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 成佛遠近二路 )
音檔 1B
26:34 ~ 27:52
日期 2018/08/06
~ 08/08
手抄頁/行 1冊 P30-LL3 ~ P31-LL1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30-LL1 ~ P31-LL1 )
手抄段落 同樣地,因為這樣的原因……他講二十一座。
大家好!現在我們要開始學習《廣論》了,請大家要端正一下自己的發心,再再地觀察一下自己的內心:有沒有準備好開始聽聞?那些手邊忙著的事情、那些放不下的牽掛,可不可以在此刻轉為希望能夠成就無上正等菩提?這樣的話可以幫忙自己,也可以幫忙到所有我們關心的、我們不認識的有情。 [00′42″]
其實這就是師父在整個《廣論》的講說中,還有其他的教典裡,反覆教誡我們的生命目標的確定性,對無限生命的長遠規劃。這樣的規劃,我們是否能從內心深處產生熱忱,和自己的苦樂掛鉤?因為要圓滿所求的樂和究竟地離苦,你不成佛也達不成。 [01′13″]
越學越多的時候,我們就會詳細地去了解,我所希望成就佛果的佛陀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分分斷證。甚至菩薩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乃至入道之初的皈依之門是怎樣的?乃至從我現在開始,聽聞軌理是怎樣的?在聽聞的時候發心是怎樣的?那麼在正聞的時候,我又如何觀照我的身心,避免進入昏沉和散亂都不自知?總是走神啊,或者會陷入到一個疑問,聽、聽、聽,突然出現一個疑問,然後就整節課都在想這個疑問,結果師父在講什麼沒聽清楚,然後我再跟大家一起研討也沒聽太清楚,整節課下來就是盤那個疑問。我建議不要這樣,你想到一個疑問先把它放著,然後往下聽!不然一節課就是那個疑問。 [02′11″]
題綱:老師如何引導我們做好聽聞的前行?
〔參考資料〕
LR P20
復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故須正為,決擇自身,而聽聞之。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是如蘇達薩子,請月王子宣說法時,菩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比如去跟師父學習的時候,我也是會問師父問題,但是呢通常問一個問題之後,有時候會發現師父好像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師父在講他想要講的。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說:「啊,師父!我要問您的問題不是這個!」應該弟子都不會這樣做。所以你就要聽啊,就要聽!聽一聽發現:欸!師父是在一個更廣闊的角度上,講了他的一個視野、他的一個角度。能不能站到跟師父一樣的視野?很難!但是你慢慢地超越你原來的水平這種高度、地平線,慢慢、慢慢站得高一點,然後再去看你剛才那個問題的時候,就會發現:欸,這個問題小很多了!不像一粒灰塵沾在鼻子上,覺得好大好大,但是實際上照鏡子一看,也只不過是一丁點大而已。 [03′10″]
〔心得〕
師父教給我們看待一件事情的角度和視野。上段,老師舉出 師父看待事情的視野比起我們更廣闊,更高遠。
所以師父常常教給我們看待一個事情的角度和視野,當這個角度開始改變的時候,不同的東西就會出現,而我們常常是角度出了問題。比如說觀功和觀過,就會直接產生苦樂;比如說對現在我們在法人事業、各個研討班承擔的所有居士們,人在一起會不會有煩惱?會呀!這麼多原來都不認識,來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會有煩惱的,吵吵的、是是非非的這些。但是在這些所謂的事相上大家不一樣的看法、這些爭論之中,大家的發心是為什麼?注意!就是為那個目標——希求佛果。 [03′56″]
在爭論的過程中,是以法繩人、要求別人如法呢?還是要消滅我愛執?是把「我」越吵越大,還是注意在這個整體的大環境中,用一個謙虛的心去和其他居士互動?你要不謙虛,就變成我越來越大,到最後要不好好調心的話就會很麻煩,對不對?因為到處都是問題、到處都是問題。然後你會發現說:哎呀!這個廣論班裡,很多為難的事情我都知道啊!這樣就很辛苦。 [04′31″]
但是你想想,知道很多為難的事情之後,在這個事情上的法——向內調伏的法,知不知道?受了很多委屈、很多辛酸、很多苦楚自己知道,但是這些委屈、辛酸和苦楚上面所揭示的法,就是那個業呀,業!我們會覺得:表相上看起來,啊!都是因為你不理解我、因為你那樣說我才傷心。但是為什麼我遇到這樣的事情會傷心,而沒有高興呢?高興什麼?淨化業障呀!正因為我解決不了現在的問題,遇到問題就卡住,所以我才馬上就翻《廣論》、馬上就緣師父的法,才能在各種煩惱的境界中挺立到現在。 [05′16″]
〔心得〕
在看待事情的角度上,老師舉出三種不同的角度對比。
1.
