要專心、要努力。平常的時候我們聽哪,浮浮泛泛的話,這個聽沒有用,種一個善根。就種善根來說,有用的,用在什麼時候呢?等到無量阿僧祇劫以後,轉了一個大圈子,最後還是要等到這個種子起現行的時候成就。所以真正地聽到了,馬上緊跟著一步上去的話,這個浮浮泛泛不行,要專心!專心聽完了以後,還要什麼?努力!一定要這兩個條件。 [0217]

  這一小段很短,師父強調了聽聞要有一個條件,就是那兩個字叫「專、勵」,說:「具善者專勵聽」,「要專心、要努力。」師父說平常我們的聽聞狀態浮浮泛泛,請問浮浮泛泛是一種什麼狀態呢?要自己想一下。應該是沒有全神貫注吧!沒有用自己全部的心去傾聽,也沒有投入情感、投入全部的力量。浮浮泛泛的,應該印象不深刻吧?師父說:「這個聽沒有用,種一個善根。」他的沒有用是就某個角度說的,種善根是有用的,種善根什麼時候有用呢?就是等到特別特別漫長的時間之後,譬如無量阿僧祇劫以後,不知道多久多久的時間,轉了一個大圈子,最後種這個善根的種子起現行的時候就成就了。這是浮浮泛泛聽的一個狀況——他從種下善根的種子,到有一天發芽、開花、結果,中間經歷的時間實在是太過漫長!那麼在下一段,師父會分析這漫長的時間我們都在哪裡、都在做什麼,能不能承受?所以這麼漫長的時間才有收穫,就是浮浮泛泛地聽聞感得的結果嗎?大家要思考一下。 [0406]

〔參考資料〕
全廣II 22

LR P17L2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淨潔,並雖淨潔若底穿漏。天雖於彼降以雨澤,然不入內。及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污,不能成辦餘須用事。或雖不為不淨染污,然不住內,當瀉漏之。
如是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或雖屬耳然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等。雖無上說彼等眾過,然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須離彼等。此三對治,經說三語,謂善諦聽聞,意思念之。此亦猶如菩薩地說,「希於遍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為什麼不能浮浮泛泛地聽呢?浮浮泛泛就那麼長、那麼長的時間才有收穫嗎?那麼不是浮浮泛泛的狀態是什麼樣呢?師父說:「真正地聽到了,馬上緊跟著一步上去的話,這個浮浮泛泛不行,要專心!」專心聽完了之後,還要努力!一定要這兩個條件。(聽聞正法)說真正聽到了之後,(如理思惟)我們的心力就要跟上去,就是馬上要向內調伏。(法隨法行)然後我們的內心會有一種渴望,渴望我的心成為我所聽聞的法,變成那個樣子。所以當自己用全神貫注的注意力在聽聞的時候,有的時候感覺不到時光的流逝,你感覺不到有什麼東西打擾自己,彷彿只有師父的法音,好像自己都不存在了!其實那樣的時光是很澄澈的,有深度的寧靜和投入,然後我們心裡的諸多牽掛也都放下了。 [0518]

全廣II 25
  所以聽聞要聽得準確,然後要反覆地聽、重複地聽是滿重要的!尤其是在這麼忙碌和浮躁的這種狀態之中,如果真能夠靜下心來,好像整個宇宙中只有師父的聲音,師父就坐在自己的面前——「如在目前、如對聖顏」,好像就為你講《廣論》一樣。那樣的時光也是滿美妙的。 [0642]

  我們生命的正在進行式,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是我們常常都會講的一句話。所謂的不如意,就會給我們的心中帶來很多失落呀、悲觀呀,還有焦灼、無可奈何、徬徨等等諸多的這些痛苦。實際上每一天、每一天,如果我們已經脫離孩童時代了,我們就將面對成長後的很多煩惱,這些煩惱有的也解決不了,就是一直在進行。那麼如果在這個心續之中隔出一個小小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就好像我們走進師父在鳳山寺的辦公室跟師父請益一樣。那個時光就是,我們突然從一個喧囂的塵世中走進了寺院,然後走到了一個非常非常親切、非常非常熱情、目光很深邃的這樣一位老和尚的面前,坐在他的面前聽他說法。 [0800]

  這樣的話,對我們的生命是不是一種充電、補給,還有靈魂深處的一種給予?因為你會發現師父他對我們最大的所求,應該就是希望我們幸福、希望我們快樂。他字裡行間滿滿的心意,都希望我們能夠剎那剎那都擺脫痛苦,達到一種無憂的生命境界。所以如果能夠常常感受到這樣一顆心,在這個宇宙間他滿滿的慈悲在關照著我們,一直在試圖跟我們的心靈對話,一直在講給我們聽,一直在講。這樣的話,是不是可以你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那麼孤單和無助?因為至少會想起來:哎!我還有師父的法可以聽。在聽他的法音的時候,不管有多少難纏的心事,在那一刻都彷彿寂寥無聲,只有他的法音和我滿滿的信心。這樣的話,人生的很多問題看起來也沒那麼艱難了。

  在全神貫注的時候,其實是會有一種愉悅。這種愉悅感只要專心致志聽法就能得到,是非常容易得到的,如果我們真正地按照師父提出的這個要求去做的話——永不停息地訓練自己要專心聞法,在聽法的時候要斷除那種(所破)不在意的、散亂的,覺得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珍貴的那些需要被對治的心態;(能破)每一次聽聞的時候,要產生極其稀有的、難可值遇的,就像於正法聽聞作五想:光明想、無罪想,還有眼目想......,所以內心裡會產生一個非常非常大的珍惜的感覺;每一秒鐘都不想讓它空過,都不想讓法音空過,都不想讓自己的注意力流散在其它地方,想全部地注意傾聽師父在講什麼、《廣論》在講什麼? [0624]

〔參考資料〕
LR P16L3
  復次應如菩薩地說,須以五想聽聞正法。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記得《略論釋》總是有一個譬喻,說全神貫注地聽法的狀態是什麼呢?「猶如野獸乍聞聲」,就是走在曠野裡的一個小動物,突然聽到一個霹靂,牠整個都全神貫注在聽,什麼其他的注意都沒有,只有聽到那個聲音。所以「專勵」,專心勵力這樣的一個聽聞狀態,就是我們要達到的一個狀態。那麼現在對比那樣的狀態,可能很多時候我們是有參差的,甚至有很大的參差、很大的一個距離。怎麼辦呢?就是不要讓這種不專心的狀態一天比一天嚴重,要去對治! [0711]

〔參考資料〕
全廣II 19
上一次我們討論到看破、放下、自在,師父說:「你真的看破、真的放下了嗎?真的自在了嗎?我想仔細地檢查,不能說沒有,但是絕對沒有真的做到。」那麼現在又到了研討的時間,能否把心從忙忙碌碌的其他所緣上,迅速地緣到法上?可以用多快的時間把自己的心拉回來呢?也許在研討課之前你生氣了,或者你傷心了,或者你疲憊、有事情要忙、放不下等等等等,總之好像有很多讓你不能專心的事情。那麼我們要強迫我們自己——什麼叫強迫?就是拉著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拉到應該緣的法上。 [0111]

  那麼就是要看我們平常轉心的速度有多快,有的人聽到法音立刻集中全部心力。在《略論釋》裡有講過,那種狀態就好像在曠野裡邊,晴空一聲霹靂,一個小動物突然牠就集中全力,說「猶如野獸乍聞聲」,全部都停了,牠就聽那個聲音;是那樣的一種聽法的狀態,其他的所緣都不見了,只有法的所緣存在在我們的心中,或者耳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