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全廣II 第33講


講次  0033
科判  ( 成佛遠近二路 )
音檔  1B 22:26 ~ 23:20
日期  2018/07/23 ~ 07/25

手抄頁/  1 P28-L10 ~ P29-L2 ( 2016 南普陀版:1 P28-L9 ~ P29-L1 )
手抄段落    那你會說……所以我要去!

科判  ( 成佛遠近二路 )
音檔  1B 22:26 ~ 23:20
日期  2018/07/23 ~ 07/25
手抄頁/  1 P28-L10 ~ P29-L2 ( 2016 南普陀版:1 P28-L9 ~ P29-L1 )
手抄段落    那你會說……所以我要去!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研討《廣論》的時光。非常希望大家在全廣共學之前,把師父的帶子自己先聽幾遍。因為這樣聽過之後,跟同學研討,你會在其中提出一些問題,也會聽到其他同學的觀點,這樣你對師父所闡述的這一段的意思就會有一個了解,其中的疑問也非常清楚,甚至對這一小段思路到底是怎樣延展的,就會有一個思擇的方向。 [0040]

  有很多同學回饋說:「啊!先聽了之後,再聽全廣的時候,會發現有的時候思路的方向是不一樣的。」發現思路不一樣的時候,大家就會鎖定:欸!這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你會發現,每一節課都會在你原來的研討和理解程度上,有一個更深入的思考。 [0107]

  非常希望大家把你思考的議題寫信給我,因為我都可以看到你們的回饋。有很多同學寫了很多回饋,我是非常非常感動的。這麼多年學習《廣論》,信仰已經深深地根植在很多同學的內心。發現大家對師父所宣講的《廣論》,有這樣始終如一的熱忱,我們這個共學的大班,我也會滿懷熱情地一直研討下去。 [0137]

  好,今天還是要注意發心,要把我們的續流慢慢地靜下來,發心為求無上正等菩提,為了將無窮無盡的有情從生死的流轉中救拔出來,我必須去成佛;為了成佛,一定要種成佛的因;成佛的因,必須聽聞佛法才會了解。 [0207]

  聽聞的時候最重要的事,大家記住——要專注!因為通常都在忙別的事情,一下子把教典打開的時候,可能無法將你的續流專注,但是這個是可以訓練的。訓練到你從一個忙碌的頻道,一下子進到學習教典的頻道,頃刻間就可以全神貫注,其他的就拋開了,這是可以訓練的。訓練久了之後,我們只要一聽到師父說法的聲音,立刻就全神貫注。 [0242]

  好,那麼現在我們再來聽一段。注意哦!注意!不要走神,開始! [0250]

那你會說:「那麼同樣的是淨土,你這個淨土跟我這個淨土,有什麼不一樣啊?」不一樣,差得很大!平常我們現在念佛的人,聽見了念佛,趕快!往往就說:「哎呀!我只要念得去就好了,弄個下品下生。」結果你念了半天,下品下生都不一定去得了,這是一個事實。現在這裡我們說「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對不對?對!淨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可是現在一萬個人修,有幾個人去啊?找不到幾個,這是個事實。那麼現在照這個法門做,有什麼好處呢?你有圓滿的認識了以後,第一個是萬修萬去;第二個,要去的目的也不一樣。我本來是說:「我只要去就行了!」現在不是,「我要成佛,不但要自己解決,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可是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起見,選我現在最相應的念佛的路子,這樣的情況,所以我要去!」 [0346]

 

  很快就聽了一遍,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印象?第一個問題,說:「同樣的是淨土,你這個淨土跟我這個淨土,有什麼不一樣啊?「我這個淨土」是什麼意思啊?想一想有什麼答案。這就要回憶上節課師父講的,那你在手抄上就要看上一段,對不對?哪種淨土啊?不知道你們的答案是什麼?因為上節課學了「摩天大廈和匆匆忙忙地蓋一個鐵皮屋」這兩個喻。說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就應該對整體的教法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完整地認識之後,確定了目標,然後進一步選自己相應的,就是淨土。對教法有整體完整的認識,確定了什麼目標?成佛的目標,對吧?所以「我這個淨土」,師父是指這個。 [0456]

