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全廣II 第50講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08:16 ~ 09:57

廣論段落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 1 P38-LL2 ~ P39-L8 ( 2016 南普陀版:1 P38-LL2 ~ P39-L9 )
手抄段落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留待後頭講。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還是非常珍惜這樣的時刻! [0010]

  提到修行,首先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呢?是什麼理由推動著我們一定要修行呢?那麼如何修行?在修行過程中的對和錯、結果、驗證等等,這些都要聽聞教典,在理論上先了解,然後再付諸實踐。所以師父常常強調修行真的要從聽聞佛法開始,也就是按照這樣一個聞思修的次第開始。正確的應該是聽聞了之後,進一步了解了,把所了解的接著去驗證,這才是我們聽聞的目的。(岔路)可是一旦搞錯了的話,就會聽了很多非常高的標準,在心裡眼界特別高,拿這樣的標準去看待別人,或者看待世上的事情,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法鏡外照。這樣的話,就會造成由於了解了更多之後,產生跟境界不相容,會產生痛苦。(正確的方向)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向內調伏」——把聽聞來的道理、見解拿來比對自心、向內調伏。那麼對待他人,要用一個非常恭敬的、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種種。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扭曲了聽聞的目標,在聽聞之後能夠如法而行,我們的生命才能離苦得樂。所以希望這一點,我們要常常在內心中反覆地策勵自己。 [0208]

  好!接著我們就要開始學《廣論》了,我們要端正自己的動機,珍惜這樣一個學法的因緣。為了成就無上正等菩提,我們必須要去了解成就無上菩提的因;要想了解這個因,就要聽法。聽法的時候,要再再地造作一個大乘發心——為了無窮無盡的有情能從痛苦的輪迴裡透脫出來,我們必須去成就正等覺位。為了那樣美好的一天,所以我們現在做很多的努力。在聽聞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散亂、不要昏沉,要注意如理作意! [0257]

〔參考資料〕
LR P20L4
復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故須正為,決擇自身,而聽聞之。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是如蘇達薩子,請月王子宣說法時,菩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上次我們講到「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今天就進入敬禮釋迦佛的第一個偈子——「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我們現在就聽師父的帶子: [0328]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分成功三部分——身、語、意,總括起來就是這個。那麼實際上,他這樣地分有他非常特殊的意義的,非常特殊的意義的!關於這個部分的意義,等到後面講皈依的時候再說。為什麼要擺在後頭講呢?當我們了解這個皈依的意義以後,然後去皈依的話,我們就可以馬上得到殊勝的好處,這樣。所以在這裡對於這個造者、造論的來說,他為了祈求加被、淨除一切障礙,使得造論圓滿,所以他那個頭上面有這樣的圓滿的皈依。那麼對我們學的人來說的話,一方面我們了解這個造論者的意義;同時我們也希望啊,我們學的人得到的內容。所以假定說我們能夠了解了這皈依的意義而去皈依的話,當下就會得到殊勝的好處。所以這一部分真實的內容,留待後頭講。 [0512]

 

  通常「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這個偈子,讀完了之後就開始解釋了,可是師父的第一句話是說:「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其實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是非常驚訝的!因為好像師父帶我們走進一個聖殿,帶我們去見佛,然後就說:「啊!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幾個字,我認為是非常非常令人驚訝的! [0547]

題綱:為什麼老師聽到這句話非常驚訝?而我卻沒什麼感覺?

  如果像這個偈子中所闡述的那樣,那我們就要仔細看清楚:「這是我們釋迦牟尼佛」,「這是」的這個「這」,到底是什麼呢?師父解釋說分成身、語、意三部分,師父還講一下這樣分是有特殊的意義的。假如說我們要給別人介紹一個人,或者讚美一個人,其實很少會這樣分的,但是經典裡讚美佛菩薩是分身、語、意的,可以想見當初修行的時候,也是別別成熟為這樣的功德。 [0629]

〔心得〕
如同(LR P139LL3)談到的八種異熟功德也是由別別的因而感得別別果報。

〔參考資料〕
LR P100L6
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一佛功德,二法功德,三僧功德。  今初 分四 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業功德

