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全廣II 第60講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15:51 ~ 17:17

廣論段落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 1 P42-L1 ~ P42-L8 ( 2016 南普陀版:1 P42-L1 ~ P42-L9 )
手抄段落   那麼這個三樣東西……第一個。


好!那麼我們再聽一段師父的帶子。

  那麼這個三樣東西,也可以說他身、口、意三業,也可以說他的法、報、化三身。這個「意」是代表了他的法身,「語」是代表了他的報身,「身」是代表了化身,一般來說,一般來說。因為意業本身的的確確它跟法是徹底圓滿相應,那個就是法。那麼他所現的身呢?那個現的身的話,就是他自己的是佛身,那是我們看不見。現在「妙善所生」,我們看得見的,那的的確確應個人不同的機所看見不同的。菩薩看見他的是報身,眾生還沒有登地之前,還沒有破無明之前,看見他的是化身,而這個化身有在四生、六道當中的。所以這個也同時可以說法、報、化三身。那麼總結起來,這就是我們釋迦世尊,這個是我們的尊主,這個就是我們的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導師。第一個。 [0135]

 

  在這一個小段裡,師父講了佛陀的法、報、化三身。對於新的同學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新的概念;對老同學來說,都知道佛陀有法、報、化三身。大家好好學,學到《現觀》第八品〈法身品〉的時候,這裡邊就介紹了法、報、化三身的功德,還有他們的差別。在前七品介紹了菩薩應該如何了解三智——一切相智、道相智,還有基智。那麼怎樣才能夠達到一切相智呢?就是修持四加行,然後去獲得法、報、化三身。佛陀的法、報、化三身是怎麼來的呢?在《現觀》裡邊就會有詳細的介紹。要發心去了解法、報、化三身的功德及其差別,乃至作為現在還是一個凡夫的我,如何去獲得法、報、化三身?這是我們在今天再次學習的意義。 [0239]

〔參考資料〕
八現觀七十義
境:一切相智(10)、道相智(11)、基智(9)
行:圓滿一切加行(11)、頂加行(8)、漸次加行(13)、剎那加行(4)
果:果法身(自性身、智法身、報身、化身)
「八事七十義」:《現觀莊嚴論》分成八品,每一品都介紹一事,八品就有八事。八事中有七十義,八事第一品遍智,有十義,也就是以十義來講述遍智的內容,因此是一個事十個義。第二品道智有十一義,第三品基智有九義。這是所謂的三智。接著是四個加行,第四品圓滿一切相加行,有十一義,第五品至頂加行有八義,第六品漸次加行有十三義,第七品剎那加行有四義。最後一品—第八品法身有四義。因此共有七十義,成了「八事七十義」。八事七十義的品數與七十義的次序,完全能搭配《般若二萬五千頌》的次序。

〔參考資料〕
遍智是佛陀的智,即佛的眼耳舌身意識;道智是初地菩薩以上至佛陀的道;基智是見道位以上聲聞、緣覺、菩薩的道。也就是遍智是只有佛才有,道智則只有見道位以上菩薩及佛有,而凡是聖人都有基智,所以基智所涵蓋的範圍較大。
四諦十六行相為主的內容是佛法的基本品,了解這些內容之智,就稱為基智;道智也離不開基智的內容,在此之上,再加入其它利他的法類,如悲心、菩提心等。對道智的內容不斷的修練,修到究竟時就會成為遍智。

〔參考資料〕
佛果位之四身:(一)自性身(二)智法身(三)報身(四)化身。
(一)自性身:
唯識宗、中觀宗各自主張「自性身」的差別:
中觀宗主張,自性身是具有二種清淨的法性身:
1)自性清淨法身——是以「一切相智之空性」而安立。
2)離垢清淨法身——是以「一切相智之滅諦」而安立。也就是「一切相智離二障之滅諦」。
唯識宗主張,自性身是「離垢清淨法身」,自宗不承許「自性清淨法身」。「離垢清淨法身」是以「一切相智之滅諦」而安立。例如「離名言趨入處自相成立之滅諦」或是「離外境有之滅諦」。
(二)智法身:親證盡所有性智、如所有性智,也就是一切相智。
(三)報身:五種功德決定的究竟色身。
(四)化身:
1)殊勝化身,如導師釋迦摩尼佛於南贍部洲示現十二法行。
2)士夫化身:如成為工人的化身、蓋房子的工人等等。
3)應化身:化現各式各樣,例如動物,山、橋、樹等等。

  在這裡邊師父說:佛陀會應種種的機,讓大家看到佛陀不同的化現。那報身我們能看得到嗎?登地以上的菩薩能夠看到報身,當然還有佛可以看到佛的報身,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菩薩是看不到報身的。所以師父在這裡邊說:眾生還沒有登地之前,只能看到他的化身。這個化身有在四生、六道當中,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有多少化身這樣的一位佛陀,在陪伴著我們、在引領著我們,師父說:這就是我們的釋迦世尊,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 [0332]

〔參考資料〕
68義:在《現觀莊嚴論》的「圓滿報」中,具有五種決定的究竟色身就是,受用身的定義。五種決定就是:(1)處決定,只住於密嚴淨土;(2)身決定,唯是相好圓明莊嚴之身;(3)眾決定,所圍繞者全是聖者菩薩;(4)法決定,唯說大乘法;(5)時決定,乃至輪迴未空而住。界限:唯存在於佛地。
69義:在《現觀莊嚴論》的「如是餘化身」中,不具有五種決定所顯的究竟色身,就是化身的定義。其中,若予以區分,有三種:工巧化身、生化身、殊勝化身。界限:唯存在於佛地。