  然後接著說:「不一樣,差別很大!」一個沒有廣大聞思、沒有確定目標,另一個是確定了目標,進行了對佛法總體的認知。下面師父說:「平常我們現在念佛的人,聽見了念佛,趕快!往往就說:我只要念得去就好了。」注意!「趕快!」就是匆匆忙忙的心態。他說:「為什麼要趕快呀?來不及了!生命無常,剎那剎那地向老死奔逐啊!能夠知道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能夠對極樂世界生起這樣的嚮往和信心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趕快念!」所以就開始念。他生起個什麼樣的志向呢?「我只要去極樂世界就好了,哪怕下品下生。」還有說:「哪怕在極樂世界的邊地都行,只要能去極樂世界,當然就逃開了生死輪迴了!」就立一個這樣的志向。 [0557]

〔參考資料〕
《佛說大阿彌陀經》卷2:「佛告彌勒:「汝見彼剎有胎生否?」
對云:「見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人。何因緣故彼剎而有胎生?」
佛言:「若有眾生,修諸功德願生彼剎,後有悔心亦復疑惑,不信有彼佛剎,不信有往生者;亦不信布施作善後世得福。其人雖爾,續有念心,暫信暫不信,志意猶豫無所專據。臨命終時,佛乃化現其身,令彼目見。口雖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免作諸善;以悔過故其過差少,亦生彼剎,惟不能前至佛所。方入邊地見七寶城,即入其中,於蓮華中生,受身自然長大,飲食亦皆自然,其快樂如忉利天人。惟於城中經五百歲,不得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無由供養於佛,修習菩薩功德,以此為苦示其小謫,是故彼剎名為胎生。當知生疑惑者失大利益,若有眾生信受經法,奉持齋戒,作諸功德,至心迴向,命終即於七寶池中蓮華中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間,身相光明智慧威神如諸菩薩,安得名為胎生?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聲聞,恭敬供養,命終徑於極樂世界七寶蓮華中化生,自然即時見佛,安得名為胎生?」」(CBETA, T12, no. 364, p. 338, c25-p. 339, a18)

  注意哦!他的志向是什麼?下品下生也行!對不對?甚至我們討論過,有的居士說:「邊地也好啊!」想要去下品下生,甚至邊地都可以,只要去了就好。注意!「結果念了半天,下品下生都不一定去得了。」我們懷著這樣的志向,可是我們卻沒有達到這樣的志向。師父接著說了一句話:「這是個事實。 [0625]

題綱:同樣走淨土法門,師父舉出了兩種不同的走法,其差異為何?請分別就目標、意樂、加行及結果條列之。


錯誤行相
正確行相
目標
淨土下品下生、邊地
淨土成佛
意樂
我只要去就行了!
不但要自己解決,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
加行
趕快!就是匆匆忙忙的心態。
先有圓滿的認識
結果
一萬個人修,有幾個人去啊?找不到幾個。
下品下生都不一定去得了。
萬修萬人去

à 淨土還是同一個淨土都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極樂世界,不同的是,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一個是有圓滿的認識、高遠的目標,如同前喻當中蓋摩天大廈一般。另一則是怱怱忙忙的修,因為沒有圓滿認識,也沒有高遠的目標,只求脫離輪迴之苦,其結果是連下品下生都不可得,如同前喻當中的蓋鐵皮屋的行相。

  實際上這件事就會問一問:有多少人能在生死關頭提得起一句佛號?就像我們老學員學過的皈依那樣——「晝夜見世依」,就是白天、晚上、病中、苦中,或者難以忍受的疼痛,還有跟家人的愛別離苦等等很多很多痛苦交織在一起的時候,也沒有多少力氣,有的是受盡了病苦的折磨;那個時候提一句佛號、提一個皈依的心——對阿彌陀佛的信心。那個時候功夫能不能用得上?所以萬修萬人去的法門,師父說:「到底有多少人去呢?」這是一個現象。 [0721]

題綱:老師為何在這裡要加入《三摩地王經》的這段話?

〔參考資料〕
LR P103
《三摩地王經》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贊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CBETA, T12, no. 365, p. 346, a12-22)

à何以連下品下生都不可得?如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當中所說,要往生下品下生尚且需要在臨終時,至心念佛、令聲不絕。而一般人,如果於佛功德不能生信,於臨終時為死苦、愛別離苦等苦所逼,如何一心安住於佛號之中?求善心死尚不可得,況能一心念佛?
如同《三摩地王經》所說要時常以身語意,讚嘆佛德,於日日中修心續,如此乃能於病時、臨終時可以不退失念佛。

