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8年7月25日 星期三

全廣II 第34講

科判  ( 成佛遠近二路 )
音檔  1B 23:20 ~ 24:47
日期  2018/07/26 ~ 07/29

手抄頁/ 1 P29-L3 ~ P29-LL3 ( 2016 南普陀版:1 P29-L2 ~ P29-LL3 )
手抄段落   所以你剛開始去的時候……參禪照樣地參。



想一想,師父為我們講《菩提道次第廣論》,今年(2018 年)滿三十年了。多年前,應該很多很多居士、很多很多出家人都念佛,我也念佛。那個時候拼命念佛,比如說可不可以晝夜十萬?就是一天一夜念十萬佛號,能不能做到?然後就開始拼命拼命念。那時候碰到很多很多居士也都是在拼命念佛,大家是非常非常精進的,對阿彌陀佛有難以想像的信心。所以當剛開始學《廣論》的時候,很多居士都非常在乎師父提到淨土法門、師父是教我們怎麼念佛的。甚至我們在研討班裡討論討論,有的居士就站起來說:「欸?師父好像不贊同我們念佛!」然後我說:「師父是非常非常贊同念佛的,師父沒有說你不能念佛,師父只是說怎樣去圓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望,而且是最高程度的圓滿,是立一個什麼樣的志向;一個萬修萬去的法門,是怎樣真正能夠做到萬修萬去。 [0121]

  後來我在跟師父學習的時候,也有認真地請問過這個問題。然後師父他說:內心深處也確實是想,講《菩提道次第廣論》能夠幫到各宗各派的修行人。大家如果選擇他相應的法門,一定要對整體的教法有全面的認識,這樣的話就會真正地做到一門深入。 [0146]

  現在要調整自己的心!現在我們要開始聽了。別忘了大乘發心!聽的時候注意要全神貫注。全神貫注呢,有一個譬喻:在曠野裡邊有一個小動物牠在奔跑或者在走路,突然天空一個霹靂,「喀!」一個霹靂,那個小動物就立刻停下來——「猶如野獸乍聞聲」,那就是一個聽聞的狀態。能想像嗎?就是那樣的一個狀態,其實心裡是沒有雜念的,是全部在聽。 [0232]

  好!我們再聽一下師父的帶子。 [0237]

所以你剛開始去的時候,你要求的就是上品上生,乃至於有一個人就求無上乘,說我要去現在去念的是要求什麼?要求這個寂光淨土的上品上生。上品上生還分四土九品的。那個時候,當然,我們現在的條件,不一定真的能夠達到那個「寂光」的上品上生,乃至於「同居」的上品上生都得不到。那沒有關係,你可以得到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至少你可以很穩。還有一點,因為你的願心這樣的,將來一去,見到了佛,你所追求的圓滿的東西很快,這是條直路!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在這個本論我一開頭說明,我並不說建議大家要學哪一個宗派,或者哪一個法門,完全不是!這個宗派法門,這是你們自己選你們個人自己相應的。而是一開頭的時候,我們要了解佛法的整個圓滿的內容是什麼,你有了正確的了解了以後,然後把你的目標一開始的時候規劃出來。從這一個認識當中選取,找到你自己相應的路,然後你走上去的話,千穩百當,而且是最省事、最快速、最圓滿!念佛照樣地念,參禪照樣地參。 [0407]

 

  不知道這一段大家在研討的時候是怎麼研討的?首先師父在這裡邊提出:已經改了,不是說只要念得去就好;原來是趕快,只要念得去就好了,下品下生也行。但是如果是想要去下品下生的話,結果就是下品下生也去不成。這裡邊不是喔,是要上品上生的,而且求無上乘。我要去念要求什麼?「要求寂光淨土的上品上生」,所以是非常高的目標!以這樣的目標、以這樣的志向去希求的話,不一定能夠得到寂光淨土的上品上生,但至少中品也可以呀,乃至同居土的上品上生也行!但是如果連同居土的上品上生都得不到,也沒關係呀,因為可以上品中生、下生啊!至少,注意!「至少可以很穩」,就是一定去得了。淨土宗的大德也非常強調這一點,說:「你不能發心下品下生,那一定去不了。」所以發心於上,然後取法於中,才能夠去得了。 [0530]

題綱:為什麼要發高遠心才能千穩百當?

