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 0379 (2021-11-15 ~ 2021-11-17)
標題 | 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
音檔 | 6A 15:23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0-LL4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0-LL2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還有,這個地方很奇怪……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好!接著我們往下聽,聽下一段。
還有,這個地方很奇怪,要我們中國人平常習慣的話,說這個不合理的、相違背的,他為什麼說「相違因」呢?要曉得真正我們說在修學佛法裡邊,一個是種一點根,就像畫一個圖一樣,起個草稿,反正馬馬虎虎大概有個籠統概念就行。進一步你真正行持的時候非常細緻,一點都不能錯。所以真正講修持的時候,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或者說業感緣起,或者是說中道,如此因,感如此果;反過來說,你要得到這樣的果,必定要這樣的因。現在呢假定說,你說你大乘人不要學習小乘的話,你這個因是做錯了,這個就不對,所以他這個地方用那個字──相違「因」。注意!很多處處的地方注意,我之所以這個地方特別一提,因為當時我就犯了這個錯誤,人家也給他說:哎呀,這本書看起來好難看,我自己也有這個感覺。所以我就傻裡傻氣地用我自己的想法,有很多地方覺得這個文字不順,改了,我現在一直為這個事情懺悔!01:40
〔心得〕
草圖和建設圖紙所喻為何?
草圖喻化教,開其信解,用捨任緣。建設圖紙喻制教,制其修奉,違反有過。
《資持》云:「一代時教,總歸化行。開其信解,用捨任緣,故名化教。制其修奉,違反有過,名為行教。」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特別告訴你們一點,同樣對你們也有很多地方很用得上。現在我們平常動不動就跟人家講道理,就是我這個有道理,他這個沒有道理。對不起!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原因就在這裡。這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02:09
這一段肯定是大家會注視在「相違因」對吧?相違因這個部分,師父說:「這個地方很奇怪」,什麼奇怪?怎麼會「相違」後面有個「因」?就是相違就可以了,對不對?為什麼要有個相違「因」?為了解釋這個相違因,接著師父闡述了一個草圖,對吧?一個是草圖,後邊是一個精細的,可能是建設的那個圖紙,對不對?一個草圖和一個精細的建設圖紙。那麼在這個草圖的時候,你馬馬虎虎大概就是畫個意象就可以了,可是真正要去行持的話,就涉及到佛法「講修持的時候」,注意喔!「做任何事情必定」怎麼樣?認識因、果,或者說業感緣起,或者是中道,如是因,感如是果。什麼叫作「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這句話是基於什麼說的?基於要真正講修持對吧?真正開始修行的時候就是「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03:23
〔心得〕
真正修持時,依戒而修,制其修奉。對於因果的關係,就要非常小心,因為違反有過。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容易不容易?不容易在哪裡?我們是認識因果難嗎?是不是?重點是認識因果難,對不對?但是前邊呢?做任何事情,注意喔!它有個連接性──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先提第一個部分,做任何事情我們會想認識因果嗎?我們也會找個原因對不對?找個原因幹什麼?跟別人吵,對不對?我認為就是因為你錯了,所以我要說你。我們就是這樣找原因的。我們找的是因果嗎?我們找的是看起來是那樣的東西。不會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認識因果、認識業感緣起──因果見,業果見。這件事是會被忽略的。你們有在認真聽嗎?04:30
〔心得〕
「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
有三個層次
1. 「認識因果」→ 要正確認識因果很難。因為細分因果是極隱蔽分。但是粗分因果是略隱蔽分,可以由思惟、推理而了解。
2. 「做任何事情認識因、果」
3. 「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 我會想要做任何事情時要認識因果嗎?我有認識到這種需要嗎?
所以「做任何事」,還有一個「必定」,還有一個「認識」,認識什麼?因和果。這個字你要慢慢地細讀,對師父解釋的你要慢慢地細讀。我們會發現:我們真正講修行的時候,做任何事情首先是不會想要認識因果;然後想要認識因果的時候也認識不清楚,多半都會迷惑於表面上的現象──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或者道聽途說的;甚至有的人也不是要靠眼睛看到的、也不是要耳朵聽到,他就自己想一想覺得大概就是這樣了,然後就根據自己的想像去處理問題。所以根本沒有「任何事情一定要認識因、果」,這樣的一個意樂都沒有的。05:22
〔心得〕
認識因果很難的原因,因為我們不了解什麼叫「認識因果」。往往把相似因誤以為是正因。
1. 我們只是要找個原因、理由,把問題推到對方。
2. 迷惑於表面的現象,以為所見即為真實。殊不知看見的不一定存在,沒看見的不一定不存在。
3. 只是靠想像去處理問題,連想要找原因的意樂都沒有。
【作業】
- 師父說:「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或者說業感緣起,或者是說中道,如此因,感如此果」,為什麼?有周遍的必要性嗎?
- 觀察自己,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是一定會認清什麼?
- 對比自己的現行與師父所說的,下腳處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