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300 (2021/02/11 ~ 02/1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 P5-L7 ~ P5-L9 如是於諸三種律儀……隨諸正士應當修學。
入門段落 第1冊 P122-LL2 ~ P123-L4 先不論產生像他勝罪......這就是覺窩傑的行誼。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前一講我們學到阿底峽尊者持戒的功德,今天我們繼續往下學。 [00′12″]
新的學員要學習,學了很多年的廣論同學也要再再地憶持——受持戒律這件事,是佛法非常重要的衡量自我修行的一個標準。那麼如何把戒律持得非常清淨呢?我們從沒有戒律到希求受戒、到得戒、到持守律儀,然後到持守清淨的律儀,這個次第是井然有序的。所以對於我們已經受了戒律、擁有戒律的人,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把戒律持好。 [01′05″]
那麼我們學習《阿底峽尊者傳》,這裡邊這幾個字非常非常重要:「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現在很多同學都是受了像別解脫戒,被別解脫戒所攝的有比丘戒、沙彌戒、居士的戒律;還有菩薩戒、密乘戒。這三種律儀它都有各自的——注意——還淨儀軌。 [01′39″]
看到這個還淨儀軌,不知道我們會不會有像抓到救命繩一樣那種感激涕零的狀態?因為如果佛陀沒有給我們制定還淨儀軌的話,從沒有得到戒律到有戒律,我們怎麼樣能夠守戒守到很清淨?這個過程要怎麼完成呢?是很難達到清淨的這個過程。比如說一旦犯了之後,怎樣能夠「疾疾」——迅速地、速疾地用這些儀軌來悔除、防護,來還淨呢?先要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每天根據自己所受的戒律——一條一條的戒律,來反觀自己的身語意的現行呢?那麼看到哪一條犯了、哪一條有一些問題的時候,就是應該用各自的還出儀軌來疾疾令淨。 [02′52″]
但是現在比如說很多狀態是我們對自己有沒有犯,可能是大的會防護得很緊,一些我們覺得是小的,但是犯了也會墮落的這樣的罪,會不會沒有投注全力以赴的關注呢?我們可以自己觀察一下自己的三業,是不是最糟的狀況可以用毫不知情來形容嗎?這樣會太過分嗎?我們是否應該像算錢一樣要把我們的持犯算得很精準?一定要把它數得很清楚,一條一條數自己的戒律,然後去嚴格地對比戒條,乃至戒條的解釋,還有我們持這條戒的一個標準、純度。 [03′54″]
等到學到深信業果的時候,我們那個部分會更加詳細地學習,為什麼這個罪是可以淨除的?為什麼惡業是可以完全懺淨的,可以懺悔甚至到可以懺淨的?這裡是有一個原理的。所以受了戒之後,這個還淨儀軌通常善知識都會教的,它是非常重要的! [04′23″]
如果我們知道有這樣還淨的儀軌的話,我們就沒必要去覆藏了,因為覆藏就會再加一條罪。覆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自己知道自己犯了戒,然後沒有去還淨,把它隱藏起來了。那為什麼會覆藏呢?原因很多種,其中可能沒有好好地了解持犯的規矩,不知道其實透過懺悔、還淨是可以把戒律再皎潔的。包括為什麼會覆藏,是覺得丟臉嗎?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犯了之後如果覆藏的話,自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但是如果知道自己犯了就要馬上用還淨儀軌來還淨的話,這是不是我們透過學習教理,掌握了更多的對付痛苦的苦因乃至苦果的一種智慧,或者是一種行動呢? [05′32″]
就是當犯了之後,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什麼?趕快過渡到解決方案的探討上,不要一直在那兒只是懊悔、只是害怕,然後把它藏起來。如果身上有個傷口,把它藏起來,傷口是不會痊癒的,它有一天會爆發得更嚴重!大家認為是不是這樣?如果受了戒之後,我們由於放逸、無知或者煩惱熾盛等等的原因,還有不敬那犯戒四因,犯下了墮罪、造下了惡業。這時候應該要像《廣論》四力懺悔的段落裡所說的,墮罪的部分要依三乘律儀各自的還淨儀軌來還淨,那惡業的部分可以透過四力懺悔來淨化。 [06′24″]