〔參考資料〕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語出唐太宗《帝範》卷四:「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取上等的為準則,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求知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這句古語對學子的啟示在於,只有放寬視野,定高目標,才能取得令自己滿意的成果。

四土
  前說世間,但明凡夫世間。茲合凡聖,須明凡聖染淨之土。惟諸家說土不同,茲就台家所立四種淨土:
  一、凡聖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聖者,同居之國土也。
  二、方便有餘土 斷見思煩惱,出離三界生死之人之生處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斷見思惑者生處,故謂之方便。塵沙無明惑未盡,故謂之有餘。
  三、實報無障礙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報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報土。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可無相妨,謂之實報無障礙土。此土純為菩薩所居,無凡夫二乘。如別教之十地已上,圓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薩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為本在常住之體。寂、解脫也,一切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縱不橫,名秘密藏,是諸佛如來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FROM:【佛學次第統編(楊卓 編)

極樂四土各有九品總論三不退
念佛
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
同居土
各有三輩九品
位不退
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
亦名四不退
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
方便有餘土
行不退
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
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
實報莊嚴土
念不退
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
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
究竟寂光土
畢竟不退
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

《阿彌陀經要解》卷1:「往生有四土各得論九品。今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者。隨其或散或定自於同居土中分三輩九品。若執持名號至於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者。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若執持名號至於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名分證常寂光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亦是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二行不退。三位不退。四畢竟不退。一念不退者。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二行不退者。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三位不退者。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四畢竟不退者。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或不解。但令彌陀名號一歷耳根或六方佛名或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又如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CBETA, T37, no. 1762, p. 365, a14-b2)

  那麼,為什麼人敢發這樣的心呢?他一定是了解了這些發心的勝利,對教典進行了聞思,他會反覆地琢磨這一件事情,然後請問善知識啊、跟別人探討啊,所以才能夠發這樣的一個心。發這樣的一個心之後,至少可以很穩。還有一點,師父說,因為我們的願心是將來去見佛,我們所追求的是最圓滿的佛果,所以去極樂世界幹什麼?不是去天天散步啊、看花呀,不是這樣的,是「鳥樹虛空明」,都在說法、都在修行呀!沒有一處的緣起不在提醒我們修行,跟著佛陀好好地修行啊,走無上菩提之路。如果你為了學習、為了成就佛果,到處見聞念知都在提醒我們要提正念啊、要怎麼修行啊,那你就快樂極了,對不對?因為還是那個續流嘛!所以師父希望我們了解這一點。大家聽了會不會很開心啊? [0638]

題綱:為什麼有些人敢於發心?有些人不敢?

〔參考資料〕
LR P210 L8
如是善知總諸聖教及大乘教,將近隱滅,較諸濁世最為惡濁,現於此世應當了知至誠發心極為希少。當依善士聽大乘藏,諦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勸非隨他轉,非為仿效其規式等,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入行論》 〈第十品 迴向〉
37 願諸有情眾,相續恆聽聞,鳥樹虛空明,所出妙法音!
願一切有情,能相續不斷地聽到,飛鳥、樹林、虛空、光明中所發出的微妙法音!

〔心得〕
依止善士之後,在善士的引導下,了知發菩提心之勝利,方能發高遠心。由於思惟觀察、反覆琢磨,才能使發心堅固。
發心之後,一切所對境,如鳥、樹、虛空等都在對我說法,都能夠在起心動念之間學習佛法,讓心住於正念,不被煩惱所擾。以菩提心是一切菩薩行所依之故。

  另外,下面師父又說了,在本論的一開頭就提出:「我們要了解佛法的整個圓滿的內容是什麼,你有了這個正確的了解之後,然後把目標一開始的時候規劃出來。從這樣一個認識當中選取,找到我們自己相應的路,然後走上去的話,」師父接著說了幾句——「千穩百當」,一個;注意!「而且最省事」,兩句了;「最快速」,三句;「最圓滿」,幾句了?四句。「千穩百當、最省事、最快速、最圓滿!念佛照樣地念,參禪照樣地修。」其實這幾個都是我們修行人最最渴望的一件事情。「千穩百當」,我們是心慌沒把握;然後「最省事」,幹什麼事情都想省事、得到一個最好的。那居然對佛法整個地了解了之後,「咦!怎麼變成了一件省事兒的事情?」學那麼多經典還省事嗎?學經典不是很費力氣嗎?很省事!然後選取、找到你自己相應的路走上去,是省事、快速、圓滿! [0801]

〔心得〕
1.         依止善士 à 依止一個圓滿了解道路的嚮導。
2.         聽聞正法 à 圓滿的內容 (質正、量圓、次第無誤)
3.         如理思惟 à 正確的認識、樹立宗旨、發高遠心。
4.         法隨法行 à 知入處,由自己相應的法門趣入。
知深進方便,一門深入,因為有完整的地圖以及熟悉道路的嚮導,所以可以一路直超。

  我記得以前在廣論班的時候,有一個同學一開始學習非常非常認真,但是她覺得聽不懂,學什麼都比大家慢。結果跟在班裡兩年、三年、還是一年,我記不清楚了。有一次寺院開法會,然後她去念佛,她非常非常喜歡念佛。念完佛之後,就開始跟別人講說:「哎!《廣論》裡怎麼講,怎麼樣對阿彌陀佛生起信心,有什麼功德......。」這一講出來,開始圍了一群人,後來越圍越多,大家都在旁邊聽。她就是一口氣講了兩三個小時沒停下來!等到講完了,她非常非常驚訝,所有的人說:「哇,你學得太好了,你怎麼講得這麼好!」 [0845]

