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廣海明月 第376講

 講次 | 0376 (2021-11-04 ~ 2021-11-07)

標題 | 面對委屈如何提正念

音檔 | 6A 11:16 ~ 6A 12:13

廣論段落 | P9-L6 ~ P9-L7 阿逸多云……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手抄頁/ | 1 P168-LL7 ~ P168-LL1 ( 2016 南普陀版:P168-LL6 ~ P169-L2 )

手抄段落 | 所以真正修學大乘佛法……自然會了解不同於其他的地方。

 

有人問:如果有正確的認識,對這條路會非常愉快嗎?那所謂正確的認識,應該是從今天講的這些內容開始?00:11 

那我們就討論愉快是從哪來的?愉快不是自己從天上掉下來的,一定是你戰勝了痛苦之後的愉快。談到痛苦,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痛苦,一定是有它的苦因。所以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一定是有因的,那個因可能很複雜,但非理作意就是一個極大的幫凶。越非理作意,痛苦就越深,這個大家在受苦的時候,都有感受到。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地去學習菩薩行,在學習中去淨化這個苦受、這種不愉快,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淨化的思想、身口意的操作。00:58 

〔心得〕

愉快和痛苦都不是無因生,既然有因,就可找到因,去除苦因,種下樂因。

痛苦的因可能很複雜,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幫凶就是「非理作意」。

要對治非理作意,就是要有一個淨化的思想,之後才會有淨化的身口意操作。

如果一定要修苦行的話,有人就會覺得是很委屈的,那麼我們怎麼樣能夠堅忍這個苦行,而不去找一個不怎麼苦行卻是不純粹的道呢?我們為什麼可以堅忍地行在這條路上?就是因為我一旦偏離了之後、我一旦怕苦不想受委屈之後,果也就沒有了,所以我們會去行最純粹的、最清淨的道。因為它的果也是非常清澈的──就是純樂,不夾雜其他東西。01:33 

〔心得〕

行菩薩道可以不受苦行嗎?應該不能。但是,卻可以堅忍地行在這條菩薩道上。如果可以行最純樂、最清淨的道,果也是非常清澈、純樂、不夾雜其他東西。

→ 什麼是最純樂、最清淨的道?生起無生法忍。

所以,談到這一段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委屈是你想受就受,不想受就不受的嗎?比如說有的時候有一種苦就是,如果我不想修行是不會受的,我想修行就會受。但是一碰到某種對境,我們內心就會出現委屈的這種苦受,它的根源到底在哪裡?01:58 

〔心得〕

問題:委屈是你想受就受,不想受就不受的嗎?不是。

邪見:不想修行就不會受苦,想修行就會受苦。

→ 苦因不是因為修行,是因為非理作意等諸多煩惱。

一開始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其實也跟大家一樣的,說:「一定要受苦嗎?」然後會被這句話吸引。有的人就卡在這兒了,說:「這就是佛法的特質嗎?」為什麼師父在這裡講明,在菩薩道這裡邊,這麼大張旗鼓地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立宗?而且他後面是連環地一個頂著一個這樣的推理,說:「稍微委屈一點就不行。要曉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屈,這第一個。而且才只有在委屈當中,才能夠成辦事情,」然後又說:「這個是佛法的特質喔!」大家想想,這一堆話說完之後,有人會不會有點目瞪口呆?02:44 

後面說:「試想大家對不對?」然後師父就舉了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說,你就天天睡在那裡,就沒委屈了;只要你一起來做事情就有委屈,只要開始做事情就會有委屈。師父說:「最好睡在那裡,一點都不委屈。」什麼也不做,睡在那裡就不會委屈嗎?有人會覺得:「啊!我睡在那裡,做夢還委屈。」還有人說:「對呀!我不做這件事,就不會受這麼多委屈,少做一點就少委屈!」03:21 

這就是什麼也不做就不會委屈的宗,對不對?我們可以這樣去討論一下,如果去跟師父討論的話,師父肯定有上千條的理路把這條理路破掉。我們總是停留在事相──做了這件事,然後我產生了這樣的委屈;我們不想有這樣的委屈,我們就不去做事,就只有這一條路。那還有沒有一條路就是:可不可以把委屈連根拔掉?就是委屈這件事在我們的心續裡徹底消亡了,它只不過是我們走前一段路的時候跟著的一個東西,一旦它被對治了之後,委屈就徹底消亡了。我們為什麼不尋覓這樣的路呢?04:09 

所以,睡在那裡什麼也不做,就不委屈了嗎?我們要討論的到底是什麼?不是怎麼樣逃開委屈,而是要討論對委屈的認知,以及對治方法,甚至是根治的方法。所以佛法的特質到底是什麼?淨化煩惱啊!就是要我們穿越這些委屈、穿越這些痛苦,達到最美好的未來,就是沒有苦的。我們怎樣不會被這些委屈和苦受嚇住、不會被這些不愉快所誑惑,而且能夠洞悉到:我之所以會遇到這種苦受,然後我會穿越過去的那個未來是什麼。05:02 

〔心得〕

有沒有一條路就是:可不可以把委屈連根拔掉?

一定有這麼一條路,也就是一條最純樂、最清淨的道,也就是要淨化煩惱。一旦煩惱淨化,委屈就會被根治。

如果我們習慣這樣去穿越的話,我們會不會覺得現在受一點委屈也是合理的?因為我的修力不夠強啊!我轉心的力度不夠強。我受委屈的原因,不是因為什麼事情、外相,僅僅是外相的不合理,內心裡肯定要有自己的一份責任的。我們把自己的這一份責任負責起來之後,我們就轉心啊!就心能轉境。當然這要很深的功力,但是至少我們可以開始。05:35 

〔心得〕

為什麼對境時會生起委屈?我受委屈的因,不僅僅是外相的不合理,而且內心也有一份自己的責任。一旦把自己的這一份責任負責起來,我們就轉心了。

雖然眼前,我還無法做到心能轉境,但是,至少可以從改變見解開始。

所以,一旦我們這樣訓練之後,我們就會成立:委屈為什麼是不能面對的呢?是可以的!而且有可能是可以高高興興地接受。這就是一個如何轉違緣為道用,在感受到委屈的時候,應該如何提正念。05:59 

在還不會提正念的時候,有人一委屈就要沉淪了!我們要的是──不要隨著委屈一起沉淪,對吧?沉淪的意思就是越想越委屈、越想越委屈。如果把我自己做為宇宙的中心、做為整個周圍的中心去考慮的話,我愛執比天還大,就成了全世界、全宇宙、所有眾生中最委屈的那一個,甚至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自己。有沒有發現:這個時候,我們的非理作意開始張牙舞爪、開始闖禍了?因為它已經把委屈周遍了,四處都是!完全看不見成辦利他行的勝利,只是單單一個委屈的感受,就遮蔽了一切美好。這是不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呢?那怎麼辦啊?三個字──念!07:13 

〔心得〕

改變見解,讓心能夠生起正念。如何讓心能夠住在正念中?要隨時提正念。在對境時,要觀察自己是否非理作意,是否要隨著委屈一起沉淪。一旦觀察到,要即時提正念。

好!留作業:在感受到委屈的時候,怎麼提正念啊?請你們去討論一下,好吧?

第二個作業:師父說:「說你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你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就把那個利害分析得非常清楚。當你體會到這利害以後,你想:那我要去做!」請問:我們還沒有去做,怎麼知道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我們怎麼體會到這利與害,然後想開了說:「那我要去做」?

再留一個第三題吧!當我們想到「那我要去做」之後的次第是什麼?08: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