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

全廣II 第183講


講次  0183  (2019/12/30 ~ 2020/01/0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4644-130183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有看到師父 1988 5 7 號的一段日記,想給大家唸一下,我們一起學習一下。說 5 7 日有一位法師提示: [0028]

  彼云:「你依止力不夠。」一語提醒了自己的大毛病。所言依止力,必先深明四諦,(苦諦)知世間之苦、空、無常,(無我分二:)四大、五蘊之虛誑顛倒,(集諦)識罪福業因,由是一心仰皈三寶,直如死囚求救,庶幾不為妄情俗塵所牽,不為「如似而非」之妄見所惑。(道諦)能不為惑、不被牽,方能肯心向道,由自淨以化他也。而欲求自淨,必依三寶、上師——三寶之化身,則一心皈投之情自切,由此修習,庶幾真實上道矣!勉之! [0139]

〔參考資料〕
LR P144LL2
開示四法經云,「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

LR P146L3
第四力者,謂修歸依及菩提心。

〔心得〕
師父分別從苦諦的四相和集諦來說明如何發起想要脫離三界的出離心的中士道皈依,及想要自淨以化他的菩提心之上士道皈依。
完整的說明了依止力當中的修歸依及修菩提心。

〔參考資料〕
四諦十六行相
 (名數)觀四諦一諦各有四種之行相,合為十六行相。(十六行相)
       ┌苦:(觀此身是苦)
       │空:(觀因緣所生故空。)
  ┌苦 諦─┤無常:(觀因緣假成,故生滅無常。)
  │    └無我:(觀因緣假成,故無我體。)
  │    ┌集:(觀招集苦果。)
四 │    │因:(觀苦果之因。)
諦 │集 諦─┤生:(觀苦果生,相繼存在。)
十 │    └緣:(觀諸緣成就苦果。)
六─┤    ┌滅:(觀諸漏已盡,生死斷滅。)
行 │    │靜:(觀三毒皆無,此心不亂,有明照作用,故靜。)
相 │滅 諦─┤妙:(觀出離三界,無諸憂患,故妙。)
  │    └離:(觀一切災害,皆已遠離。)
  │    ┌道:(觀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諦─┤行:(由此萬行,以趣涅槃。)
       └出:(由此聖道,以出生死。)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這一小段是寫有一位法師應該是跟師父直接討論問題,說:「你依止力不夠。」可以考慮一下,如果有人說我們依止力不夠,我們是會直接反省自己呢?還是會去辯解?師父接著是說:「一語提醒了自己的大毛病。」在聽到提醒的時候,師父會立刻反省自己,而且是非常認真地反省。說:「所言依止力,必先深明四諦」,佛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諦,然後「知世間之苦、空、無常,四大、五蘊之虛誑顛倒」,這一切,(苦之虛誑顛倒)如果我們會認為世間是樂的、是久住的,(空之虛誑顛倒)沒有了解它的本性是無自性的;(無常之虛誑顛倒)沒有了解到無常——粗無常和細無常,粗無常就是死亡,細無常就是念念的流轉,念念都不會停息、剎那剎那都不會停息;(無我—四大、五蘊之虛誑顛倒)「四大」——地、水、火、風,「五蘊」就是我們這個五蘊之身,它的虛誑顛倒,就是它一段時間就不歸我們了。 [0324]

  知道這一切是苦、空、無常,是有它的欺誑性。它的欺誑性是什麼?就是會顯現為樂的、久住的,如果不去觀察的話,我們會產生一個概念上的顛倒、認識上的顛倒。

  所以師父說:「識罪福業因」,就是能夠在當下的觀察中觀察出什麼是罪、什麼是福的因由。因為了解了這些之後,能夠去把苦因斷了、樂因修了,把輪迴的根本截斷。 [0407]