  結果那天回來之後,她就給我講這件事,哇,精神大振,眼睛炯炯有神!她在我們廣論班學習,從來沒有那麼有自信過,從此她就更精進地學《廣論》了。所以,她學了一段時間突然發現:哇!她可以跟別的同學談修行,談三個小時停不下來,這以前怎麼可能!都是別人滔滔不絕地說,她在旁邊聽,聽還聽不懂,還問:「這是怎麼回事啊?那是怎麼回事呀?」別人說:「啊,等等、等等!讓我們講完,往下學。」結果那麼大的進步。她現在也非常努力地在學《廣論》,非常非常地好! [0921]

  另外,學了很多之後,大家碰到比如說參禪的、念佛的、其他法門的居士,有的人是一聲不吭,靜靜地聽。然後聽了之後,回來就會在班裡說:「哎呀!那個居士的見解應該有一點問題,但是因為我們是剛見面,不好意思直接講。」也養成了一種胸懷,就是當別人講的時候也可以學習,當別人聽你講的時候也可以講一講。總之,聽得多了、見聞多了之後,對各種見解也了解得多了,也比較跟其他的同學有得互相探討。總之都非常非常地好! [1000]

題綱:為什麼多學經典反而是省事?老師如何以喻來說明?

〔參考資料〕
LR P29L6
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鄔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眾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師父解釋為聽聞及隨喜兩種利益)。」

〔心得〕
學習佛法有各種形式,不管是聽聞、講說都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

  記住,剛才這幾個了?「千穩百當」,一起說:「最省事、最快速、最圓滿」,這都是我們非常非常期待的事情。那這樣的一種結果——「千穩百當,最快速、最圓滿、最省事」,其實最省事這件非常奪目,我們現代人都怕忙、怕煩,越省事越好,因為很多事實在太麻煩了。所以,問一下:「最省事」,這件事是怎麼達成的呢?開始「要了解佛法整個圓滿的內容」,注意!在內容前面有一個,「『圓滿』的內容是什麼」;接著下面,「有了正確的了解」,對這個圓滿內容一定要有正確的了解,確定目標,這樣是最省事的。 [1053]

  不知道聽到這裡,大家還是不是有疑問:「真的嗎?」舉個簡單例子,我小的時候就經歷過這樣的一件事情,父母都不在家,結果呢?我小學的老師突然到了我們的城市來看我爸爸了。可是我怎麼辦呢?因為我平常就會看我爸爸媽媽做飯,所以那次我給我的老師準備了十六道菜!有一道菜就是冰淇淋上面放上櫻桃,冰淇淋是白的嘛,然後櫻桃是紅的,那道菜叫「雪山堆火」,我就是湊了十六道菜。其實那時候我也很小,為什麼會有十六道菜,就是看我爸媽炒過,尤其是過年的時候,不是家家戶戶都吃很多菜嗎? [1142]

  當時我在做菜的時候,我們老師說:「哎呀,你還下廚房?我給你做還差不多!」我說:「老師這麼遠的地方來,而且好幾年沒見了,怎麼可能讓老師給我煮飯呢?老師您就坐在客廳,我去煮!」結果我真的煮了十六道菜。當時擺出來的時候,老師非常非常地驚訝。 [1201]

  注意哦!我不是在這兒自我吹噓,我是說如果你不先看看怎麼炒的,什麼菜和什麼菜配、多少醬油、什麼時候從鍋裡拿出來,甚至裝盤子也不能裝得亂七八糟,要裝得整潔一點,因為要供養給自己的老師嘛!那天我沒有摔碎盤子、也沒有摔碎碗、也沒把醬油倒在身上、也沒有弄著火。總之,我覺得那都取決於我一天天看、一天天看,輪到自己的時候,就可以弄出來。不然我們老師來,我就只能煮方便麵,什麼都不會了!方便麵可能還不會煮,倒開水的時候都有可能燙到自己。 [1240]

  所以,對事情常常有一個全局的觀念去看的話,慢慢地輪到你自己下手的時候,你就不會是只煮個方便麵。甚至沒辦法了,我們老師還得說:「哎呀,同學你餓不餓呀,我給你煮個飯吧!」就變成那種了。 [1256]

  你說省不省力呢?要是之前沒看的話是不可能——因為不是花很多時間煮的,一道煮完再煮一道、再煮一道,好像很快地就煮完了。現在我想想,那時候是不是佛菩薩加持我了? [1312]

題綱:從老師的小學老師家訪這件公案,如何觀老師功德?這段公案跟師父開示之間的關係為何?

〔心得〕
老師從小就知道如何做一個好的學習,如何依止善士,跟有經驗的人學習圓滿的內容,對於內容有正確的了解。之後,在對境時,自然就能夠得心應手,千穩百當,快速而省事的解決問題。
同時,從此一公案,也可以看到老師依止師長的心,從小就知道應該承事師長,令師長歡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