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046
(2018/09/06 ~ 09/0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04:02 ~ 06:26
廣論段落 P1-L1
~ P1-L2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
手抄頁/行 1冊 P37-L2 ~ P38-L2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37-L1 ~ P38-L2 )
手抄段落 現在看本文……論代表智慧。
師父接著解釋了「尊重」,尊重其實就是「上師」的意思。然後師父特別解釋:提到上師,好像是密教專門的名詞,其實不是的,只是對老師的一個稱呼,叫尊重。「尊重」在《四家合註入門》裡也有解釋,它是上師、尊重和堅穩的意思,堅穩就是很深邃、很莊嚴。在《攝類學》裡也提到「喇嘛」,「喇」就是「上」,因為功德至高無上,所以稱為「喇」;如同慈母一樣悲憫一切有情,所以稱為「嘛」;翻成上師、善知識。 [00′48″]
〔參考資料〕
戒律性稱謂,藏傳佛教同其他佛教流派基本相一致。比如,藏傳佛教中的戒律性稱謂,大體上可分為七類:即格聶、格聶瑪、格策、格策瑪、格隆、格隆瑪和格羅瑪。
格聶,即居士,又名「近事男」,是受皈並守護居士五戒而可居留俗家的男性,也就是指在家行持佛法的佛教徒。其梵文音譯為優婆塞或鄔婆索迦。居士中又可分為六種:即歸依居士、一戒居士、數戒居士、多戒居士、圓戒居士和梵行居士。
格聶瑪,即女居士,又名「近事女」,是受皈並守護居士五戒而可居留俗家的女子,也就是指在家行持佛法的女佛教徒。其梵文音譯為優婆夷或鄔婆斯迦。
格策,即沙彌,又名「勤策男」、「勞策」、「求寂」等,是出家並守護沙彌十戒(又說為三十六戒)的僧侶。其梵文音譯為室羅摩尼羅。
格策瑪,即沙彌尼,又名「勤策女」、「求寂女」,是出家並守護沙彌十戒的出家女性或尼僧。
格隆,即比丘,又名「淨乞食」、「乞士」,是受持《毗奈耶經》中所述二百五十三條戒律的僧侶。其梵文音譯為比丘或苾芻。比丘僧在廣大藏傳佛教信徒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格隆瑪,即比丘尼,又名「女乞善」、「乞淨食女」,是具足受持三百六十四條戒律的出家女性或尼僧。她們在藏傳佛教界也具有較高的威信。
格羅瑪,即正學女或正學尼僧,是專為出家尼僧受持的介於沙彌尼戒與比丘尼戒之間的一種戒律。一般受持此戒二年後就有資格受持比丘尼戒。其梵文音譯為「式叉摩那」。
喇嘛,藏語中“喇”是無上的意思,“嘛”是母親的意思。早期“喇嘛”是對上師的尊稱,不是隨便哪一個僧人都可以配得上“喇嘛”這個稱號,但傳到漢地以後,
逐漸就變成對藏傳佛教所有出家人的稱呼。就象漢地的“和尚”一詞,原本特指德高望重的僧人,但現在漢地所有的出家人都被稱為和尚。
在這個地方,師父特別強調一下不是密教裡才這樣講的,其實它是對上師的一個稱呼。那麼師父為什麼要特別這樣講一下?就是有些人認為好像一研討《廣論》、一學《廣論》就是學密法。其實《廣論》是一部顯教的教典,這裡邊基本沒有提到什麼密法的問題。所以就是學一部論,像《瑜伽師地論》、《入行論》、《現觀莊嚴論》很多論一樣。它是從般若海中流出的一部論,並不代表它是密法。要是多多地廣泛地聽聞的話,就不會讓我們由於一個名詞不了解,而去曲解它的內涵、造成很多的誤解和沒必要的一些擔憂。 [01′38″]
接著是「妙音」兩個字,師父說在這裡就是指文殊師利菩薩,普通大乘論所歸敬的都是文殊師利菩薩。我們小的時候,在每一間寺院裡都可以禮敬到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說到文殊菩薩,其實我們並不陌生,像五臺山就是文殊的道場,應該很多人都去過五臺山吧?所以在論前歸敬到文殊菩薩的時候,是否有一種很親切的、很熟悉的感動?因為可能和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很多菩薩一樣,在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轉中,文殊菩薩已經不知道多少生來成為我們的依怙、成為我們的引領、成為我們心中的光明。所以,再次地看到宗大師在「論前歸敬」敬禮尊重妙音的時候,還是心裡滿溫暖的吧! [02′46″]
「妙音」兩個字,在《四家合註入門》裡解釋:為什麼叫「妙」呢?因為淨除了煩惱的粗暴,所以稱為「妙」。為什麼稱為「音」呢?因為他具足六十韻音語,所以稱為「音」。短短的「敬禮尊重妙音」,詳細地解釋它的內涵的話,可能要很多很多!但是師父在前邊解釋的時候,就把「敬禮」的一個內涵講了,然後說到「尊重」是上師,「妙音」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 [03′24″]
題綱:文殊師利菩薩跟我有何關係?
