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蔣勳說佛經故事:屍毗王割肉餵鷹

聽蔣勳說佛經故事,有另一種不同的風格~但就一雙及善於觀察的眼睛,細膩的講說方式,會讓大家更有不同的體會...

分享這個版本:

蔣勳說佛經故事:屍毗王割肉餵鷹


引言:
屍毗王為什麼要割肉餵鷹?
薩陲那太子為什麼要捨身飼虎?
《金光明經》兩段故事動人心魄,我為大家慢慢道來。



神話裡所具備的比較哲學性的意義,是希望大家在看這些故事的同時,會發現每一個故事背後,其實有一個民族對於生命不同的看法。如古埃及,人們相信人死了以後,身體要好好保存,所以才要製作木乃伊,木乃伊就是一個肉體,如果這個肉體不存在了,埃及人會覺得靈魂回來死者不能複活,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所以他們把木乃伊保存得非常完整。

可是在印度,比如我去恒河,恒河有一個地方叫Mrigadāva ,中文譯名很美,叫做“鹿野苑”。鹿野苑是釋迦牟尼佛第一次說法的地方,就是他講佛教經典的地方。如果去過鹿野苑的朋友大概都記得,在恒河的兩岸到處都在燃燒屍體。我想第一次到印度去的朋友對這個場景會感到驚訝,因為它不像我們今天的火葬,人體燃燒是看不到的。可是在印度恒河的兩岸,露天的場地,架起一些木柴,屍體就在這個木柴上,然後親友唱歌、獻花,最後點燃木柴,軀體被焚燒,燒成灰燼的。因為它不是封閉的,所以在場的人看到這個場景非常的悚動。因為作為人,我們很不忍心一個自己愛過的身體被火焰所燃燒,整個的身體被燃燒的過程裡,我們可以想像到親人在旁邊難以忍受的痛苦。

在現場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印度人在處理身體的方法跟埃及人不一樣?埃及人相信死亡是因為靈魂它走掉了,所以肉體要好好保存,靈魂回來才有機會復活。而比佛教更早的印度教,我們就會發現,印度教的神話像《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這兩部最偉大的印度史詩就寫道,人是可以換身體的。對於換身體也許一般人很難理解,我在讀《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這些史詩的時候,我覺得有一點像在讀《西遊記》,其實比《西遊記》還要神怪,裡面所有的神他高興他就變身,他可以換一個身體。原來是一個老人,忽然可以變成一個年輕人;原來是一個女人,忽然可以變成一個男人;原來是一個嬰兒,忽然可以變成一個壯漢。所以我們就會發現《西遊記》裡面講的七十二變,就是身體可以不斷轉換,其實是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

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教講前生來世,意思是說我們有好幾世,每一世都不一樣。如果我相信佛教的話,我不太知道我的前世是什麼樣子,或者前世的再前一世是什麼樣子,或者我的來世是什麼樣子。有一點像舞台,我可以不斷地變裝出現。我在每一段時間裡,我是用變裝的方式出現的。

下面我想講一個影響中國非常重要的佛經的故事,就是屍毗王割肉餵鷹。
屍毗這個名字不是很好記,是從印度梵文譯名。如果有人去過敦煌,敦煌有很多洞窟。以前的人拜佛都是在一個一個洞窟裡,他們把許多佛經的故事畫在洞窟的牆壁上,就是敦煌壁畫,大概都是距離今天有一千五百年的繪畫。現在是非常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我記得我到了敦煌洞窟的現場,看到被表現得最多的佛經的故事就是屍毗王的故事,所以我對屍毗王的故事很感興趣。屍毗王的故事是記錄在《金光明經》,有人也稱它為《本生經》,什麼叫做《本生經》?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一世的故事叫做《佛傳故事》,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夠成佛,因為他前世有好幾次的轉世和捨身。《本生經》中記錄的就是屍毗王前世的一段故事。釋迦牟尼佛這一世成了正果,修煉成佛,是因為他曾經做過一個國王叫做屍毗王,而他的故事非常的驚人,就是把自己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地割下來餵鷹救鴿。

我想,這個故事如果不是特別去讀《金光明經》,或者是去甘肅的敦煌洞窟看壁畫,可能了解的機會不多。我之所以想講這個故事,是因為我在敦煌的時候,很明顯地感覺到,為什麼牆壁上畫著的一幅幅故事都是重複地表現屍毗王。那麼屍毗王到底有什麼重要?為什麼當時的老百姓這麼喜歡聽他的故事?