  然後師父講到:「關於這部分的意義,等到後面講皈依的時候再說。」當初我讀到這裡的時候,就很想要知道:「哇!在這一節講了就好了,不然還要等很久,等到皈依的部分。」當我這樣想了之後,馬上師父就回答說:「為什麼要擺在後頭講呢?我不知道你們聽師父的帶子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就是聽、聽、聽,心裡會現出一個疑問,現出來之後,師父下一句話馬上就回答這個疑問?那種感覺好像你的心聲完整地被師父聽到,而且幾乎是有問必答。所以「為什麼擺在後面講呢?」這就是我當初聽帶子的疑問。然後師父說:「當我們了解這個皈依的意義之後,再去皈依的話,我們就可以馬上得到殊勝的好處。」師父用了「馬上」,時間是非常快的!但一定是了解了皈依的意義再去皈依,可能篇幅要很大,因為這是一個〈皈敬頌〉,可能要挪到皈依的部分再仔細地去講。 [0731]

  然後師父就說:「對於造者、造論的人來說,是為了祈求加被,淨除一切障礙,使得造論圓滿。」當我們要做一件事,想要它順利的話,我們通常會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呢?就是打點一些人啊,或者去做一些什麼。但是對於造論者來說,都是祈求佛陀加被,淨除一切障礙。成辦順緣的方便是這樣的,所以師父說:「圓滿的皈依。」 [0803]

  那麼對我們學的人來說,還是要一邊了解造論的意義,同時也希望了解皈依的意義而去皈依,這是師父的心願啊!又說了一句:「如果了解的話,當下就會得到殊勝的好處。」在第一段的時候,師父非常非常地期待我們,要詳細地去了解釋迦佛還有所有佛陀的功德,了解了之後再去皈依的話,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好處。所以在這裡,我們就會有滿滿的期待:要學到皈依,要把《廣論》向後學,要了解佛陀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而且我們到底可以怎樣地「馬上」和「當下」得到殊勝的好處。注意!得到殊勝好處的是誰呢?就是了解了皈依的意義再去皈依的那個人,他會得到殊勝的好處,而且是馬上、當下就得到! [0901]

〔參考資料〕
LR P139L2現法受者,謂即彼果現法成熟,本地分說此復有八,若由增上顧戀意樂,顧戀其身,財物諸有,造作不善,於現法受。若由增上不顧意樂,不顧彼等,若作諸善法。如是若於諸有情所,增上損惱增上慈悲。又於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於此所,增上淨信,勝解意樂。又於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樂,所作不善,於現法受。若由增上報恩意樂所作善法,於現法受。

  所以一開始師父在解釋這一句偈子的時候,完全是從「我們」這樣去了解佛陀的功德之後,「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從這樣的角度勸發我們去學習了解佛陀的功德。了解了,產生真實的皈依心之後,多快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饒益。非常地親切,而且這樣的介紹應該內心沒有什麼牴觸。(解釋「牴觸」) 有的人會覺得:啊!信佛了,會不會是信一個什麼好像可以安排我們命運的那種。它這不是!是說:看你會得到什麼樣的好處,然後你自己從內心裡會真實地看到它的利益。 [0944]

  我覺得這一段的介紹非常地精美和別緻,為什麼呢?因為走向佛陀就是成滿自己殊勝好處的這樣一條路,是對自己好的。並不是說你一定要去多崇拜佛陀,而是怎麼樣能夠自己得到好處。所以這也是再再地彰顯了佛法對身心真實的饒益。因為師父講《廣論》的時候,處處都從這樣的地方,讓我們真實地意識到、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如果我們好好地了解佛陀的功德再去皈依的話,佛法對我們的身心的饒益,俯仰皆是! [1025]

  這一段很值得再再地閱讀、再再地去琢磨。而且在講到〈皈敬頌〉的時候,師父就講到了皈依,會讓學的人很嚮往學習後面的部分。所以一個非常非常善巧的老師、善知識,他會一直讓你期待著後面還有多少美好,因為這條路就是離苦得樂、從樂走向樂的一條路。所以講一個部分就埋下一個伏筆,讓我們期待:「啊!後面還有什麼?後面還有什麼?」有很多很多驚喜的發現在我們的未來等待! [11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