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 0381 (2021-11-29 ~ 2021-12-01)
標題 | 覺察對境的第一反應
音檔 | 6A 16:58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7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6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研討《廣論》的時間。00:04
繼續上一講的主題:當我們觀察自己,可能被同行善友善意地提醒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會第一反應會把對方的話彈回去,那麼這樣的反應正不正確呢?正確的反應應該是先把對方的話聽進去,考慮考慮有沒有道理,而不是直接回擊回去。00:30
〔心得〕
觀察自己面對提醒時的第一反應?
1. 把對方的話彈回去
2. 先把對方的話聽進去,考慮考慮有沒有道理。
→ 在大部份的時間,我比較屬於後者。但是,在某些時候,還是會有第一種情形。
那麼為什麼我們聽了佛法的道理,會直接回擊回去呢?是不是還不懂得佛法的理路是要向內觀察?或者還不習慣實踐佛法的思路?因為平常的狀態,我們大概就是:你說你的道理,我說我有理;你說我錯,我說你的錯,就是這樣的。但佛法,尤其是善知識給的東西,一定要先聽進來,就像一個容器一樣,先裝進來,不要忙著否定或者器倒覆。因為善知識講的很多的道理是出自於經典,有時是他實踐經典真修實證的功夫,我們乍聽之下是很難理解的,需要花時間去琢磨,才會覺得這是合理的或者是可行的。一開始會弄不明白,甚至莫名其妙,有的甚至覺得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一旦我們花下時間去思考,去反覆、反覆地內心和自己討論,或者再去請問善知識,有一天心領神會,突然覺得這個道理是很高明的!有人會花上十年、二十年,甚至畢生的時間才領會深義。那這麼深的道理,如果我們第一反應就彈回去,會不會太可惜了呢?因為沒有受用啊!02:09
〔心得〕
先把對方的話聽進去
→ 並不是一下子就完全接受對方的想法,而是要做到不排斥、不否認或器倒覆。
→ 尤其是佛法,乍聽之下很難理解,需要花時間去琢磨,才會覺得合理。
→ 一開始弄不明白,甚至莫名其妙、覺得不合理。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這本來就不是我的體。因此,才需要學習。
→ 就因為不明白,所以更要花時間思考,反覆內心和自己討論,再請問善知識。目的就在於弄明白善知識的教授。
→ 面對其他有情不也是如此,要想幫助一個有情,就必須要了解這個有情,這需要花時間、下功夫。
所以是不是我們沒有受用佛法,就輸在「第一反應」?第一反應是什麼呢?就是沒有向內觀察──沒有觀察那個狀態,然後我們相續裡那種很猛烈的、像洪水猛獸這樣的一個狀態就直接出來了,對境不觀察。請問:原始反應是什麼?就是保護自己,自己有道理。自己有什麼道理?以自我為中心的道理,保護自己啊!保護自己什麼呢?是保護自己的善法財還是煩惱?還是保護正念呢?想保護的是樂因、還是苦因呢?由於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我們對境如果不調整,只能增長煩惱。增長煩惱,大家想想,會增長什麼啊?就增長苦因,將來就會結苦果。03:04
所以很多看似合理的理由,我們是非爭不可的這樣的一些事情,都是在增長苦因、增長將來的苦果。學《廣論》這麼多年的你們,有發現是這樣嗎?「眾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我們的現行是不是正是《入行論》所說的?還是你們已經到了除苦就會除苦、求樂就會求樂?03:43
像有的人講道理,他是有一分觀察的,怎麼觀察呢?說:「我是這樣想的,我還沒有決定我的想法,那你怎麼想?看你的想法合不合理,你的想法如果比我高明,那我就用你的。」但有的人會採用直接回絕:「你的就是不合理,我的就是完全正確!」很顯然,後者是沒有病者想,對不對?他這種狀態是沒有病者想。04:08
〔心得〕
正確:
有一分觀察,在觀察識下去聽聞。「我是這樣想的,我還沒有決定我的想法,那你怎麼想?看你的想法合不合理,你的想法如果比我高明,那我就用你的。」
錯誤:
直接直接回絕:「你的就是不合理,我的就是完全正確!」
新同學有沒有不知道「病者想」是什麼的?學習佛法要聽聞,聽聞沒有病者想,佛法就不會成為療煩惱病的藥。一個凡夫沒有病者想,在善知識面前就不可能向內調伏,反而覺得自己處處都是有道理的,然後就會滿腹委屈。什麼道理呀?凡夫的道理。凡夫的道理是什麼?攪煩惱啊!造苦因啊!將來結苦果,所以他沒有向上一路啊!04:39
最基本的業果見和空性見還沒有建立出來,就是業果愚和空性愚全部都存在,這種狀態下觸境即昏,非常容易造集很大的惡業,所以一定要小心啊!小心什麼呢?小心地獄的因啊!三塗的因啊!對殊勝境、具力業門略略作一些恭敬,就能得到大福報;但是如果去損害,也能造集最大的苦因。所以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聽到別人說什麼,或者外境有什麼動靜,我們要調整的是我們的第一反應,要修鍊!05:25
〔心得〕
什麼是「觸境即昏」的狀態?
