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廣海明月 第390講

講次 | 0390 (2021-12-30 ~ 2022-01-02)

標題 | 聲聞急求出離,大乘卻要救濟一切

音檔 | 6A 20:50 ~ 6A 23:08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 | 1 P173-L6 ~ P174-LL6 ( 2016 南普陀版:P173-L8 ~ P174-LL6 )

手抄段落 | 它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到後面他會有詳細說明。

它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說這個聲聞乘人是急求出離,為了急求出離,所以有很多事情他不應該做。他應該做的什麼?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你什麼都不要管,你只要吃飽了,不管味道如何,不管有沒有營養。最好的營養是什麼?就是你的心,你能夠把這個淨化了以後,那個身體丟掉了正好,什麼都不管。大乘人不是的呀!你要救濟一切人,要救濟一切人,要適應他的根性,那個時候你不管的話是不可以。所以戒經上面告訴我們,聲聞乘人急求自利,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對!大乘人為了救別人,那個時候你少事、少業,那就錯!你要救別人,救得越多越好嘛,你的目的要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現在這個事情不行,那個事情不行,那你怎麼救人哪?這個是兩個的根本的差別。01:06 

〔心得〕

在共道中不共的情形,以戒律而言,師父舉出「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來說明。

請問師父說:「它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是哪一本戒經呢?《菩薩戒》。說明聲聞乘人他的戒律為什麼和大乘人不一樣的原因,就是「聲聞乘人是急求出離」。出現了這四個字──急求出離,這個「急」,是非常急切、非常急迫地希求出離。從哪裡出離呀?從生死中出離,所以他的出離心非常非常地熾熱。01:55 

因為急求出離的原因,「所以有很多事情他不應該做」;那應該做什麼?就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師父甚至說他們已經做到了──哎呀!連這個身體都會覺得丟掉了正好。然後在這裡邊談到了:吃什麼東西也不用管味道,甚至有沒有營養也不用管了,最好的營養就是自己的心。這是為什麼說聲聞乘人急求出離就顧不了其他的事情,只有一心要出離。02:51 

可是接著出現了什麼呀?「大乘人」,大乘人,注意!後面就不是急求出離,大乘人「要救濟一切人」──就是救濟一切眾生。這裡邊會不會也有一種急切呢?因為他要急切地救濟一切眾生呀!但是,問題出現了,就是這一切眾生不會聽這個菩薩的、說要怎麼樣就怎麼樣,因為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習性、各自的習慣,他們有各自的根性,那個時候如果不管各種各樣的根性是不行的。那菩薩的出路是什麼呀?就要學呀!跟誰學啊?跟佛學啊!我們在前面學習了「道種智成辦世間利」,所以菩薩就要勇猛精進地學習了。03:54 

〔心得〕

聲聞乘人急求出離,顧不了其他的事情,只有一心出離。

大乘人難道不想出離?不是,大乘人也想出離,只是更急切地救濟一切眾生。

那麼戒經上告訴我們:聲聞乘人是要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大乘人為了救別人,那如果少事、少業、少希望──注意──是不是就錯了呀?因為「要救別人」,開始出現了──「救得越多越好」,是不能少呀!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多大的呀?是「要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如果說這個事情不能做、那個事情也做不來,那我們怎麼樣去救人啊?注意!這是不是大、小乘最根本的差別呀?是的!我們思考一下是不是這樣?04:51 

〔心得〕

大乘人對於自己的需求一樣是「少事、少業」,但是,對於救濟一切眾生這件事就不能「少事、少業、少希望住」。

好!我們接著往下聽。04:57 

不過說到這裡,有一點要辨別,它佛經上面的每一個地方的次第說得清楚,你的發的心是沒有錯,你要救一切人,但是,你要圓滿發那個心的話,靠什麼?靠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自己。你那個時候要保護這個心,增強這個力量,在這種狀態當中,不是一口氣叫你什麼事情都去做,要開始的時候增強這個心。就像小孩子一樣,這個小孩子天生來,說皇帝的兒子,他要做國王的,但是並不是說生下來好的,捧到他國王的位子讓他做國王,那怎麼可能呢!正因為他要做國王,所以開始的教育不一樣,至於說過程跟平常人還是一樣的,一步一步增長他的能力。不過他這個能力是要做國王的能力,你這個能力是自己餬口的能力,這個才是它的差別。所以這個次第的重要,那麼有了這個次第,才能夠圓滿我們開始所定下來的質跟量。所以,這個上頭所以成為大乘、小乘兩個的差別。這個差別究竟怎麼樣,到後面他會有詳細說明。06:14 