〔參考資料〕
LRP144
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如是勵力,雖欲令其惡行不染,然由放逸,煩惱盛等增上力故,設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須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出方便。此復墮罪還出之理,應如三種律儀別說。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開示四法經云,「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業。
小乘部派會認為有一些惡業是不通懺悔的,但是從大乘部派的角度來說,即使是犯了根本墮或五無間罪,都是有辦法懺悔的。妙音笑大師在《戒律辨析》中說:「雖然透過四力懺悔可以淨化惡業與墮罪,但所謂的淨化墮罪,是指透過懺悔淨化了墮罪所感得的苦果的力量,不代表心續中的墮罪會消失。」《入行論》中也有說:「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賈曹傑尊者在《入行論廣釋》中有解釋說:「菩提心具有極強的威力,能淨化定業,如果連定業都可以淨化的話,更何況不定業呢?」 [07′27″]
〔參考資料〕
《南山律在家備覽》
△事鈔續云『
A.若論事懺屬彼愚鈍。
B.a.由未見理、我倒常行、妄業翳心隨境纏附、動必起行行纏三有。為說真觀、心昏智迷。
b.1.止得嚴淨道場稱歎虔仰或因禮拜或假誦持旋繞竭誠心緣勝境。
2.1)則業有輕重、定不定別。2)或有轉報、或有輕受。
C.並如佛名方等諸經所明。』
資持釋云『次事懺中、
A.初、標機宜。
B.由下二、示懺法又二、
a.初、敘不堪理觀。
b.止下二、正明事懺二、
1.初、明事行。
2.則下、明成益、
1)上二句、示先業。言輕重者就過為言、五逆謗法用僧物等為重、餘則為輕。又凡造罪、具足三時俱起猛心為重、或二時一時為輕。定不定者復簡重業、定業極重縱懺不亡、不定猶輕或容轉易。
2)下二句、彰益。轉報謂易奪不受、對上輕及不定業也。輕受謂轉重為輕、即上重中定業也。
C.並下、指廣。虛空藏經占察經等並明悔法。若準業疏須具五緣:一、請佛菩薩為證即奉請眾聖也,二、誦經咒即誦諷咒,三、說己罪名即說懺悔,四、立誓言即今發願,五、如教明證。即今求相簡擇邪正』
已上皆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所以我們受了戒之後,如果不小心犯下了墮罪,一定要透過三乘律儀各自的還淨儀軌來還淨。注意那兩個字:「疾疾」,就是要速疾、速疾地!那為什麼要速疾呢?因為惡業它會有你不去淨化它就會日夜增長的這個問題。如果惡業增長的話,就意味著痛苦的因在增多,那麼它將來的果報也在增多。每延遲一分一秒的時間,都意味著我們為那個過失、為那個墮罪所付出的代價將會越大,所以佛陀告誡我們要快快地來懺悔、來還淨。透過三乘律儀各自的還淨儀軌來還淨,還要透過四力懺悔來淨化所造的惡業。 [08′27″]
有一句話說:「知識就是力量。」那麼佛教給予我們的知識是擊退痛苦的力量,讓我們能夠反擊苦因及苦果、有能力在惡業裡翻身,直接把它翻掉。在這個力量裡,「還淨儀軌」還有「四力懺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 [08′57″]
我們不用帶著:「啊!我要懺悔好像我就是一個罪人!」現在不用定義自己或他人是不是罪人,因為所有苦痛的根源,只是我們把我在五蘊上的安立弄顛倒了,所以就產生了輪迴、產生了一切錯謬和如夢幻般的各種痛苦。當然做惡夢的時候,會覺得那是真的,醒來的人才知道那是夢,在做夢的人不知道那是夢。所以也不要過分地害怕,就說:「唉呀!我造了惡業好像痛苦得不知道該怎麼辦。」想辦法解決!這應該不是絕症,是可以有懺悔的藥來醫治好的。 [09′45″]
〔參考資料〕
《南山律在家備覽》
▲事鈔云『
A.言理懺者。既在智人、則多方便。隨所施為、恆觀無性。
B.以無性故、妄我無托。事非我生、罪福無主。分見分思、分除分滅。
C.如人醒、則不眠醉。』
資持釋云『
A.初、示所修觀相。無性即空理。
B.以下、明罪滅所以。諸世間業皆從我生、我為業主我既無托、故所造善惡不從我倒而生、妄業無依、故得除滅。見謂達理、斷謂起修、除謂能觀智、滅即所觀業、破妄