屍毗王是佛經裡的一段故事,當時的佛教徒信教是要聽故事的。它不止是講道理,還要結合故事,因為故事比較容易說服。比如說佛教常常講“布施”,大家一定會認為是到廟裡去捐點香油錢,或者捐一些錢給窮困的人,拿一些食物給需要食物的人,把穿過的衣服捐給一些沒有衣服穿的人,這就是大家認為的“布施”。佛教講的布施是說,把我自己多餘的部分給他人,在《金光明經》裡常常講一個概念,即“肉身布施”,這是我過去不太容易理解的。一直到了敦煌,看了那些壁畫,看到畫面上有一個國王坐在那裡,拿著刀子從自己的身上一片一片地把肉割下來。我忽然嚇了一跳,我相信一般人看到這樣的畫面,會覺得不忍。我想,看到這個畫面,一般人當時產生的第一個疑問是:這個人為什麼好端端地要拿刀子割自己的肉,而且在牆壁上不斷地重複這個動作,不只是割了一次,是不斷地在割?第二個疑問是:屍毗王是一個國王,我們就更不能理解了,國王不是養尊處優的嗎?既有錢又有權,幹嗎要拿刀子割自己的肉呢?

    像一千五百年前,當這張畫畫出來的時候,很多老百姓是不識字的,他們看不懂佛經,必須要通過一個人講故事的方式,他才能夠懂。故事的梗概通過畫面,通過講故事,就呈現出來。在印度有一個古代的國王叫做屍毗王,有好多的太太,然後有很漂亮的宮殿,每天黎明的光照進來的時候,宮殿所有的粉紅色的大理石就會發出像玫瑰一樣的亮光。他每一天吃的東西都是山珍海味,他想要吃海味,別人就會想辦法替他去捕撈最難得的一些魚類或者貝類。他想要吃最好吃的鹿肉,就有人為他去打獵,去獵殺麋鹿。故事到這裡,我們會覺得這個屍毗王是一個住在宮廷裡面沒有任何遺憾的國王,他的生活過得太好了。當屍毗王坐在皇宮裡面,旁邊有很多的樂師,演奏著世上最美麗的音樂。還有很多技巧非常好的盲人替他按摩,用牛奶擦拭他的皮膚。屍毗王在人間過著最幸福的日子,這一天發生了一個很奇特的事件。皇宮裡飛進來一隻鴿子,一隻白色的鴿子,當鴿子飛進來的時候,所有人的視線都被鴿子所吸引,大家看到這個鴿子在房間裡環繞,飛了不多久,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鴿子選擇了屍毗王的手,他的左手放在膝蓋上,手掌向上,鴿子忽然就停在他的左手的手掌上。屍毗王也嚇了一跳,因為他覺得通常一隻鴿子是害怕人的,可是這只鴿子怎麼會忽然停在他手掌的掌心,所以他就覺得有一點訝異。他就看著這個鴿子,因為一個國王平常也沒有什麼機會凝視一個鳥,這個鴿子非常漂亮,白得像牛奶一樣,小小的紅色的眼睛,可是鴿子全身在發抖,好像碰到了最恐怖的事情,害怕得抖個不停。

屍毗王試著用右手慢慢撫摸這個鴿子,希望給它最好的安慰、支持,讓它不要害怕。可是鴿子還在發抖,所以屍毗王就有一點納悶,鴿子到底在怕什麼,過一會兒他看到宮殿的窗口停了一隻黑色的老鷹,他忽然懂了,老鷹要吃鴿子,鴿子麵臨死亡所以恐懼、害怕,就在發抖。那麼國王到底會怎樣做呢?跟他後來拿刀子一片一片把肉割下來要拯救這個鴿子有什麼關係呢?

