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253 (2020/08/31 ~ 09/0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音檔 4B 02:56 ~ 05:09
廣論段落 P2-LL1 ~ P2-LL1 其殊勝分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手抄頁/行 第1冊 P114-LL3 ~ P115-LL3 ( 2016 南普陀版:P114-LL4 ~ P115-LL3 )
手抄段落 所以圓滿的教法……這兩位尊者的景仰。
我們現在接著往下聽。
所以圓滿的教法他一定有這樣的一個圓滿,所以這個圓滿的話,從他自己的家屬出身開始,他的出身這樣,所以呢福德圓滿,表示他的。第二個呢,要他智慧圓滿,世俗的智慧圓滿,然後呢,世俗的智慧、出世的智慧圓滿,出世的智慧包括出家了。出了家以後呢,理論上面說教、證,佛法主要的兩樣東西。教就講那個道理,告訴你為什麼要修行,修行些什麼,如何修行;你懂得了照著去修行,現證,所以教、證二量。那麼這個是屬於自利方面,了解了還要利人方面。所以真正圓滿的教法必定從這三個方面,這是我們了解的。所以這一方面我解釋一下,至於這個文本身,那比較容易懂,我就不詳細解釋了,不詳細解釋了,所以這個文你們自己得好好地看一遍。 [01′05″]
〔心得〕
福德圓滿:圓滿種中受生道理
智慧圓滿: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
1.
世俗的智慧圓滿:
LR P2
如贊云﹕「二十一歲中,善巧六十四,技術及一切,工處善構言,及一切諸量。」謂於二十一歲以內,學習內外四共明處。聲明,因明,工巧業明,及醫方明,善巧究竟。特如大卓龍巴云,十五歲時,僅聞一次正理滴論,與一黠慧戲論外道興辯,令彼墮伏美譽遍揚。
2.
出世的智慧圓滿:
LR P2
於其黑山道場,瑜伽自在,親見歡喜金剛尊身,獲得金剛空行佛母授記之尊重。羅侯羅毱多前,具足請受一切灌頂,立密諱為智密金剛。二十九歲以內,於多獲得成就師前,習金剛乘教典教授,善巧無餘。於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諸空行母於其夢中,陳示眾多昔所未見密咒經函,摧其慢意。此後尊重及諸本尊,若悎寤若夢,隨其所應,勸云若出家者,則於聖教及諸眾生,起大饒益。依是勸已,如贊中云﹕「共稱汝親教,為加行道者。」隨請大眾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實三摩地者,厥號戒鎧為親教師,而正出家,其諱又名,勝然燈智。此後乃至三十一歲,習學相乘內明,上下諸藏。特於能飛聚落,法鎧師前,十二年中聽受大毗婆沙,極善根本四部教典,雖諸異部,作受食等,諸微細分,互捨取處,遍知無雜。
由是度越自他諸部宗海彼岸,故是無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樞要處者。
還有,如果說大家對阿底峽尊者真正地歡喜的話,我介紹你們一本書——《阿底峽尊者傳》,這個佛教書局有。其實真正要看起來的話,還有一本書《宗喀巴大師傳》,現在佛教書局已經出了一本《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那是用白話寫的宗喀巴大師的傳。因為真正造本論的這個造者是宗喀巴大師,你能夠把《阿底峽尊者傳》跟《宗喀巴大師傳》,兩個都看一看,那時你才曉得:啊,這個造者的殊勝真是不得了啊!所以他們兩位,一個印度,一個在西藏,都被當時,而且後來幾百年當中,都稱他為「第二能仁」,說:「啊,那是佛再來,實實在在的佛再來!」詳細的內容我不講了,不過有一點我可以在這地方說明一下,啟發我們對這兩位尊者的景仰。 [02′19″]
接下來這一段說:「圓滿的教法他一定有這樣的一個圓滿」——福德的圓滿、智慧的圓滿;智慧的圓滿包括世俗的智慧、出世的智慧圓滿。然後在這個地方提到教、證法。注意!我提問題了:「教」講了哪個道理呢?你們有看書吧!可以回答一下。第一個是什麼呀?「告訴你為什麼要修行。」那麼接著是什麼?「修行些什麼,如何修行。」懂得了之後要做什麼呢?「照著去修行。」所以是幾個呀?一連串的修行,第一個:「為什麼要修行?」哪裡告訴我們的?教理。「修行什麼?」誰告訴我們的?教理。「如何修行?」教理告訴我們。「懂得了照著去修行」,還是要教理告訴我們!現在又說了一遍:教、證二量就屬於自利方面;了解了之後,還要從利他的角度再學習。 [03′42″]
〔心得〕
老師主要強調 師父開示:
教就講那個道理,告訴你為什麼要修行,修行些什麼,如何修行;你懂得了照著去修行,現證,
乙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
1.
Why:為什麼修行?
2.
What:修行些什麼?
3.
How:如何修行?
乙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懂得了照著去修行、現證。
所以在這個地方,大家會認為師父擴展我們的視野的部分又是哪些教誨呢?那為什麼要學教理?比如說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教理就告訴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修行?那修行到底有些什麼內容呀?這些內容。那怎麼樣修行呢?這三部曲。接下來,懂了之後就要去修行。所以他是一個人從最初懵懂地對佛法的一個喜好到成為功夫非常非常扎實的、精湛的這樣一個大乘行者,他要經過教正法和證正法的淬鍊,反覆地讓自身的利益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會有本事去饒益他人。 [04′34″]
所以它是貨真價實的一個功德的修鍊。這個功德不是憑空而至的,而是要花很長很長的時間,從教理的學習到證得這個教理的證德的部分,反覆、反覆地去磨練自己的心,經過很長時間的累積資糧才能夠達到的。所以真的要從內心深處禮敬這些經過了長劫修行來利益我們的師長們。 [05′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