顯真而非頓證故皆云分。若約位判、分見分思即內凡人、分除分滅即初果已去。
C.如下、喻顯。眠醉喻迷醒覺喻悟眠覺醉醒相似法故。』
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所以一定要好好保護自己的律儀,像愛護眼睛、愛護生命一般愛護自己的律儀,這都是祖師佛菩薩的傳承。希望今天講了這一小段之後,大家能有一種勇氣就是要好好地持戒、好好觀察三業!當我們觀察到有違犯的時候,千萬不要堆在一邊漠視,或是裝作看不見,因為我們學了這麼多年的教理,應該是可以知道的。所以當我們了解了之後,一定要知道這個還淨儀軌還有四力懺悔對於我們的重要性。 [10′28″]
〔參考資料〕
《佛教布薩制度的研究》
佛陀認為:如果十種善業成就,那麼,他是否祭祀諸神、是否手執牛糞生草塗抹身體,都一樣可以得到清淨。這十種善業分別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佛陀認為這十種完美的道德生活,才是真正的白業,未來也必定可以招感善感而上生天界。因為佛陀對於清淨罪業的方式,與外道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所以,佛教的布薩與外道布薩也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容。外道布薩主要是透過祭祀主神和一些奇特的儀式來清淨自己的罪業;佛教布薩則是透過誦戒、發露自己的過惡來達到清淨身口意業的效果。因此雖然佛教仍然沿用印度文化中的布薩傳統,但是,在制度的設置上,卻與外道完全不同,可以說:佛教的布薩制度,完全釋出自釋迦牟尼佛創造性的施設,他使布薩制度成為了與戒、定、慧三無漏學相互配套的一個重要機制(詳下文)。所以,一旦設立了布薩制度之後,布薩就成為佛教教團中不可或缺的神聖儀式。
在有關布薩日期的確定方面,根據律藏的記載,則是經過一段時期的實行之後,才確定為半月一次布薩的。有關布薩日期的確定,在《四分律》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佛陀既然允許了比丘們集會說法誦戒(即是布薩),於是比丘們欲夜集說法誦戒,但不知應該幾天集會一次。也許比丘們欲說法誦戒是一種精進修道的表現,所以佛陀允許比丘們十五日、十四日,乃至每日集會說法誦戒。在《五分律》中,就說「佛既聽布薩說戒,諸比丘便日日布薩」。可見,佛教剛開始布薩時,比丘們的確曾經是日日布薩的。但是,後來因為日日布薩,精神體力都感到疲倦不支,才由佛陀規定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和十五日布薩。
…
布薩日誦戒,應該由持戒清淨之長老負責誦波羅提木叉。所謂持戒清淨者,就是指在半個月以來未犯戒,或雖然曾經犯戒而已經發露、懺悔,得到清淨者在布薩日,由這樣的長老誦波羅提木叉,全體仔細聆聽每一條戒律,若有犯者,應當在大眾前或最少在一人前說明、開闡、顯示、發露,無犯者保持靜默。如是每誦一條波羅提木叉,即問有沒有人犯戒,有則回答,無則靜默,如是誦三次。
如果明明是犯了戒律而不肯發露者,即墮「故妄語」罪。「故妄語」就是佛陀所說的「障道法」;若發露、懺悔,則得「安穩」。所謂「障道法」,是指障什麼道呢?所謂「安穩」,又是在何處安穩呢?《四分律》有比較清楚的說明。
佛陀之所以說「故妄語」是「障道法」,乃是因為犯戒而不發露、懺悔,則必不能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不得初禪乃至「三解脫門」,則必不能得初果、二果乃至阿羅漢果。但是,雖然曾經犯戒,若能夠真誠的發露、懺悔,則可得初禪安樂,乃至「三解脫門」安樂,最終能證得初果、二果乃至阿羅漢果。可見,布薩中的誦戒、發露、懺悔,乃是使修行者能夠做到戒行清淨乃至心清淨的重要機制,是佛教戒、定、慧「三無漏學」中基礎。在南傳《小部經》中,就有比丘不肯發露自己的過惡而遭逐出僧團的記載,可見佛陀對於如法布薩是極為重視的。難怪佛陀規定所有比丘,無論是犯戒或是沒有犯戒、初學比丘還是無學的阿羅漢,終其一生,都必須參加布薩,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布薩中缺席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