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4 (2020/10/08 ~ 10/1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音檔 4B 21:58 ~ 23:15
廣論段落 P3-L5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手抄頁/行 第1冊 P125-L1 ~ P124-LL4 ( 2016 南普陀版:P125-L2 ~ P125-LL3 )
手抄段落 所以大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第六頁上面是利他。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148-130264
好!下面我們接著聽。
〔心得〕
為什麼戒律的持守是善知識最基本的德相?
因為戒律是軌成出離之道,基本精神是律己,降伏煩惱而獲得清涼。如果沒有這個基本功,我們靠近他是不會得到利益的。
所以我們對於那些莫名其妙的這種現象,至少內心裡可以有個正確的認知——對戒律這樣的態度是錯的,我們也不會去走這樣的路。看到有這樣的人,我們也知道心裡有個正確的看法,就是不隨逐。也可能還可以幫忙一下,比如說讓他學一下道次第,學了之後就不會有這樣的看法了。 [03′47″]
〔心得〕
為什麼有些人會對於戒律有這樣莫明其妙的看法?
因為他不知道道次第,只要學了道次第就不會有這種看法了。
所以師父給我們介紹《阿底峽尊者傳》,就用這麼短的時間強調戒律的重要性——從阿底峽尊者的示現,到我們學佛最基本的就是一定要學會拿這個佛法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來律己,先淨化自己。請問什麼叫淨化自己呢?淨化什麼?淨化煩惱,也包括淨化我們一直要管別人的這種習慣,對不對?一直上手就要說別人,什麼事都要說別人、批評別人。而說別人的時候很少是懷著慈悲心,多半都是懷著瞋心、慢心、很多各式各樣的心,總之可能很少相順於慈悲心的。 [04′35″]
〔心得〕
並不是不能說別人,而是當我說別人時是懷著什麼樣的意樂?
我能夠懷著慈悲心或隨順於慈悲心而說別人嗎?
多半不行,大多是懷著瞋心和慢心而說別人。
這樣負面的、觀過的,甚至造很強烈的瞋心的業,我們去說別人其實對自他都完全沒有好處,會造墮落的業。所以師父再再地提醒我們:當我們學習了佛法,千萬注意到腳下的路,腳下的路要走得踏實!這個踏實的路,一定是拿佛法的標準來律己的。那你說:律己的話怎麼幫人呢?其實這一群人中如果大家都律己的話,是不太會有大的問題的,就怕有人不拿標準律己,老去說別人,以法繩人,這樣的話就會有矛盾產生。 [05′16″]
〔心得〕
拿佛法來律己是一條踏實的路。
律己如何幫人?從廣義的角度,只要能律己就不會跟別人產生矛盾,也就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和傷害,就是在幫助別人。
所以師父為什麼說:「諍論、鬥諍堅固」呢?就是這個佛法沒有拿來淨化自己,你說我、我說你,大家就亂了。如果都拿來淨化自己的話,和合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為遇到問題了我們總會去尋找:啊!可能是我哪裡哪裡有些問題。一旦變成這麼謙虛柔和的態度,人們也不容易鬥諍堅固。 [05′42″]
師父在《廣論》裡——現在是講《阿底峽尊者傳》——在字裡行間都是在規勸我們要改掉老是看別人、說別人這樣一個習慣。這樣的習慣對於一個凡夫來說、對一個初業行者來說不是好習慣,會讓我們造很多墮落的業,因為看出去的世界實在是太糟了!沒有一雙會尋找美的眼睛,看到的都是醜陋的,都是不如自己的,甚至是恐怖的,看不到美好的東西! [06′21″]
〔心得〕
為什麼會說別人?
因為沒有一雙會尋找美的眼睛,所以看出去都是醜陃的。
那如何能夠看到美好的東西呢?要先把這種一直在看外面的目光,先移回來注視自己在說什麼、自己在想什麼。甚至看一看自己的表情,知道自己常常皺眉嗎?知道自己跟別人說話常常聲音太大,或者對別人講話不是很客氣嗎?知道自己說話很失禮嗎?沒有尊重別人嗎?這些都要自己看了自己才知道,不然也不知道。因為我們這一輩子最大的陌生人就是自己了,眼睛長在外面、嘴一輩子都說別人,沒法跟真實的自己相遇。所以學佛最起碼的一個要求,就是要學會習慣性地看自己,就是所謂的「活在當下」,誰的當下啊?自己的身、語、意正在造什麼業自己要知道。 [07′20″]
〔心得〕
如何培養尋找美的眼睛?
從看自己開始。當我們開始看自己時,以法律己,自己就會發現自己的問題,減少慢心,也減少瞋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