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 0351 (2021-08-09 ~ 2021-08-11)
標題 | 認識苦,才談得到快樂
音檔 | 5B 14:14 ~ 5B
15:53
廣論段落 | P8-L11 ~
P8-L13 今初……所應修行,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53-LL3 ~
P154-LL6 ( 2016 南普陀版:P153-LL2 ~
P154-LL6 )
手抄段落 | 斷除了以後怎麼辦呢……所謂道諦。
好!我們接著聽下一段。
斷除了以後怎麼辦呢?欸,那個時候達到的狀態,是徹底圓滿地解決一切痛苦。他沒有講快樂,痛苦解決了嘛,當然快樂了!為什麼佛經裡面通常不講快樂,尤其是小乘初機的時候?因為平常我們世間人的快樂,它正是痛苦,我們不認得它;所以跟你講了半天的道理,你重點擺在痛苦上面,讓你認得了痛苦,一心一意拿掉它。如果說他又提起快樂的話,你不知不覺地又想起快樂,又世間的快樂,又貪吃的、玩的、穿的、樂的,那對你永遠沒得好弄的。所以剛才初機的時候,他不講這個樂,一定講苦。到最後大乘的時候,他又提出來,是有它的內容。所以說我們要曉得,他佛安立的次第,有他很重要的,所以先講苦集滅道,後來講常樂我淨。那麼這個是什麼啊?要你真正最後達到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希望的,說這個才是你真正要的。但是要達到這個,你要自己修行而現證的,所以這個同樣地說「所應遍證」,要普遍圓滿。不普遍、不圓滿──羅漢,或者緣覺;普遍、圓滿──佛陀。那麼你要想達到這樣,做些什麼呢?修行嘛!這個最後的一個「道」,所謂道諦。01:45
師父說:「斷除了以後怎麼辦呢?那個時候達到的狀態」,那個時候達到的狀態是什麼?答一下。「徹底圓滿地解決一切痛苦。」我們的生命會達到這樣的一個狀態。現在問大家:做夢會夢到這個目標嗎?就是徹底圓滿地解決一切痛苦。我們有一天在早晨起來的時候,會想:「我要把一切痛苦徹底解決掉!」會有這樣的念頭嗎?人是不敢有這樣的奢望的,對不對?我怎麼可能解決所有的痛苦?只要不要那麼苦就滿足了,對不對?怎麼可能把所有的痛苦都解決完!02:35
〔心得〕
晨起發願的重要,要不斷的提醒宗旨,以此而發願。在心裡種下,這是可能的,因為有人做到了。
看一看!那個時候達到的狀態是徹底圓滿地解決一切痛苦,這樣的狀態在佛陀沒有告訴我們之前,幾乎是不可想像、沒法企及的一個高度。我們都會認為有苦的人生是很自然的,苦怎麼可能沒有呢?有苦才會有樂嘛!如果沒有苦的話,怎麼顯出樂珍貴呢?我們走投無路就這樣想了。但是如果沒有痛苦、全是快樂的話,而且越來越快樂,那不是更美嗎?但是那樣的日子怎麼才能得到呢?人們不敢奢望,因為沒有路可走。但是佛陀發現了這條路,也成功地走完了這條路!03:17
〔心得〕
邪宗:有苦的人生是很自然的,有苦才會有槳, 沒有苦,怎麼顯出樂的珍貴。
→ 這是因為走投無路才這麼說,在我的心裡並不是這樣的期待。只是因為找不到方法,走投無路,迫於無奈下,才會有如此的邪宗。
所以師父說沒有一開始講快樂,「痛苦解決了嘛,當然就快樂!」大家認為是這樣嗎?是因為痛苦解決了,然後就快樂了嗎?我們會承認這個過程嗎?我們會認為:「本來就應該享受快樂呀!」我們會認為人生最緊要的問題是把痛苦解決了,然後才是快樂,還是認為我上來就應該快樂、馬上開始就應該快樂?請回答。03:52
〔心得〕
邪宗:馬上開始快樂才是最重要的,何必這麼麻煩要先把痛苦解決。
比如說我們總認為痛苦是一件好像不該來的事情,而快樂就是應該永遠常在。所以非常奇怪地,在充滿煩惱、充滿各種痛苦的這個世界,很多人、很多人,包括你我在內,我們都覺得:我們應該很快樂吧?為什麼不是快樂呢?對不對?可是佛陀指出的第一個問題卻是「認知苦」,然後是「解決苦」,所以先推到我們面前這個問題,居然是苦諦!跟我們平常對人生的期待一樣嗎?說:「我上幼兒園、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就是為了認識苦。」是這樣嗎?不是吧!都是為了得到某種快樂,對不對?我們都是為了得到某種快樂才做很多事情的。但是你看看!上手,一開始佛陀教我們:「必須要認知苦,然後知道苦的因,沒有講快樂。把痛苦解決了,當然就快樂了!」能注意到這個習慣的相反嗎?差異非常地大!沒有人想在一件事裡先認識到苦、把苦因拿掉,之後才是樂;上來之後就想要樂。05:15
〔心得〕
邪宗:快樂應該永遠常在。
→ 當我們在順境時,往往會認為快樂應該會永遠都常在。但是,碰到逆境時,又認為有苦是正常的,有苦才有樂。這兩種矛盾的想法,同時存在於我的心中。
慣性思惟的差異
→ 佛陀教我們要先認知苦,知道苦的因。但是,我習慣的認為上來之後就想要樂,不會想要先認知苦。
馬上就想要得到樂的這種急迫感,或者說這種跟樂很懸殊的距離也沒有去丈量,只是心裡想要得到樂,很急切地、很迫切地想要得到樂的感覺,然後一定就「揚湯止沸」吧!因為沒有去分析啊,就想要用自己用慣了千萬年的、好多劫好多劫的、無窮劫數的那個方式來上手,一上來就要達到樂。所以我們看到此處師父這兩句話,它是跟我們的習慣完全是反的!我們不會想先認識苦,我們也不會想拿掉苦然後才是樂,我們上來就是想要樂的,不管什麼,反正就是要樂──用我的方式達到樂!用什麼方式呢?就是調整別人、調整外境的方式。06:07
〔心得〕
馬上想要得到樂的急迫感,一定就「揚湯止沸」。
→ 因為急迫感,所以,不會想要找到原因,針對原因去解決,自然而然就會變成「揚湯止沸」。
你們認同這個想法嗎?有看到跟我們習慣性的完全差異性嗎?對比內心的時候,比如說早晨起來你會想:「這一天我要認識苦、認識苦的因,然後把苦的因拿掉。」會這樣想嗎?很多人都想要:今天要過得快樂呀、人家祝你快樂呀!怎麼才能夠快樂呀?先認知苦、認知苦因,把苦因拿掉才能快樂。所以快樂是要奮鬥的,是要學習的,是要聽聞的!還是要經歷這些過程──學習、迷惘、找不到自己……,還是要經歷這些。學《廣論》也是,因為它過程就是這樣──第一個要認知苦,乃至苦因。06:4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