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廣海明月 第334講

 講次  0334  (2021/06/10 ~ 06/13)

科判  道前基礎

章節  經典對我生命的偉大作用

標題  經典本身即是最佳修行指導

音檔  5A 18:21 ~ 5A 22:21

廣論段落   P8-L10 ~ P8-L11 此論教授殊勝分四……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手抄頁/  1 P140-LL2 ~ P142-L9 ( 2016 南普陀版:P140-LL3 ~ P142-L9 )

手抄段落   所以乃至於禪宗的祖師們……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的。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566-130334

  現在我們繼續聽下一段師父的講解:

   所以乃至於禪宗的祖師們,用種種的方法說明,必要的時候,他們也用很平常、粗俗的這種話來說。什麼叫佛經呀?說這個「黃葉止兒啼」,這個祖師的公案:說這個小孩子哇啦哇啦哭,那麼這個做大人的人,就在地上撿一個樹葉子,那個樹葉子黃了,掉下來的,表示沒有什麼用場的,逗一逗那個小孩子,那個小孩子看了歡喜,不哭了,好了嘛!你說我們想起來這個佛經這麼珍貴的,怎把它比成,比成功樹上沒用的樹葉掉在地下?他的意思,不是把這個佛經比成功那個沒有用的樹葉,這個是一個譬喻,說明了說這個小孩哇啦哇啦哭,你現在用這麼一個辦法,使得那個小孩不哭了,就這樣。 [0109] 

  這個裡邊說明就是我們凡夫不了解世間的真相,所以一直在無明顛倒當中,受了種種的苦惱,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哇啦哇啦受苦惱了哭。他現在呢,佛就引導我們用一個善巧方便,使得你不哭,不哭了那麼就好了嘛!就是這樣。所以他用種種方法,對於把握不住佛經這個原則的那些人,他來從根本上面指出問題中心,說明這個,說明這個,這樣。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慢慢、慢慢地偏向那方面,就是說:「啊,現在那麼這個經教就不要了!」這個是一個錯誤。請問假定經教不要的話,你怎麼修學佛法?經教本來告訴你修學佛法,當然你知道了,當然不要。所以《金剛經》上有個譬喻,說你渡過這個生死的河,想渡過一個河,你一定要用船,一定要,但是你走過了,渡過了這個生死之河以後,你這個船怎麼辦呀?當然不要了嘛,當然不要。你不能說渡過了岸,守著那個船,那不是開玩笑嗎?乃至揹這個船走,那都是不要了,所以這個次第我們要認得很清楚。 [0237] 

  從前面的「指月指」到地圖,現在又到了一個「黃葉止兒啼」,想必當初很多同學都看過這個公案——就是黃葉止兒啼,然後都會講,但是到底怎麼理解這個「黃葉止兒啼」呢?師父主要是在講它止息眾生的哭泣的這一點。哭泣比喻苦惱,受了苦惱。佛經有拯救痛苦、把我們從痛苦中救拔出來這樣的一個功德,但是對於把握不住佛經的這個原則的人呢,這個祖師的意思就是「才從根本上指出問題的中心」,中心是什麼呢?就是止息痛苦嘛!那小孩為什麼哭呢?把眾生比喻成小孩一樣,心上的無明導致這種種顛倒、種種痛苦,所以苦惱不斷,然後來止息這個哭泣。 [0340] 

  本來是闡釋經典的作用的這樣一句話,不是說這個經典是不需要的。就是說「黃葉止兒啼」得有黃葉吧!沒有黃葉,兒啼還是止不了的,所以這個黃葉這個時候就顯得尤為地珍貴,因為它能止兒啼。那如果說它止了兒啼,小孩不哭了之後就認為這個葉是沒用的,這也是不正確的,對不對?這個見解已經過頭了,師父直接說:「這是個錯誤。」 [0414] 

〔參考資料〕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經云:菩薩有意生身是也;

忽若未會無心,著相而作者,皆屬魔業;

乃至作淨土佛事,並皆成業,乃名佛障;

障汝心故,被因果管束,去住無自由分;

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來所說,皆是化人,

猶如黃葉為金,權止小兒啼故,實無有法,名阿耨菩提;

如今既會此意,何用區區?