  接著師父說:「那麼現在照這個法門做,有什麼好處呢?」哪個法門呀?就上節課師父立出的宗——先對整體的教法有廣大的聞思。對吧?「有什麼好處呢?」看看師父又給我們看好處,說:「你有圓滿的認識了以後,第一個是萬修萬去。」欸!實現了,淨土法門萬修萬去。聽到此處大家會不會有疑惑:真的是有圓滿的認識就會萬修萬去嗎?為什麼呢? [0803]

  這就涉及到對佛法的圓滿認識到底是什麼?比如說首先極樂世界到底是什麼?阿彌陀佛他有多少功德?我們對我們的皈依處,我們最後要去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淨土,到底有一個什麼樣的了解?對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乃至念死無常、三惡趣苦、然後皈依,全部都了解了?皈依的時候有皈依二因,兩種因如果堅固的話,那麼我們皈依所獲得的利益就會非常非常地殊勝和圓滿。所以師父在這裡說「萬修萬人去」,真的嗎?難道說有了圓滿的認識之後,第一個就萬修萬人去,後面還有不一樣的嗎?注意哦!這是大德高僧說的,他不是隨便講講的,我們可以帶著這個疑問,然後向下學。 [0908]

題綱:為什麼有了圓滿的認識之後,就可以萬修萬人去?

  在這裡邊我再提一點:學了經論十五年到二十年,對於所有成佛的次第、對經論大大小小的差異性,乃至很細微的抉擇都了然於心的這樣一個人,他念一句阿彌陀佛會不會是不一樣的?有了圓滿的認識之後,他是怎麼念的?首先要知道念的時候不要昏沉、散亂;再一個,知道什麼叫「發菩提心念佛」,跟阿彌陀佛的願心相應。因為阿彌陀佛建造極樂世界,不是為他自己建的,是為了芸芸眾生早日離苦、早日得樂而建的。如果能夠學經論,知道成佛的核心就是菩提心,那麼和阿彌陀佛相應的心一定是菩提心!雖然阿彌陀佛的淨土裡邊,不發這樣的大菩提心也可以去,但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這樣嗎?那麼佛陀的希願到底是什麼?善知識的希願到底是什麼?所以就談到了「目的性」。注意聽,不要走神哦!不要走神! [1020]

  「第二個,要去的目的也不一樣。」注意!談到了目的。欸!去極樂世界還有其他的目的嗎?不就是早日脫離生死輪迴嗎?目的也不一樣!說:「我本來是說:我只要去就行了!」對不對?只要去極樂世界就能逃脫生死輪迴,因為生死輪迴所受的六苦、八苦、三苦,實在是苦不堪言!所以去極樂世界就好了。注意哦!師父又說了:「現在不是,我要成佛。」注意!目的出現了。開始沒有廣大聞思的時候,目的是我只要去就好了,後來有了圓滿的認識之後,他產生了轉變——為什麼要去極樂世界呢?因為要成佛。為什麼要成佛呢?「不但自己要解決,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就是阿彌陀佛的一片慈悲之心啊!對芸芸眾生深刻的、慈悲的情懷呀!是為了學習佛陀對眾生的大悲心和智慧,為了成佛去極樂世界的。看看哦!他有了這樣一個轉變。所以「不但自己要解決,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可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起見,選我現在最相應的念佛,這樣的情況」,師父說:「所以我要去!」去哪裡?去極樂世界。 [1155]

  所以看看這個前後的差別是非常非常明顯的,一個是只要去了就好;後來是變成:「NO!我要為了成佛而去,不僅僅是要自己去,而且要幫所有的人去。」所以廣大聞思,打開了他生命的視野,讓他站在一個非常高的角度上,意識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對其他眾生的責任感。看到了這一點之後,對阿彌陀佛建造的極樂世界會有更深刻的了解,然後會對阿彌陀佛的悲智有難以想像的信心。生起那難以想像的信心,那我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跟往常那種又昏沉、又散亂,拿個念珠拼命撥,都不知道念到哪裡去了,只是「颼、颼、颼!」這樣拼命念,心裡不知道在想什麼,跟那個當然是不能比的! [1250]

題綱:有了高遠的目的,會幫助我們在念佛上有何成長?

〔參考資料〕
LR P102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LR P103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九品往生一覽表
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整理
修學資糧
往生瑞相
見佛聞法
上品上生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 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 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 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 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上品中生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此紫金台,如大寶華,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
上品下生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瞭。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中品上生
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
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中品中生
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中品下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
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 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 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
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下品下生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 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 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