(part2)

對於屍毗王割肉餵鷹的故事,是北魏以後,大概一直到唐代長達幾百年中,許多的畫家最喜歡畫的一個故事。屍毗王故事出自《金光明經》,即釋迦牟尼佛的《本生經》,印度的佛教相信人的生命不是一世的,是好幾世的。如果是好幾世,表示我這個身體已經換了好幾次了,我的靈魂是同一個靈魂。可是每一次肉體死亡,靈魂就要去找另外一個新的肉體,大家一定聽過像現在西藏的密宗,還保有所謂的轉世靈童的說法。西藏的活佛去世以後,大家相信他的靈魂會去找新的嬰兒,所以就有所謂的認證,大家就會在某一個地區去找某一個時間出生的嬰兒,去認證他跟前世的關係。

我相信不是每個人都是佛教徒,所以不見得每個人都要相信這個內容的故事。可是這個很有趣,就是說我們的神話傳說,其實在傳達一個民族的哲學的信仰。即對於死亡的態度跟埃及很不一樣,因為埃及一定要把肉體保留得好好的,肉體以後還要再用。可是印度剛好相反,他認為肉體一定要解脫掉,所以我們今天有時還用到“解脫”這個詞。有時候看到一個朋友在醫院病了很久,非常的辛苦,有一天也許你會接到電話,朋友跟你說,他終於解脫了,這個解脫其實是佛教的概念,就是說他把受苦的身體留在人間,而他的靈魂走了。所以我們都認為解脫在講靈魂,同時也在講肉體,有一點像把釦子解開,把衣服脫掉,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你原來的東西。

《本生經》是在講釋迦牟尼佛在好多世當中,曾經把他過去的肉體像衣服一樣解開脫掉。屍毗王就曾經是他的一世。我們講過屍毗王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國王,他全身都是珠寶,頭上戴著皇冠,手上戴著最華麗的珠寶戒指,身上戴了很多的瓔珞。我們知道印度人很喜歡珠寶的,其實印度很熱,所以印度的服裝基本上是下身圍一塊布,身上穿著很少,可是戴滿了各種珠寶

    屍毗王長得也非常漂亮,可是當他享有人間所有的最華麗、最美麗的事物的同時,坐在他的寶座上,他面臨了一個考驗,他手掌上的那一隻白色的鴿子因為被死亡威脅。屍毗王可以不管這件事,我相信很多人讀故事讀到這裡會覺得,鴿子會不會被老鷹吃掉是鴿子的事,跟屍毗王沒有關係。有一點像我們今天走在路上,或者我們到醫院去看朋友,我們看到一個死亡的事件,也許是車禍,也許是病逝,我們會覺得那個死亡和自己無關。可是很奇怪的是,屍毗王在這一剎那忽然覺得死亡原來是跟他有關的,不止是鴿子的死亡跟他有關,他自己也跟鴿子一樣有一天要面臨到死亡。意思是說如果死亡是每一個生命(鴿子或者人)都要經過的,國王所擁有的華麗的珠寶、美麗的妻子、最美的宮殿,不是全部化為煙塵嗎?