  那麼如何去切斷輪迴的根本?還有如何去斷除苦因?「由是一心仰皈三寶」,唯有佛陀深刻地講解了業果見和空性見,所以仰皈三寶。到什麼程度呢?「直如死囚求救」,記得在《廣論》上說,對三界一剎那的貪戀都不會生起來,就像一個死囚想要馬上出獄一樣,就是一剎那間都不想在這個牢獄裡邊。我們對三界的厭離心應該是修成這樣子!所以師父對自己的生命提出了如經典上那樣的要求,因為他的日記是不給別人看,就是寫給自己看,所以「直如死囚求救,庶幾不為妄情俗塵所牽,不為『如似而非』的妄見所惑」。[0504]


〔參考資料〕
LR P187L6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如是由於苦集二諦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捨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雖才生此,亦是出離意樂,然唯爾許猶非止足,如六十正理論釋云﹕「處於無常熾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又云,「如囚欲脫獄」等,如前所引。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接下來說:「能不為惑、不被牽,方能肯心向道」,就是死盡偷心了,覺得這個世間真的是苦的。那麼怎麼樣去把這個苦因斷掉?就是一定要修行。然後才能「自淨以化他也」,自己要淨化自己的煩惱,然後再幫忙他人淨化。那麼想要求自淨自己的煩惱,「必依三寶」,又說了這樣一句,說一定要依靠三寶,不然拿什麼來淨化我們的心續呢?那麼上師就是三寶的總聚體,是三寶的化身,所以一定要一心皈投。這樣的話,「情自切」,就是我們去求善知識教、皈依上師的這個信心自然是懇切。「由此修習」,如果能夠因為前面上述的原因這樣修習的話,才能夠真實地——師父在這裡邊沒寫「向道」而寫「上道」,可能是走上修道的這條路。然後後面兩個字是「勉之!」師父的日記裡常常出現「勉之」,就是自己要努力呀! [0626]

〔心得〕
為什麼 師父是寫「上道」而不是「向道」?
私謂不僅是生起希願之心,而是真實的步上修道這條路。意謂:修道之路涵攝發心,不僅是身語之行。

  寫完這一段之後,師父隔了一行又寫了一段,說:「

眼下第一要務:懺罪積資!殷重祈求上師本尊三寶!研閱無垢經論正法。

  所以「第一要務」,就是最緊要的事情要懺罪集資——懺悔罪障、集聚資糧。這和所有的祖師大德修行的方式和教導他人的方式是一樣的。說:「殷重祈求上師本尊三寶!研閱無垢經論正法。」就是要努力地學教典、學有清淨傳承的教典。 [0705]

〔參考資料〕
文殊菩薩親自指導了宗喀巴大師三大修行原則:
一、將上師與本尊視為毫無差別而作祈禱。
二、研閱沒有過失、可靠可信的經論。
三、用種種方式淨除罪障,累積資糧。
人稱「文殊三教授」。

  師父他自己是這樣要求自己的——自己走這樣的路,也在前面走著,希望我們走這樣的路。所以看一看希求善知識的那個心,是以出離心,還有想要化他的這個菩提心為牽引,以這樣皎潔的目標去希求善知識。因為想要離苦得樂,如果沒有離苦得樂的法,我們縱然有離苦得樂之心也是枉然。那麼離苦得樂的法,只有佛陀會清淨地宣說,所以會一心皈投三寶;而上師是三寶的總聚體,所以皈依上師的心自然就會來得懇切! [0750]

〔心得〕
依師à出離心à菩提心

  在這樣動機的牽引下,還要注意淨罪集資,然後同時學習經論,都是在這樣的一個發心的攝持下學習經論。所以我們每次研討《廣論》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提醒自己,要知道這個輪迴世界仔細去觀察的話,是有諸多的苦痛。確切地再去思考「三界如火宅」,我們應該想要從這火宅裡趕快地出來。那麼趕快出來的方法,就必須去聽聞正法,要了解怎麼樣能從火宅裡出來。所以每一次聽法的時候,就不能以浮浮泛泛之心來聽,因為這攸關離苦得樂生死大事!所以要發一個殷重的心,研閱無垢的經論。 [0848]

〔心得〕
如前所引廣論原文,發起出離心之量
如六十正理論釋云﹕「處於無常熾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又云,「如囚欲脫獄」等,如前所引。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如能發起如斯意樂必然就不會以浮浮泛泛之心來聽法,也就是能夠專勵聽聞佛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