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全廣II 第45講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04:02 ~ 06:26
廣論段落   P1-L1 ~ P1-L2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
手抄頁/ 1 P37-L2 ~ P38-L2 ( 2016 南普陀版:1 P37-L1 ~ P38-L2 )
手抄段落   現在看本文……論代表智慧。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609-130045


  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習到宗大師講十七部論,今天我們要往下學習。大家可以先調整一下自己聽聞的動機,要造作一個菩提心的動機——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我必須證得大覺的佛位;為了證得大覺的佛位,我必須去了解如何是成佛的因;那麼如何了知這個因?一定要聽聞佛法;佛法詳盡地揭示出一個有情從一開始沒有親近善知識,然後慢慢地親近善知識,直到內心中生起第一個道次第,乃至全圓道次第所有的過程。 [0058]

  所以聽聞的時候,要把自己的心從平常一些散亂的所緣中集中起來,就是要全神貫注,要習慣聽到師父的聲音的時候,馬上把心靜下來。當我們的心沒有其他的所緣,專注聽聞的時候,那應該是跟佛法相應的時候,也是我們生命中展現一種純淨、由於聽聞真理而產生愉悅感的時候。所以現在大家開始聽! [0139]

題綱:老師教我們如何做聽聞前行?應該要注意到那些點?

〔參考資料〕
LR P45L6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現在看本文,翻到第一頁,第一頁。那個論也主要地分成三部分,分成三部分,第一個叫序分,那麼其次正分,最後結分;相當於我們平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那麼這個最前面那個,現在我們開始的是序分,那序分當中又分三部分:第一個是「論前歸敬」——歸依跟禮敬;第二個,說明「造論的宗旨」,他為什麼造這個論的;那麼這末了一部分就是「敦勸」,一再地勸我們怎麼樣去聽受,怎麼樣去聽受! [0246]

 

  好,這一小段我們就不做更多的討論了,我們再繼續地聽。 [0253]

  現在看那個文。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那是藏文,下面第二行就是翻成功我們中文的意思。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敬禮」就是我們說皈依啦!一心恭敬地禮拜。實際上這個敬禮是通於三業,而真正呢由於意業而形之於身、口的,形之於身、口的,這樣。那麼這個「尊重」呢,這個原來的印度,它這個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姑如」,姑如翻成功我們現在的話叫上師。所以這個上師啊,我們平常說上師好像是密教裡專門名詞,實際上不是,印度凡是對一個老師的尊稱就叫姑如,就叫姑如。那麼這個就是「尊重」,這地方。那麼「妙音」呢,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普通大乘論所歸敬的都是文殊師利菩薩,論代表智慧。 [0415]

 

  好,下面師父解釋了「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以及「敬禮尊重妙音」。師父解釋了「敬禮」,說是皈依,然後在這裡師父強調說:「一心恭敬地禮拜。」「敬禮」,它的核心應該就是恭敬、專注,所以在這裡邊師父說:「敬禮是通於三業」,三業就是身、口、意,最重要的是那個「意」,你心裡有了,然後才能夠形之於身、口。 [0455]

題綱:為什麼「禮敬」的核心是恭敬、專注?為什麼三業當中以意業為最重要?

〔參考資料〕
LR P173L5 如集論云﹕「云何為思,謂令心造作意業,於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為業。」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業。第二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俱舍論云,「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於身語業分為二種,有表無表。婆沙師許唯是有色,世親論師破之,許為與身語表俱轉之思,故二種業俱說為思。

〔心得〕
恭敬和皈依之間的關係?由LR P107 三種修行應學可以明顯看到恭敬就是皈依。
1.         由皈依佛,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丑,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2.         由皈依法,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
3.         由皈依僧,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

  「敬禮尊重妙音」這「敬禮」兩個字,其實應該是有大學問的。師父在一開始的時候,講了恭敬是要內心中真正的恭敬,不要只是身、口做一個形式。所以如果是內心中真正的恭敬的話,那就要想很多了。比如說:我們恭敬的對象是誰呀?他有什麼功德?然後為什麼我要恭敬、我要去禮敬?恭敬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它有沒有層次的遞進?還有一點就是:在我從小到大生命中所有歷程,我有沒有由內心深處發出對父母啊、對我的老師啊,或者對一個什麼人的恭敬之心?內心中有沒有確確實實地體會過「恭敬」二字?當那種恭敬在內心中生起的時候,我們的身就不由自主地彎下去,呈現出由於內心而形之於身、口的寂靜恭敬的樣子吧。有沒有那樣很自然的、不由自主的恭敬?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0615]

題綱:如何才能做到「恭敬」?如何觀察恭敬心是否生起?老師指出我們那一種錯誤的現行?

〔參考資料〕
LR P42L4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智國阿闍黎釋中云﹕「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三門別禮中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變化自身等諸佛剎,極微塵數,而申敬禮。此復是於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一身頂禮其福尚大,況以爾許身業禮敬,其福尤大,智軍阿闍黎所釋也。
  意敬禮者,「於一塵中」等一頌。謂於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

〔心得〕
老師所提到的幾個思考的問題,從皈依的方向,較能體會 老師的開示內涵。
1.         我們恭敬的對象是誰呀?à 由依彼故所歸之境。
2.         他有什麼功德?à由何道理而正歸依(知功德、知差別、自誓受、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3.         然後為什麼我要恭敬、我要去禮敬?à由依何事而歸依因
4.         恭敬的內涵到底是什麼?à既皈依所學次第
5.         它有沒有層次的遞進?à 由下士道的歸依、中士道的歸依而上士道的歸依;由因位的歸依而果位的歸依。

  因為很顯然,我們去寺院,或者去頂禮善知識、頂禮出家人,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到了某一種莊嚴肅穆的場合,我們的三業也隨之變成很恭敬。那麼恭敬這件事,有沒有成為我們生命中好像一個呼之即來、你只要想要恭敬它就能來的狀態?還是有的時候我們拜佛、面對經典,乃至我們面對出家人,好像要它它沒有、沒有那種油然而生的恭敬。如果沒有油然而生的恭敬,那麼這個敬禮有的時候可能就會流於表面,或者變成一種禮儀的形式,而缺乏了真正的內涵。 [0701]

題綱:為什麼到了莊嚴肅穆的場合,我們的三業也隨之變成很恭敬?在這裡 老師指出我們那一種錯誤的現行?

〔參考資料〕
LR P58L7
又如說云,「若善說者為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

〔心得〕
如同 宗大師所說,如果對於皈依的因不能產生定解,則皈依亦同虛言。如果皈依因能產生定解,則皈依的心則自然生起。
LR P99 LL3
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所以,師父講了「敬禮」這兩個字,就是一心恭敬地禮拜,他的內心中是有實際內涵的;由於內心中有恭敬的這個續流,然後才會形之於身、口,而不是只做個樣子。 [0718]

題綱:什麼叫做「他的內心中是有實際內涵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