在這裡邊師父只是講一下說代表智慧,但代表智慧是什麼意思?我們為什麼會在輪迴裡流轉不能停息呢?就是由於我們沒有通達無自性的智慧。一旦我們懂得禮敬這樣的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薩,懂得去追隨這樣的智慧、懂得去聞思修教典,獲得這樣的智慧,不隨順於以無明為罪魁禍首的整個輪迴世界的苦楚。我們將把愚癡翻為智慧、痛苦翻為涅槃,翻為生生世世饒益眾生的偉大的行為。 [04′04″]
師父在淺淺地交代裡,蘊含了他深刻的悲心,就是希望透過這樣一個簡潔的介紹,讓我們能夠再度地會遇文殊菩薩,以及他偉大、不可思議的翻轉輪迴的智慧、空性的智慧,乃至很多很多。所以在這裡邊呢,如果我們真的「敬禮尊重妙音」、真正地用心下去的話,會感覺到師父透過這幾個字,也是在引領我們走一條路——追隨智慧、追隨文殊菩薩,開啟我們生生世世追隨善知識、追隨著《般若經》,乃至從《般若經》流淌出來的很多祖師所造的這種極其透徹、精闢的論典,來翻轉我們心中對於種種境界所安立的我愛執、自性執等等,實際上這真是一個光輝的開始! [05′07″]
雖然說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就是這樣交代一句,實際上師父在引領我們走近文殊菩薩,走近光明和智慧的代表,走進論典、走進經典、走進佛菩薩偉大的心;學會去恭敬禮敬這樣的心、去傾聽這樣的心、去追隨這樣的心、去學習這樣的心。然後就必將結束我們在林林總總的對境之中,所產生的種種非理作意呀、觀過啊,或者由於誤解、沒有聽明白等等,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傷害;必將由於聽聞教典,讓我們更清澈地了解什麼是最正確的量,因為它就是智慧嘛!從一個無染的心、從一個無漏的心裡邊顯示出來一個量,我們會去學習校對這樣的量、聽聞這樣的量,並且在心中先是熟悉、記住,然後慢慢去比對自心、調整我們的心。歸敬文殊菩薩、歸向智慧,翻轉由愚癡導致的一切痛苦的因和果。 [06′21″]
〔心得〕
走近文殊菩薩,走近光明和智慧的代表:因位皈依。
走進論典、走進經典、走進佛菩薩偉大的心:果位皈依。
其次第,由因位皈依而果位皈依。可以結合兩首讚頌思惟。
其實這一小段,就是師父生生世世引領我們的一種慈悲的心意。他說要一心恭敬地禮拜,就是也希望我們在聽聞的時候,能夠一心地聽聞,然後在理解的時候,能夠專注地理解。追隨著上師、佛菩薩,生生世世走這樣一條和智慧永遠在一起、和光明永遠在一起,步步都遠離痛苦、步步都朝向歡樂的成佛的康莊大道吧! [06′53″]
題綱:請依老師所提的幾個問題來思考今天的開示。我們恭敬的對象是誰呀?他有什麼功德?然後為什麼我要恭敬、我要去禮敬?恭敬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它有沒有層次的遞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