    我想這個詢問是印度哲學裡非常深的一個詢問,跟埃及人的詢問不一樣。埃及人相信只要肉體在,還會再活。可是印度人問的是,如果有一天死亡來臨,一切都是空無,我們抓在手上的東西都不可能帶走,那麼我們應該領悟什麼事情?我想這是屍毗王凝視這一隻鴿子,在他手掌心發抖的鴿子他所思考的問題,所以下面他要做一個決定,他應該怎麼去面臨死亡給他的開示。

    屍毗王從來沒有過這麼為難的時刻,也許是我們每一個人一生都可能面臨的一個為難的時刻,就是我們平常可以過很好的日子,如果我們對於每一件事都不做很深刻的思考,只是吃喝玩樂,其實日子很好過。可是有時候我們會忽然發現,在吃喝玩樂的表層生活裡,總覺得有一個什麼東西在干擾你,好像是有一個根本的生命的危機,譬如說佛教常講的生老病死,一個生命本源的規則,即使現在不發生,你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發生。所以我們常常會覺得經過一次病痛,經過一次親人的死亡,一個人會有很大的變化,因為它非常具體,它比讀很多的哲學思想或信仰宗教還要使人更根本地觸碰到自己面臨的問題。

    我覺得屍毗王的故事講到這裡,在那個幽暗的敦煌的洞窟當中,當時一個洞窟裡可能擠滿了幾百人,甚至數千人來聽一個法師講佛經故事。然後這個法師就指著牆壁上的屍毗王的畫本,有一點像我們今天的繪本故事,一段一段告訴你說,屍毗王發生了什麼事。他曾經愛過這麼美麗的女子,他曾經吃過這麼好的食物,他曾經每一天有人替他用牛奶按摩他的身體,他曾經有過這麼美的宮殿。可是現在因為一隻鴿子停在他的手掌,碰到了一個老鷹,老鷹要吃這個鴿子,他究竟要發生什麼樣人生的變化?

    下面的故事是非常有趣,屍毗王忽然跟老鷹講起話來。這是我第一次讀《金光明經》的時候,覺得非常神奇的一個描寫。國王忽然對老鷹說:“我知道你要吃這個鴿子,可是我是國王,所以你告訴我你需要什麼,我可以用我國王的權力把你要的東西給你,然後你饒過這個鴿子,不要吃它。”我們覺得屍毗王在跟老鷹做某一種交換,只要不讓鴿子死亡,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印度的神話非常有趣。老鷹開始講話了,老鷹冷笑著說:“你可以給我什麼?”屍毗王說:“我可以把皇宮裡面最貴重的珠寶都給你,我有世界上最大的寶石,所有這些鑽石你要我都給你。”老鷹哈哈大笑說:“我要寶石乾什麼,我是一個在天空飛的老鷹,寶石對我有什麼用?”我想這是有點荒誕不經的神話,可是我相信如果我們是孩子的時候,聽這樣的神話故事,我們不會追究老鷹怎麼會講話,也不會追究說老鷹為什麼不要鑽石。可是我想神話故事的有趣在於,你忽然發現屍毗王認為最寶貝的東西,對於老鷹原來是沒有用的。他甚至也想到說,是不是把他最捨不得、最愛的那個美麗的妻子也送給老鷹,來替代鴿子的死亡。可是我想,老鷹一定也會回答說,你的美女對我有什麼用?

    因此我們就會發現,每個人認為世界上最捨不得的捨棄,沒有辦法才布施的、沒有辦法才舍出去的東西,對於他人不見得是最重要的東西。屍毗王被逼得有一點急了,最後他說:“這樣吧,我把我的王位也讓給你,我把我的國土都給你,讓你來做國王,可不可以饒過這個鴿子?”屍毗王確實有一點急了,因為他覺得作為一個國王,他沒有什麼得不到的東西,可是現在有一個東西他得不到,就是他沒有辦法統管死亡。老鷹就是死神的象徵,它就是死亡。我可以用一切的東西換我不死嗎?我們忽然看到,神話故事並不全然荒謬,其實有深刻的寓意。