 但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心裏明明,所以舊時見解總須捨卻。

淨名云:「除去所有」;法華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祇是除去心中「作見解處」;

又云「蠲除戲論之糞,所以如來藏本自空寂,並不停留一法」。

 故經云: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若言佛道是修學而得,如此見解全無交涉,或作一機一境揚眉動目祇對相當,

便道:「契會也。」得證悟禪理也;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無所知;

對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歡喜;若被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懷惆悵,

如此心意學禪,有何交涉?

任汝會得少許道理,祇得箇心所法,禪道總沒交涉!

所以達磨面壁,都不令人有見處。

(CBETA2021.Q2,T48,no.2012B,p.386c12-26)

 

〔心得〕

對照《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方才比較能夠了解 師父何以在「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其實,禪宗祖師的用意,是在幫助學者契入佛陀、佛經上所指的內涵。可是,如果沒有經過指導,往往會誤解祖師的用意。

祖師強調學習佛法必須要跟佛法所講的內涵相應,能夠修心,不能著相而作。如同 師父所講的地圖是指向目的地,而不是目的地。如果單單執取文字而不修心,耽著在文字相上,就失去了佛經指引內心的用處,反成障礙。

祖師也強調經典的用處:「猶如黃葉為金,權止小兒啼故。」對於我而言,猶如小兒,所以需要黃葉一般。我也需要經典來了解、學習佛法。

一旦,能夠成聖,「善法尚需捨去,何況非善法。」師父引出《金剛經》所說來證成。

   在這裡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就是:那渡過了河之後你還要揹著船嗎?這個問題可能是一個很深的問題,等到我們以後在學習毗缽舍那,一層、一層地剝落的時候,看他執一層、一層的這樣的自性空,要層層、細細地剝離,不是一開始就什麼都不執著。有的人一開始上手就「不執著」,比如說:「你不用執著行善啊!」「發脾氣的時候,你也不用執著!」那就是發脾氣了,你也不用在乎!就變成對因果的一種漠視。或者對於所受的戒律,如果你不執著於你所受的戒律的話,那你怎麼能夠防止自己犯戒呢?犯戒之後又怎麼能夠如法懺悔呢?那怎麼能夠隨著時光的流逝,自己持戒得越來越皎潔、越來越皎潔?像阿底峽尊者五百五十二生都是持戒清淨的大比丘,甚至聯繫到生生世世的戒體都那麼皎潔光明,怎麼可能做到?所以他一定是要特別、特別在意這件事,乃至說念茲在茲。 [0518] 

〔心得〕

並非從一開始就「無所執著」,那是高位聖者的境地。對初學者而言,必須有所執取與棄捨。必須執取善法、捨棄惡法。而如何能知道「何為善法?何為惡法?」則須依師學習經典方能得知。

   問功夫就有一句話說:「白日皓皓做得了主嗎?」那「夜間睡著的時候,你能做得了主嗎?」「夜間無夢的時候,你能做得了主嗎?」說的是一個調心功夫啊!所以一旦我們把經典看得稍稍會通一下,就不會錯解祖師的意思,甚至錯解禪宗的意思,我會覺得深入的學習是很必要的。 [0543] 

〔參考資料〕

《高峰原妙禪師語錄》卷1:「

至乙丑年。老和尚在道場作挂牌時。又得依附。隨侍赴天寧。

中間因被詰問。日間浩浩時還作得主麼。答云。作得主。

又問睡夢中作得主麼。答云。作得主。

又問正睡著時。無夢無想。無見無聞。主在甚麼處。到遮裏直得無言可對。無理可伸。

和尚却囑云。從今日去。也不要你學佛學法。也不要你窮古窮今。但只飢來喫飯。困來打眠。纔眠覺來。却抖擻精神。我遮一覺。主人公畢竟在甚處安身立命。雖信得及。遵守此語。奈資質遲鈍。轉見難明。

遂有龍鬚之行。即自誓云。𢬵一生做箇癡獃漢。定要見遮一著子明白。經及五年。一日寓庵宿睡覺。正疑此事。忽同宿道友推枕子墮地作聲。驀然打破疑團。如在羅網中跳出。」

(CBETA 2021.Q2, X70, no. 1400, p. 690b21-c9 // R122, pp. 679b15-680a09 // Z 2:27, p. 340b15-9)

 

〔心得〕

依著祖錄語錄來研閱 老師開示,方才了解 老師所指錯解祖師、禪宗的意思為何?

