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0年1月9日 星期四

全廣II 第185講


講次  0185  (2020/01/06 ~ 01/0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音檔  3B 09:50 ~ 14:36
廣論段落    P2-L3 ~ P2-L5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手抄頁/  1 P85-L6 ~ P87-L8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85-L7 ~ P87-L8 )
手抄段落    下面我們就正式開始......就是我們裡邊所說的。

  這一段可以考慮一下自己,《廣論》的目標就是這樣——安立生命成佛的目標。但是這種目標是否深刻地安立在我們的生命之中?乃至在大大小小的如意、不如意的事相上,是否都能夠提醒我們去嚮往這樣的目標、憶持這樣的目標,而且踏踏實實地一定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是否從心髓深處真的想要這個?就是自己生命的需要——我想要這個,我全部的生命力就只想要這個! [0038]

〔心得〕
觀察自己,真的是還沒有將「成佛」安立為生命的目標。如果可以像 師父一樣將成佛安立為生命的目標,那麼,所有的外境,不管大小、如意、不如意都是在提醒自己去嚮往、憶持這樣的目標──森然萬境,何事非持。
師父和老師說法都有一個不共的功德,除了給我正確的理路之外,還時時提醒我要觀察自己的業相。讓佛法的修學,不要停滯在文字上,能夠運用在自己的身心上,體會到法的滋味。而要將法運用在自的身心上,首要是學會觀察自己的業相。以所學的法為標準,來衡量自己的狀態。找到下手處(知入處),知道如何改善。(知深進方便)。

  如果我們全部的生命想要這個的話,那麼這本論就是要送給我們這樣的一個佛果,就是引導我們到那裡去的!如果全心想要這樣一個目標,而本論正是引領我們達到那樣的目標,那應該欣喜若狂吧!至少聽到這幾句話不會漫不經心,也不會好像覺得跟自己無關,或者沒有任何感動的心來學習。因為這是我最關切的,我生命全部的需要。全部的需要是什麼?引導我們圓滿達到佛地,解決一切痛苦、一切問題。解決一切問題喔!不是解決一點小問題,是解決一切問題喔! [0128]

〔心得〕
如果能將成佛安立為生命的目標,應該產生什麼樣的量?
如同老師所說的,面對廣論,面對「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這段話,我應該要欣喜若狂,最下則至少不會漫不經心、不會好像跟自己無關。因為,這是我最關切的,我生命全部的需要。

  接下來,師父說會分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再解釋了一下下面的部分。解釋了之後,師父強調說質和量好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次第常常被忽略。師父用煮飯的例子——前面已經講過,又再次地提到——考慮考慮要不要重視次第?如果不重視次第的話,拿煮飯這件事把次第顛倒了來說,我們都會覺得:可能是那個人不太正常,才會把菜煮熟了再去洗!但是我們對於解脫這條路不了解的時候,就是在顛倒行啊! [0210]

  比如說《菩提道次第》的次第之中,我們會不會覺得聽聞軌理實際上這樣的次第正是我們凡夫從一開始修行最最需要的?比如不學會聽法的話,那一開始聽就沒有聽對,怎麼思惟、怎麼修行呢?聽法的話,一定跟善知識聽法——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果沒有好好地修信,斷除非理作意和觀過這些習氣的話,影響信心也會影響聽法,也是沒辦法的。所以次第井然,這個次第就是非此不可的!沒有這樣的次第是沒辦法成佛的。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再再地提醒我們,一定要依照次第,就是三士道——「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0307]

〔心得〕
廣論從一開始就教導我,要次第學習。無論是皈依學處談到依止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或者是聞、思、修;乃至於共下、共中及上士之三士道。再再顯示次第修習的重要性。

  接下來說:「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聽一下最後一句: [0319]

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是引導具足善根的人達到圓滿佛地的這個道理,就是我們裡邊所說的。 [0336]

  「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看到這一行的時候,我知道大家都很熟了,但是你們的注意力會放在哪兒?會注意那個「具善者」嗎?還是注意那個「導」字?還是會注意「趣佛地理」?大家可能注意力都有所不同。還是你們會看到整句的,每一個字都注意?那麼「導具善者」是誰導?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對吧?此論!「引導」,引導誰呢?具善者。誰是「具善者」呢?是不是在聽聞的你自己呢、我自己呢? [0421]

〔心得〕
所詮:導具善者趣佛地理。
能詮:經論──廣論。經論為能詮聲,廣論所趣入的境是引導具善者能夠趣佛地的所有道理。
我是那個「具善者」嗎?宗大師是為了我而著述廣論嗎?

  前面都說了,具善者是什麼?「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接著什麼?「諸具善者專勵聽。」所以那個具善者就是《廣論》所化機呀!正所化機,是不是就是正在學習的我們呢?引導我們到哪裡去呀?去佛地喔!去那個最高最高的、最美最美的,斷除了一切痛苦、圓滿了一切快樂的生命的最高理想,去那裡!就是此中所詮的諸法,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裡所說的。 [0506]

  拿掉我們所有的苦,讓我們修起所有的樂,就是《廣論》裡所要告訴我們的。會不會覺得是難可值遇呀!會不會覺得內心很開心?遇到可以拔除生命所有的苦,給予我們生命所有快樂這樣稀有的正法,就在耳邊、就在眼前啊!這本論就在諸位的手上!所以為什麼叫《掌中解脫》?我們聽到了這樣的道理,如果能夠依教奉行的話,為什麼不能解脫呢?為什麼不能夠像《廣論》上所說的按照次第修行,像師父希望的質、量,然後按照次第去依次地生起親近善知識,乃至皈依三寶、業果、出離心、菩提心等等,為什麼不行呢?因為我們是《廣論》的所化機,對否?就是引導我們要去佛地的,為什麼我們會不行呢?佛菩薩都說:「具足那樣聽聞條件的人,想要暇身不唐捐的話,就努力地聽!」我們有沒有努力聽呢?「專勵聽」,有認真地聽,那麼為什麼不能夠趣向佛地呢? [0625]

  所以我們要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要斷除懈怠,努力地精進,要讓我們這一次的暇身絕不唐捐!所以就從認真聞法開始,聽到如何是成佛的次第,會不會非常非常地開心呀? [064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