    最後老鷹不斷地冷笑說:“你讓我做國王幹嘛?我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飛,我幹嘛坐在你那個王位上,對我一點意義都沒有。”屍毗王被他逼急了,所以就問老鷹說,那你到底要什麼?老鷹講了一句話,在敦煌壁畫裡常常被畫出來的,老鷹說:“我要吃帶血的肉,我要吃活著帶血還有體溫的肉。”這個指的當然是鴿子,因為它要活活地吃這個鴿子的帶血的有體溫的肉。它要的好像也沒有太過分,只是它的本能而已。因此屍毗王剎那間領悟道,原來一個鴿子的生命比他的國土、王位,比他皇宮裡所有的珠寶還重要。因此這個壁畫,我在敦煌看這一段一段的繪本,有點驚心動魄,因為你不知道老鷹講出“我要吃帶血的肉”之後,屍毗王要做什麼樣嚴重的決定。

屍毗王看了看老鷹,看了看鴿子,看了看他面前豪華的宮殿,看了看美麗充滿了女性魅力的妻妾們,再看著他剛剛吃過的最豐盛的食物,忽然覺得這些東西有一天都會遠離他而去,有一天他會像鴿子一樣發抖、害怕,可是死亡必然來臨。所以在剎那之間,他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跟他的隨從說:“好,去拿天平來。”隨從不知道國王要做什麼,就拿了一個皇宮裡面很準確的天平,上面有刻度。屍毗王把左手掌上的那一隻鴿子放在天平的一端,接著他就說,拿一把最鋒利的小刀來。那隨從也不知道他要做什麼,就把小刀拿來。他拿在手上看著鴿子,然後又看看老鷹,對老鷹說:“我決定從我自己的身上割一塊肉,跟鴿子一樣的重量,來救這個鴿子。”

    就是說,你要吃鴿子,你要吃帶血的肉,所以我就割一塊跟鴿子一樣大小的肉給你吃,來救這個鴿子。我們都知道在敦煌壁畫裡,這一段壁畫產生的騷動,當屍毗王講出這一句話之後,周邊所有的人都大驚失色。那些他所愛的、圍繞在他旁邊的美麗的女子就抱著他的腿,抱著他的手,不准他去做這件愚蠢的事情。這大概是在敦煌壁畫裡最驚人的戲劇性的場面,畫家畫得非常得漂亮,很多的女子那種恐慌大叫尖叫的感覺,都可以從畫面裡感覺出來。可是屍毗王已經決定了。鴿子放上天平以後,另外一端就翹起來,他說,他要從腿上割一塊肉讓它平,平了以後就拿這塊肉救下這個鴿子,老鷹就饒過這個鴿子。

    老鷹的反應很特別,老鷹很冷靜地看著屍毗王說:“好,可是你要知道一定要等重,不等重不公平。”屍毗王答應了,就用他的刀在他的右腿大腿骨開始割肉,這也是敦煌壁畫繪本里不斷重複畫的畫面,當然是血淋淋的。旁邊所有的人都尖叫,覺得國王簡直瘋了。鴿子安安靜靜地臥在垂下來的天平的一端,另外空的那一端等待著屍毗王把自己身上一塊帶著血的肉割下來放到天平上。大家都以為這一塊肉放上去,兩邊會一樣地平,可以救下鴿子。我想,佛經的故事常常讓我們非常驚訝,就是它的後續常常是你意料不到的。當這塊肉放上去以後,屍毗王覺得這塊肉絕對比鴿子還要重,帶著血、帶著體溫,應該可以把鴿子救下來,結果天平紋絲不動,完全沒有動。這時老鷹更殘酷地冷笑說,一定要等重。這是在提醒屍毗王,屍毗王覺得不解,為什麼天平沒有動?這個不動的天平是因為我身上的這塊肉沒有辦法跟鴿子等重嗎?他只好忍著痛繼續割第二塊肉,把第二塊肉再放到天平一端,天平還是不動。我在讀《金光明經》的時候,讀到這裡我覺得要正襟危坐了,我想正襟危坐的感覺是忽然知道這個故事其實在講一個讓你很心痛的東西,屍毗王當然最後是把一片一片的肉割下來放上去,割肉餵鷹,因為他發現身上已經割到沒有地方有肉割了。