就是在對境時,忘了所學的法,失去了正念。在無觀察識的狀態,隨順著自己原本的習氣去造作,自然很容易造集很大的惡業、地獄因。
因為原本的等流是沒有觀察的狀態,所以我的第一反應需要修鍊,要變成有觀察的狀態。
從我們個人造業的狀態去分析──是什麼狀態、是什麼思路、是什麼語言導致了地獄因呢?未加調伏的強烈情緒、完全地不向內觀察、沒有學習的心,還有那一刻所有的狀態,要是對著具力業門的話,那就是非常、非常危險的!會造集很可怕的惡業,會感得極大的苦果,如果沒有懺淨的話。05:58
所以我們聽到這一段的時候就要觀察自己的現行,在自己的現行裡面去看。比如師父說:「用凡夫的道理去講佛法的話會下地獄。」請問:那我們自己知不知道我們到底什麼狀態?就像我剛才舉的:什麼語言?在講什麼的時候會下地獄?一定要在自己的現行裡面找到。現行是什麼呢?身、口、意啊!06:29
〔心得〕
什麼是「有觀察」的狀態?
要觀察自己的現行,在自己的現行裡面去看。觀察自己身、口、意的造作。
那麼在講道理的時候,有沒有觀察自己有的時候會有一種很可怕的猛烈的勢頭,因為覺得自己特別、特別有道理,所以那個時候的造業一定是很猛的。但是一旦造錯了的話,就會用最強猛的意樂面對具力業門,比如說:面對父母、師長、具戒者,非常瘋狂的一個狀態,不調伏、衝撞、不敬,甚至也不對這個境觀察一下這是具力業門,沒有這種保護自己內心這樣一個聰明的作意,這都是極其危險的行為。危險是什麼意思?就是將來會感大苦果。所以在經典裡邊寫的,對具力業門略作損益會感得極大的苦果和樂果,師父在此處提醒我們,如果能放在心上,少造多少地獄因,甚至地獄因不要造啊!07:27
那麼「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和師父最後這一小段開示有什麼關係呢?請問:抱持著確定「是大乘人,不應該學習劣乘法藏」這個見解,會不會下地獄呢?是從因果的角度上去抉擇的,因為他講的肯定是相似法,對吧?既不了解大乘人,也不了解劣乘法藏對一個人成佛次第的重要性。為什麼他認為大乘人不應學習劣乘法藏呢?就是用一個非常膚淺的想法去定義了大乘人,也否定了所謂劣乘法藏在一個有情成佛的次第中它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以一個非常顛倒的見解去詮釋了佛法。大家想一想,這樣會不會自害害人呢?就是所謂壞人慧目啊!這個果報真的不堪設想!就像顛倒說空性也會導致墮落地獄。08:26
〔參考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P14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如白蓮華及諦者品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義者.妄執一類為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為成佛障礙.遂判好惡.應理非理.及大小乘。謂其菩薩須於是學.此不須學.執為應捨.遂成謗法。
所以此處師父在「相違因」的這個部分,提醒我們的是因果,就是懷著這樣的見解會有什麼樣的果報。我覺得是大家應該放在心上好好想一想的!08: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