〔參考資料〕
八事的內容在
《現觀莊嚴論》第一品 7~9
般若波羅密 以八事正說
遍相智道智 次一切智性 一切相現觀 至頂及漸次 
剎那證菩提 及法身為八

〔心得〕
《四家合註》第一講
https://lrannotations.org/lectures/5-02001

又在《遺教》中說:「東方近於支那地,釋迦比丘名善慧,佛子稱揚名末者,令釋迦佛轉報身。」這個是指青海地區。「釋迦比丘」,是指一位比丘,名稱為善慧。他是一位「佛子」,就是菩薩,他的名字最末兩個字是「稱揚」。「令釋迦佛轉報身」,這個典故大家都知道,大師用報身的法衣、寶飾,供養大昭寺釋迦佛的像,把他從化身像轉為報身像。注意喔!在宗喀巴大師做這樣的供養之前,經典裡就已經授記他會這樣做了。 [0548]

à宗大師有法,應當見過報身佛,因為將化身像轉為報身像的緣故。

宗大師有法,應當是登地的菩薩以上,因為見過報身佛,而且只有登地的菩薩以上才能見到報身佛的緣故。

  從前面讚美佛陀的意功德,現在又講了法、報、化三身,都為我們的生命打開了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視野,說:還可以有三身啊!意功德還可以了解一切,一切所知都可以知道,堪為心的對境的都可以了解。當然只有佛陀可以在一剎那間了解,我們就算是看見了可能也不知道、聽了也不知道。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學習,我們有學習的能力呀! [0408]

題綱:為什麼 師父會以法、報、化三身來結攝?老師會談到三智及四加行?

  通常人對於超越自己的事情,可能有幾種現象:一種就是很想了解那是什麼;還有一種就是我現在也不錯,不用去那麼費力地了解;還有一種是悲觀、失望──我了解了有什麼用,我也達不到!不管我們生命處在一個什麼的狀態,現在都聽聞到佛法了,聽聞到佛法,我們已經知道生命最圓滿的狀態是什麼樣。那麼對比自己現在,就應該發起一個精進的心,去成就這樣的功德;為了成就這樣的功德,我們就要累積很多很多的資糧。 [0450]

題綱:老師為什麼會談到三種心態?我自己會有那一種心態?

  所以能夠從內心裡邊了解佛陀的功德,哪怕只是在文字上了解一點點,甚至相對地去思考一下,比如說當我們跟別人爭論,不要爭論到白熱化,簡單地爭論幾句的時候,就想一下:欸!我了解事情的真相嗎?我這樣氣勢洶洶、煞有介事,甚至覺得真理一定在我手中這樣去爭論,我真的了解嗎?如果有一個念頭來反照自己的話,是不是就可以讓氣氛融洽一點? [0523]

  所以當我們仰望佛陀的時候,當我們拿善知識的法語來校對我們每天的行為的時候,我們就會不停地修改自己。而我們的心續不停地修改、不停地修改,讓它達到良善、達到越來越有智慧,甚至充滿慈悲的善念的時候,我們生命的質量也隨之提升,就沒有那麼多苦惱了。為什麼?因為我們不停地發現是我自己出了問題!如果是自己出了問題,自己改善就可以了;如果是別人出了問題,怎麼令他改善呢?可能很難哦!怎麼能令所有跟我們有緣分的人都得到那種改善呢?如果老是令別人改善,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改善,這到底是不是生命的出路呢?如果是的話,很多時候我們都想要改變別人,然後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夠改變呀,但是這樣的努力不是很多都令人失望了嗎? [0625]


〔參考資料〕
LR P20L5
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是啊,我們應該要改變!要改變這個世界,從哪裡做起?要從改變自心做起。那麼如何去改變自己呢?我們必須去了解自己的誤區、局限,或者說自己的顛倒在哪裡。如何去了解這一切呢?就要用一面鏡子來照一照我現在在何處?我在想什麼?我在說什麼?那麼那一面明鏡是什麼?就是法語──佛陀的法語、善知識的法語! [0658]

〔參考資料〕
LR P281L5
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捨,此能斷心即是尸羅。由修此心增進圓滿,即是尸羅波羅蜜多,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為滿尸羅波羅蜜多。若不爾者,現諸有情未離損惱,過去諸佛尸羅波羅蜜多應未圓滿,亦不能導此諸有情,往離損害諸方所故。是故其外一切有情與諸損害隨離不離,自相續上有離損他能斷之心,修此即是受行尸羅。
 〔參考資料〕
LR P246L1

釋量論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每天能夠用這樣的法語來覺照自心的話,我們生命一定會慢慢地遠離很多迷惘,自己對內心覺察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迅速,甚至次數越來越多、甚至是每天遍滿這樣對內心的覺察,我們就會避免自己走到錯誤的懸崖邊上才發現。我們很早就會發現:「欸!這個不可以。」然後就會遮止。遮止了苦因的話,將來就不會結到苦果,這也是我們生命最真實受用佛法的一點。 [0731]

題綱:老師指出我們那一種錯誤現行?應該如何修改?修改後會帶來什麼樣好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