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四如何正以 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分二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分二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分二丁一正明修法分二戊一正修時應如何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第一個邪執:「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時,不應於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又諸分別是有相執,於正等覺為障礙故。」
1.
宗大師引《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來解釋「修」?
如《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譬如說云:修信、修悲,是須令意生為彼彼。
2.
宗大師引那幾部經論或菩薩所說來證成「修」即是「串習」?依此宗大師如何解釋?
I.
以是諸大譯師,有譯修道,有譯串習。如《現觀莊嚴論》云:「見習諸道中。」蓋修習二,同一義故。
II.
又如至尊慈氏云:「決擇分見道,及於修道中,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此說大乘聖者修道,尚有數數思惟、稱量觀察。
III.
思擇此語,則知若說將護與修二事相違,是可笑處。
IV.
如是如說修習淨信、修四無量、修菩提心、修無常苦,皆是數數思擇將護,說名為修,極多無邊。
3.
宗大師根據那幾部經論而做了結論-「言修者,不應執其範圍太小。」?
I.
《入行論》及《集學論》云:「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論中所說一切道之次第,皆說為修。
II.
《集學論》云:「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應,當恒修習捨護淨長。」此說身及受用善根等三,於一一中,皆作捨護淨長四事,說此一切皆名為修。
4.
由支那和尚堪布之規所帶來的「最下邪妄分別」為何?
又說一切分別是相執故,障礙成佛,棄捨一切觀察之修。此為最下邪妄分別,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規。
5.
此一邪執帶來什麼樣的過患?
I.
又此邪執障礙敬重諸大教典,以彼諸教所有義理,現見多須以觀察慧而思擇故,諸思擇者,亦見修時無所須故。
II.
又此即是聖教隱沒極大因緣,以見諸大經論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6.
修道有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二種,什麼時候應該思擇修?
I.
如於知識修習淨信,及修暇滿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須思擇修。
II.
謂於此等,須能令心猛利,恒常變改其意,此若無者,則不能滅此之違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須依賴數數觀察思擇修故。
III.
如於貪境,若多增益可愛之相,則能生起猛利之貪,及於怨敵,若多思惟不悅意相,則能生起猛利瞋恚。是故修習此諸道者,境相明顯不明皆可,然須心力猛利恒常,故應觀修。
7.
什麼時候應該止住修?
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此當廣說。
第二個邪執:
8.
宗大師指出的第二個邪執為何?
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
9.
宗大師說明正確的知見為何?其根據為何?
I.
此說亦非,以此一一皆須二故。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諸孤薩黎,於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
II.
又此二種修行道理,於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
10. 宗大師指出為什麼要做觀察修?
I.
須由觀察而修習者,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命根,慧縱略生,亦不增長,故於修道全無進步。
II.
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闍黎云:「慧中如徧智。」謂能無雜簡擇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即是慧故。
11. 什麼現象是走錯路的行相?
是故於道幾許修習,返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捨意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12. 觀察修會帶來什麼好處?
I.
又於三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
II.
若多了知生死過患,故生眾多厭患出離。
III.
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於此猛利希求。
IV.
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諸行,則於此等諸不退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
13. 宗大師說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
故諸智者應於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