看待他人,以觀功和觀過兩種不同的角度。
2.
同一件事情,是以法繩人還是消滅我愛執。
3.
於自,只是緣著事情帶來的苦還是所體會到的法。體會到法,將法領納在內心中,就會形成力量,納法成業。這樣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在煩惱的境界中挺立,克服問題。
有沒有煩惱?有啊!一天一浪一浪地都不停。那為什麼能在這過程中一直堅持修行?就是師父說的——歷事練心!練什麼呀?練我們皈依的心、緣法的心、提正念的心。所以你恰恰會發現,就是這些煩煩惱惱的事情,就是這些好像是是非非的人和事,卻讓我們不停地醒覺:我要提正念!我不能迷失其中,我不能被現象所迷惑、讓自己的修行原地踏步。要看著師父的希望,為著師父,我必須超越煩惱的心情和下劣的見解,要再再地提起正知見。 [06′05″]
題綱:何以聽聞 師父講的法,能夠在各種大大小小、於自、於他的各種紛諍中找到出路?
〔心得〕
一切所緣的境界都是我們修行的因緣。如何在對境時,能夠想到三寶,一心緣佛、師父就不敢造惡。一心緣法,則正知見在心中形成力量,納法成業,這個力量即是正念與正知。
遇境時只要能緣著三寶,就不會在境界中迷失、不會原地踏步。
〔參考資料〕
LR P195
放逸對治者,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為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為愧,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恐懼等,當如是學。
LR P25
根如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
LR P303
第三引發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略有八種。一淨信境者謂三寶功德,二現證境者謂無我真實,三希樂境者謂諸佛菩薩廣大神力,此復有三,謂神通力,六波羅蜜多力及俱生力,四五取捨境者,謂諸妙行諸惡行因及此所招愛非愛果,此分為二,六七所修境者,謂大菩提是應得義及菩薩學一切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八聞思隨行境者,謂所知境,卓壟巴師說為無常等,然力種性品說十二分教等正法,為第八種或應如是。
好,我們現在聽一下! [06′10″]
同樣地,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把那個講法本身也完全改變、完全改變。以後原則上面都是遵循這一條路,講到每個地方,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然後這個認識當中慢慢地去推展擴大,而不忽視整個的內容。等到我們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慢慢地到某一個程度,然後把整個的全貌安進去,使得我們對於整個佛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所以我們這裡是簡單地說明一下,宗喀巴大師他當初是這樣的,他說他是先在教法上面有了這樣的一個認識。所以當年,在他那一個時代,他在整個西藏,可以達到獨一無二的最高的這樣的一個地步。先在教法上面,我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來說一下。他曾經講法,同一天講法講二十一部論。換句話說,我們這樣平常講法,一座、一座,他講二十一座。 [07′26″]
好,我們就先把 1B 的最後一段研討一下。師父說:「同樣地,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把那個講法本身也完全改變。」同樣的什麼原因啊?還記得上節課提到的嗎?原地踏步、修了半天都弄錯了、未會先會、冤枉苦頭吃得太多,因為這樣的原因,師父看到宗喀巴大師有這麼高的修行成就,指出一條路,把整個的教法都振興起來!而且到今天我們還能這樣受用!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師父跟我們講《廣論》、研討《廣論》;同樣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師父把講法本身也改變了。可以說應該原來師父不是這樣講《廣論》的,翻開可能就開始:「《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是什麼意思......」可能就這樣講。你看,師父在 1A、1B 已經花了這麼大的篇幅,都在講到底怎麼修行、怎麼選路。應該說在正式地學習本論之前,師父已經一直在告訴我們修行的經驗、入手處到底是怎麼做的,所以他把講法本身就改變了。 [08′43″]
題綱:師父講法的方式做了什麼改變?為什麼要做這些改變?
〔參考資料〕
禪聞法師開示如何修習廣論:1.段落掌握重點2.消文理路:廣論原文的意思內涵師父做一些說明開示。3.延伸理路:就是為我們說所應遮應行應該注意等等內容部份。
〔心得〕
師父開示的特點在於延伸理路的部份,將修行的心要仔細的引導我們。不只是了解文字的內容,更了解文字後面的心相。並且指出我們的現行,以及給我們下手處。所以,不僅要讓我們對廣論有正確的認識,也帶我們走入修道之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