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 P5-L4 ~ P5-L7 成就金剛乘律儀者……犯罪不染尊。」
入門段落 第1冊 P121-LL2 ~ P122-L3 後面說「慎念無諂誑......沒有這種行為就是
後面說:「慎念無諂誑,犯罪不染尊」,就是斷除一切放逸的心而具足不放逸,並且具足正念、正知,沒有諂誑,因此不會被根本墮等墮罪染著。明明是持戒不清淨、殘破不堪,犯了許多戒,嘴上卻說自己戒律清淨;本來不是清淨比丘,卻令人看上去像清淨比丘,就是諂誑,沒有這種行為就是「無諂誑」。 [00′37″]
這一段解釋了一下無諂誑的狀態,提出了放逸和不放逸。這個放逸,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放逸和放鬆界限不清楚?有的人放鬆放到放逸,還有的人可能一放鬆就放逸。放逸是心沒有正念,對吧!沒有正念、沒有護心的這個狀態。 [01′05″]
這裡又涉及到一個問題:我們提到正知是一種警覺、一種監視自己的力量,那如果正知監視你自己的時候你還會放鬆嗎?是可以的,做久了的時候是可以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譬如說騎腳踏車,一開始騎的時候你會非常緊張,然後就上去了。像我小時候也有騎腳踏車的經驗——大陸叫自行車,台灣叫腳踏車——我記得我已經好像練會了,可是有一次那天風有點大,然後我騎著、騎著,風一吹之後就覺得已經快失控了,然後怎麼也下不來,因為就特別緊張,就拚命蹬那個齒輪,然後它就越走越快、越走越快。這時候前面正好很遠處來了一輛車,車上全都是人,然後我在想:哇!這個怎麼辦?就一條路,我們是走對頭。因為速度已經非常快,好像有點像下坡又不像下坡,而且我的腳拚命蹬、拚命蹬,結果就在快撞上的時候,我還有點知覺,就把那自行車往右側扭一下,結果就撞樹上,然後躲過了那輛車。那輛車上全是人,我看到那輛車上所有的人眼睛瞪得大大的,都沒辦法,因為都在疾馳。 [02′23″]
所以我的意思是說:就像一個剛開始練習騎腳踏車的小孩,上車的時候因為他沒法駕駛,他雙腳離地會非常緊張。久了之後,我看有的騎自行車的人好像快睡著了,還有的人騎自行車的時候輕鬆極了,東看看、西看看,然後腿也夠長了,不像小孩腿也不夠長,他隨時可以把腳還拿下來,他已經變成了一個很自由的狀態,所以他就沒有特別地緊張了。 [02′51″]
所以並不是一持戒就很緊張,全身不舒服,然後一不持戒的狀態,一放鬆好像就得到快樂,這就是經驗不足。經驗足了之後,還是覺得提起正念、正知,清清醒醒地過一天、清清醒醒地過日子,不會有那麼多的憂悔和痛苦。因為想一想,這一天越少的罪染著,發現錯了之後趕快去還淨和懺悔,這樣就會覺得一天過得清清涼涼的;或者你會去檢查,還有越多的戒律還沒有好好持。這樣的話,你不會有一種回頭一看霧茫茫的全是灰燼,根本也看不清楚什麼的狀態。正在經過的事情頭腦就不清醒,然後回頭再去回憶的時候——剛才哪件事我做得對、哪件事做得不行?有沒有對於我所受的律儀的違犯之處?你回憶的時候也回憶不清楚,這樣是比較麻煩! [03′48″]
為什麼回憶不清楚呢?就是心不在此。如果我們心思一邊做事的時候,一邊都注意到:比如說我講這句話會不會犯到我所受的戒律?我對別人這個態度會不會犯到我所受的戒律?甚至還有我心中的這個念頭會不會違越菩薩戒?會不會違越密乘戒?等等。這些都是要在非常清晰的狀態下,自我檢測的一個習慣。那麼這種習慣應該是在不放逸的狀態下,才能夠檢查越多、越細。如果一旦放逸,就有點什麼事情心全部被吸引住了,現在比如說我們做事情,有的人就眼睛一直盯著這個事情到底是成還是敗,沒有注意到這個心——有三乘律儀所莊嚴這個心——如果不好好護戒就敗了,如果好好護戒就成了! [04′44″]
那麼一談到護戒,有人說:「好,那我不做事!」不做事,煩惱就沒有了嗎?煩惱的現行和根源就都清除了嗎?也不是的。做事與不做事,它都是一個我們能夠淨化煩惱,讓律儀慢慢清淨的善巧方便。可是一旦做事的時候一頭扎進去,完全不看看自己的心念在朝哪裡走、看看自己每天的行為,有沒有記得自己所受的戒律、有沒有常常去反省,一旦忘了這些之後,任煩惱滋生,這樣的話,我們在一個團隊中,其實也會讓別人很不舒服。因為諸如抱怨、發瞋恨心等等,很多不調伏的現行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誰也不希望跟一個煩惱熾盛的人合作,因為會很痛苦。 [05′36″]
〔心得〕
他宗:以為只有做事時才會對境,才會生起煩惱。不做事,沒有對境,就不會生起煩惱。
自宗:做不做事,都會對境。對境可以生起煩惱,也可以成為一種淨化煩惱的助緣。就看我們在對境時是否有觀察自己的心念,有沒有反省,是否照著律儀行持。亦或任煩惱滋生?