如果單單自已研讀祖師語錄,很容易看到「和尚却囑云。從今日去。也不要你學佛學法。也不要你窮古窮今。但只飢來喫飯。困來打眠。」以為雪巖禪師要弟子不要學佛、學法。

但是,從 老師引導才清楚,原來禪師是要弟子如果只研讀經典而不修心,耽著在文字上是不行的。必須以法照心,觀照自心是否住於正念、正知當中。這是一個調心的教授。

如同老師所說,一旦我們把經典典稍稍會通,就不會產生這種錯解。因為經過 師父老師的教導,就比較能夠看到祖師的用意而不產生錯解。

   這個船的問題,是不是過河還要揹著船?師父在這裡邊清晰地講到了「次第」——一上手的時候必須要有船,沒有船是沒法渡河的;至於過了河還要揹著船的人,就要有人告訴他說:「你這個河已經過了,你要想一個其他的辦法去掉這個負擔。」 [0605] 

  接著我們再聽下一段,要認真聽喔! 

  所以真正說起來,假定你直下就能夠了解這個經典上面所說的話,那經典本身就是最佳指導;但是因為你不行,沒有辦法,所以它更用方便善巧直截了當地告訴你。所以像那種特別的方法,它本身還是真正的經教,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真正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原因是什麼?正因為我們把握不住重點,現在你把握不住重點,在這種情況之下,最重要的應該認識佛經裡面告訴我們的重點,來破除我們內心上面的執著。而你不幸地又偏向於那些宗派的說明,把佛經不要了,那你就更害了,更害了!所以他特別告訴我們,說我們現在對這種現象,它這個原因何在?那麼這地方說明,你如果透過本論的仔細的說明,詳細的介紹,我們就認識,原來所有的佛經祖語,它都是眼前最好的指導,根據這個東西能夠破除、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的。 [0741] 

  這一小段涵量很大!通常我學習的時候可能要反覆地聽,有的時候要聽七遍、十遍以上,反覆地琢磨。不知道這一段你們會選擇聽幾遍? [0756] 

  說:「真正說起來,假定你直下就能夠了解」,注意!了解什麼呀?「經典上面所說的話」。了解了經典上所說的話,會有什麼結論呢?什麼結論?「那經典本身就是最佳指導」。那我跳過去問:「最佳的指導」,指導什麼?「破除我們內心的執著」。所以,佛經裡告訴我們的重點是來破除我們內心上的執著。 [0833] 

  如果我們沒有了解經典本身就是對我們修行的最佳指導,來破除我們內心上的執著,這裡邊列舉說會偏在哪兒了?不懂佛經是做什麼的,對不對?不懂佛經是做什麼的,善知識就講了佛經是做什麼;結果一講,他又理解偏了,理解成什麼呀?佛經不要了!所以第一個錯誤就是不理解佛經,然後再給他解釋之後,他產生了更深的錯誤,認為佛經都不需要了。一開始的人如果不需要佛經,可怎麼走這條路呢? [0907] 

  「特別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對這種現象,原因何在?」原因是什麼?師父在這裡邊列舉了原因。這個原因是什麼?對!「因為我們把握不住重點,現在把握不住重點,在這種狀況下,最重要的應該認識佛經告訴我們的重點,來破除我們內心的執著。」佛經裡的重點就是要破除我們內心的執著,善知識也要告訴我們這一點,透過「黃葉止兒啼」等等很多的說法,來讓我們認識到經典的重要性、它的作用是什麼;可是又理解偏了,理解成好像不需要佛經。 [0952] 

  那麼師父接著說:「原來佛經祖語,都是眼前最好的指導,根據這個才能夠破除、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的。」上面列舉的這一堆毛病,師父說要怎麼治啊?「透過本論的仔細的說明」。我們透過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以我們會知道不能錯誤地理解禪宗、不能錯誤地理解祖師語錄,更不能錯誤地認為佛經是一個解脫者不需要的,這非常地奇怪!這些毛病透過學習本論就可以了解到了,對我們來說是極大的一個幸運! [1035] 

〔心得〕

此時比較能夠體會 師父為什麼要我們一開始要先對佛法有一個圓滿的認識,必須要達到質正、量圓、次第無誤。

經過善知識的指導,對於整體佛法有一個圓滿的認識,方能稍稍會通佛經、祖語的意思。也才知道佛經祖語都是眼前最好的指導。不會錯解禪宗、祖師語錄,更不會認為佛經是是一個解脫者不需要的。

能夠依著本論學習,避免了這些錯解是非常幸運的。感恩師父、老師的指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