我們看到的敦煌壁畫繪本,畫到最後的時候,畫面出現的是屍毗王遍體鱗傷,他身邊的侍從和妻子們都被嚇跑了,不敢看這樣一個痛苦的場面。可是他忽然從身上巨大的痛,痛到沒有肉可以割的絕望當中,忽然撲身而起,因為他知道他必須用全部的生命去換鴿子的生命。一塊肉救不下鴿子的生命,你必須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救一個鴿子的生命,所以全身飛撲起來,撲到天平上去,替換這個鴿子。依據《金光明經》最後的結局,壁畫中一切都不見了,因為宮殿、珠寶、鴿子、老鷹、妻子,包括自己的肉體,對於《金光明經》來講,只是某一世當中的一個故事,必須要解脫,當他解脫掉以後,他才去轉世成下一個世代。以後我們會講到薩埵那太子,又是他的另外一世,他在一世一世地輪轉,最後他變成了釋迦牟尼佛。當他變成佛的時候,他什麼都沒有了,我們叫做涅槃。

這是跟埃及完全不同的神話故事,說明對肉體的不同的態度,可是我們大概可以想像,數千年來有多少人聽著這個故事,在裡面所得到不同的感受、感動。人類在最古老的文明里,已經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神話故事、傳說故事,可能都包含在我們今天所說的故事的範圍之內。在人類最早說故事的歲月當中,可能那個時期人類的文明連文字都還沒有,就是口耳相傳。我們今天有廣播,是經由聽覺去跟很多朋友發生關聯,當我們聽廣播時,跟我們自己閱讀一本書,或者閱讀一本雜誌,不同到底在哪裡?所以常常在廣播這樣的一個工作範圍當中,會去思考到聽覺存在的特性。

    比如說,當我用耳朵、用我的聽覺去聆聽一個故事的時候,跟我自己拿一本書去閱讀,其實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常常覺得人的聲音當中有他自己存在的一種特殊的品質,所以有些讓你覺得是比較悅耳的聲音,或者覺得比較親近、比較溫暖的聲音。有些聲音也許覺得好像是比較冰冷的或者比較遙遠的。我們在小的時候,譬如母親在跟我們說故事,我們常常覺得母親她的聲音,變成了我們聽覺裡很美的一個回憶。這是我特別強調聽覺的原因,因為我覺得聽覺其實不止是一個客觀的聲音,一般人會說,國語的發音很準,所以叫做好聽的聲音。我想還不止如此吧,我相信很多人的母親小時候講故事,有時候是用地方母語——方言在講的。每一個地方的方言透過母親的聲調講述的一個個故事,一定有它不可取代的某種溫暖和感動的力量。

    所以我要強調聽覺,尤其是說故事的聽覺,可能是一個很特殊的心靈記憶,它會打動我們。當我們聽到屍毗王割肉餵鷹的故事時,一個國王因為鴿子將要被老鷹吃掉,所以他心存不忍,對死亡的不忍,覺得這麼美的鴿子,這麼馴良的鴿子,竟然要被老鷹活活地吃掉。所以他決定用他自己身上的一塊肉來替換鴿子的生命。我想這個故事曾經用印度的語言在印度流傳了非常長的時間,有一天它被翻譯成華人聽得懂的語言,傳到了敦煌。經由佛教的傳播說給很多人聽,很多老百姓最初不見得是佛教徒,可是聽了這個故事,也彷彿感覺到對於死亡的一種很特殊的不忍,不止是鴿子的死亡,更多的可能是每一個人的生命最終都必需面對死亡的現象

  因此這個故事就變成了大家很愛聽的一個故事,裡面又有很多的傳奇性,很多的情節在發展,當我們看到、聽到屍毗王拿刀子從他的腿上割肉的時候,忽然覺得有一種驚訝,也可能會有一種心痛。這些故事後來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很多畫家就依據他們聽到的故事,把這些畫在敦煌的壁畫上,屍毗王割肉餵鷹的故事變成是敦煌壁畫裡非常重要的主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