所以戒律使這一顆心清涼,這顆心一旦清涼之後,我們就不用那麼痛苦;一旦我們不用那麼痛苦的時候,其實和周圍的人也自然相處得融洽,不會一直煩煩惱惱的、一直吵來吵去的。這只是就現世利益的部分,如果是就律儀成辦的後世的利益,那就更不用說了,那利益太大了!增上生、決定勝這些,沒有戒律作基礎,還有密乘的這些功德沒有戒律作基礎,是一事無成的! [06′08″]
所以在這裡,想要勸自己和我們這些能夠對宗大師教法相應的學習的人,不要去習慣放逸,要去習慣不放逸。不要覺得持戒是一種好像很緊繃的狀態,如果你發現你很緊繃,你可以深呼吸調整你的狀態,然後把你用心的狀態調到不緊不鬆、很舒適的。慢慢就會體會到其實這顆心還是一直看著它比較好、守護著它比較好。 [06′40″]
那麼對於這個「諂誑」,應該是和名利心有非常直接的關係。自己沒有做得很好,然後又假裝好像做得很好的樣子,這就是諂誑。在這裡說「無諂誑」,讚美阿底峽尊者沒有這種行為,就是他嘴上講的和他心裡行的,在別人面前還有在獨處的時候,他內心所堅守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並沒有兩種樣子。他也不用在別人面前裝一種樣子,回頭又一種樣子,就是一個樣子。為什麼?因為這樣子才能解脫呀!這樣子才能夠把自己趣向於三塗的這些惡行都去掉,才能成辦增上生及決定勝。 [07′26″]
〔參考資料〕
LR P241
諂誑者謂於秤鬥行矯詐等。又如勝智生,實欲遣人往惹瑪,而云遣往垛壟,後彼自願往惹瑪。集論中說,此二俱因貪著利養增上而起,貪痴一分,誑謂詐現不實功德,諂謂矯隱真實過惡,言矯隱者謂於自過矯設方便令不顯露。
通常為什麼要諂誑呢?就是應該怕丟臉是不是?怕別人輕視自己。但是一旦諂誑了之後,就很難發心去把持戒不清淨的罪懺掉,因為好像沒有的樣子。但是像師父說的,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騙佛菩薩也騙不了,佛菩薩每個念頭都可以知道。所以在這件事上,我們應該是沒有什麼偷心的路可以走,也沒有什麼不努力好好地護心就能夠把戒律持清淨的路徑,好像抄小路一樣可以抄到,都做不到!必須是老老實實地守護正念、正知,比如說一條戒、一條戒先把它熟悉了,然後像六座瑜伽,就每天要檢查這些戒律我持守得怎麼樣;如果發現不對的,趕快就要懺悔。 [08′19″]
〔參考資料〕
《入行論》第五品
佛及菩薩眾,無礙見一切,
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如是思維已,則生慚敬畏,
循此復極易,殷殷隨念佛。
諸佛菩薩聖尊們隨時都能無礙地現見一切,因此我所有的言行心念,必然會毫無覆藏地呈現在他們面前。如此思維后,就會對自己不如法之言行生起慚愧,對上師三寶生起敬畏之心,而以此能恒念正法,同時,依此也很容易使自己殷切地隨念諸佛聖尊。
所以,慢慢地讓我們的心離開諂誑的狀態,
像阿底峽尊者一樣,「慎念無諂誑」,爭取做到「犯罪不染尊」,這樣是我們的一個目標啊!是所有修行人仰望的一個目標。同樣受的戒律,尊者的戒律怎麼樣持守得這麼皎潔?用什麼方法持守的?我們應該去探索其中的奧秘,找到路徑,持之以恆地做下去。 [08′52″]
〔參考資料〕
《入行論》第七品
68.沙場老兵將,遇敵避鋒向;如是回惑刃,巧縛煩惱敵。
好比沙場上身經百戰的老戰士,遇到敵人攻擊時,能巧避鋒芒而戰勝對方;和煩惱作戰時也應如此,先避開煩惱鋒刃不為所傷,而后巧妙地對治、消滅煩惱。
69.戰陣失利劍,懼殺疾拾取;如是若失念,畏獄速提起。
在戰場上失落了手中利劍的戰士,都會害怕被殺而立刻拾起劍來;同樣,如果忘失了對抗煩惱、精進修行的正念之劍,應該想到地獄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
70.循血急流動,箭毒速遍身;如是惑得便,罪惡盡覆心。
就像為毒箭所傷者,箭毒隨著血液循環很快就會漫及全身;同樣如果煩惱逮到了机會,罪惡染污就會立刻遍覆自心。
71.如人劍逼身,行持滿缽油,懼溢慮遭殺;護戒當如是。
好比有人為劍所逼,捧著注滿油的缽行進,如果油溢了出來,他立刻就會血濺當場,這時,捧缽者一定全神貫注地捧缽而行;同樣,持戒者也應如此謹慎專注的護心。
72.復如蛇入懷,疾起速抖落,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又如毒蛇入懷時,人們會立刻起來將它抖落;同樣,當我們察覺到睡意和懈怠生起的時候,就應立即惊醒過來把它們消除。
73.每逢誤犯過,皆當深自責,屢思吾今后,終不犯此過。
每次遇到疏忽而犯過錯時,都應當深刻地自責,然后再三提醒自己:以后一定不犯這種錯誤。
74.故於一切時,精勤修正念,依此求明師,圓成正道業。
總之在任何時候,都要精勤修持正念,以防罪過發生。並且以這樣的心態向善知識求學,完成菩提正道的修行。
75.為令堪眾善,應於行事前,憶教不放逸,振奮歡喜行。
為了有能力堪任種種善行,應該在行事之前,憶念有關教言而謹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歡喜愉悅地去進入行動。
76.如絮極輕盈,隨風任來去;身心若振奮,眾善皆易成。
就像絲絮能隨風吹送而來去自如輕盈地飛舞;倘若身體輕安,為振奮的心意帶動,一切善法都易於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