好!師父講到這個大、小乘在戒律上的差別之後,說:「有一點要辨別」,聽完了這一點之後,覺得哪一點要辨別?還記得嗎?你們能答上來嗎?是不是「次第」呀?次第。師父說:「佛經上面的每一個地方的次第說得清楚,你的發的心是沒有錯,你要救一切人,但是,你要圓滿發那個心的話」,注意!從開始發心要救一切人,到圓滿那個心,師父在這裡邊說「靠我們自己」,你們承許嗎?要靠我們自己。靠我們自己完得成嗎?那師父為什麼要這樣說呢?07:14 

因為菩薩他要救眾生,每一個發心的人要靠自己,自己要做什麼呢?說:「保護這個心,增強這個力量。」大家凡是努力想發心的都有過這個體會,你如果不保護自己這個心,不去保護自己的菩薩戒,那很多、很多的境界都會讓我們很辛苦,這種苦就是由於修行而產生的。有的人就萌生退意,一碰到境界的時候,他那個發心沒有增長反而削弱,這是不是很危險啊?甚至是很致命的!所以我們要靠自己好好地守護這個珍貴的發心,守護我們的菩薩戒,而且不停地在各種境界中增廣它。08:14 

〔心得〕

如果不護心、護菩薩戒 → 遇境產生苦受 → 萌生退意

如果護心、護菩薩戒 → 遇境產生苦受 → 不生退意,反而增廣發心。


〔參考資料〕

《菩薩戒品釋》卷4:「

丑三學不共制。

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為令聲聞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於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不顧利他,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可名為妙。非諸菩薩利他為勝,不顧自利,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得名為妙。如是菩薩為利他故,從非親里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說求衣,求鉢亦爾。如求衣鉢,如是自求種種絲縷,令非親里為織作衣。為利他故,應畜種種憍世耶衣,諸坐臥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復過是數,亦應取積。如是等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薩不與聲聞共學。安住淨戒律儀菩薩,於利他中,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頌曰:「於利他少事。」

謂如大師,為令聲聞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制諸遮罪,十日持衣,月蓄衣等,此不應與聲聞共學。若共學者,犯惡作罪。又由二心行少事等,名染違犯,由餘二心非染違犯。此中理由,謂諸聲聞自利為勝,修自調伏,不顧利他,故於利他少事住等,可名為妙,非諸菩薩利他為勝,於一切種唯為利樂一切有情,於利他中少事業等,得名為妙。其少事,謂少欲。少業,謂不執持眾多資具。少希望住,是住聖種,謂於少許粗惡衣食臥具,便能知足,樂勤修斷,名四聖種。如是菩薩為利他故,從非親里長者、居士、婆羅門等,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若得恣施,先當觀彼有情有力無力,若無力者,如應而取。《傳釋》說為「觀忍不忍」,義謂取已施主貧不貧匱,及為他人譏不譏嫌。然不應理。此文是顯過量而受,無違犯故。如說求衣,求鉢亦爾。又如求衣,自求縷線,令非親里為織作衣,亦無違犯。若如此文,則於非親里給價令識,似有違犯。毘奈耶中,以不給價犯此罪故。又為利他,應畜百千憍世耶衣,諸坐臥具,應畜金銀百千俱胝,復過是數。最勝子謂「憍世耶臥具及有內絮諸坐臥具」。由為利他開憍世耶臥具,故絲綿,黑毛,二分黑毛,亦皆開許。坐臥具者,是開六年臥具捨墮。於如是等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所有遮罪,不應與諸聲聞共學。

(CBETA 2021.Q4, B08, no. 29, pp. 762a04-763a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