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全廣II 第61講


講次  0061  (2018/10/29 ~ 10/3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廣論段落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備註  《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4-LL2 ~ P56-L9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利益!

*《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P68~P77


現在請大家把《四家合註入門》翻到五十四頁,我們再看一看仁波切對於這一個偈子的解釋。 [0014]

  說:「『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如實觀見』,佛意能如實的觀見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的法。」這裡邊又提到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妙音笑大師就註說:「無遺之智所了達」,就是沒有遺漏的智慧所了達的,「故名無餘所知」,像頭髮絲、像汗毛那麼大的不知道都沒有,全部都知道叫無遺——沒有遺漏的。能夠毫無遺漏地證得一切所知,所以提到「無餘所知」。「無餘所知」,也是說佛陀的意,擁有什麼樣的功德呢?就「在同一個時間,各別如實觀見一切所知法的功德」。他在同一個時間,就是同一個刹那、用同一個智慧現證一切法。 [0112]

〔心得〕
什麼是"無餘"?一點也沒有遺漏。到什麼樣的程度?老師用連頭髮絲、汗毛來形容讓我更有感覺。而不僅僅是文字的了解而已。

  這裡邊強調了沒有遺漏;強調了沒有遺漏地證得什麼?一切所知——一切所知全部都了解;用多長的時間去了解一切呢?就是一個刹那了解一切,不是很長的時間,一個刹那了解一切。就是這樣的一種意功德。 [0133]

  那麼接下來,巴梭法王的註,說:「由詮身語意功德之門」來頂禮「釋迦尊主」。此中的「釋迦」,是說「強力或勇猛種族」,這說明種族的「強力」和「勇猛」是同義的,就是代表力量。「二足」,就是人的異名。「二足尊主」,就是人中的尊主。用一種非常恭敬的方式,說佛薄伽梵生在釋迦種族,而不直接說他的名諱。所以,像「傑喇嘛」宗喀巴大師也用最澄淨的信心,就是「以身分」,由我們的身體之中最尊勝之處,就是頭頂「稽首禮」,去頂禮釋迦佛。而且是三門恭敬地頂禮,「三門」就是身語意三。身作什麼?禮敬。語呢?就作讚歎。意呢?就生起了淨信。用三門去頂禮。 [0236]

〔心得〕
巴梭法王的註解,更擴展了"禮敬"的內容,從「稽首禮」擴展至「三門頂禮」,以身禮敬、語讚歎、意淨信三門頂禮。如同宗大師在LR P42L4七支行願當中,禮敬支的開示一般。

〔參考資料〕
LR P42L4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
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智國阿闍黎釋中云﹕「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三門別禮中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變化自身等諸佛剎,極微塵數,而申敬禮。此復是於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一身頂禮其福尚大,況以爾許身業禮敬,其福尤大,智軍阿闍黎所釋也。
  意敬禮者,「於一塵中」等一頌。謂於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
  語敬禮者,「各以一切」等一頌。謂於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此中音者,即是贊辭,其支分者,謂因即是舌根,(此與漢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辭。

  那麼,第一句「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在其他的解釋也有這樣說到:「所生身」就是指能仁佛薄伽梵的身。而頂禮的意義何在呢?因為這是能令自己獲得無量福德的方便。為什麼要頂禮佛陀呢?可以令自己獲得無量的福德! [0259]

  所以佛身的妙相和八十隨形好,是由於無量的福德而產生的。不是說法、報、化三身嗎?要經過怎樣怎樣的那個次第,《現觀》裡會講怎樣去修成,是累積不可思議的無量的福報。有無量的福德才能產生這樣的身,比如說:獲得聲聞、獨覺果位的福德,乘以十倍,才能成就佛薄伽梵一個毛孔。所有毛孔的福德,乘以一百倍,才能夠成就佛陀八十隨形好中的一種隨好。所有八十隨形好的福德,再乘以一百倍,能夠成就除了佛陀白毫相和頂髻相之外的三十相。成就這些相好的福德再乘以一千倍,能夠成就佛陀的白毫相。然後這個福德再乘以十萬倍,就成就了佛陀的頂髻相。這是在《中觀寶鬘論》裡邊講的。 [0401]

題綱:仁波切如何消文?請配合《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四家合註人門》研閱。

〔參考資料〕
《寶鬘論》第三品     菩提資糧
1. 諸佛大相好,從難思福生,我今為汝說,依大乘教理。
2. 一切緣覺福,有學無學福,及無盡世福,如世亦難量,
3. 此福十倍增,感佛一毛相,諸佛毛孔相,一一福皆爾。
4. 由彼遍毛孔,生作諸福德,此福百倍增,方感一隨好。
5. 如是如是多,一一好得成,如此一隨好,乃至滿八十。
6. 如是福德聚,能感八十好,合更百倍增,感佛一大相。
7. 如是多福德,能感三十相,復更千倍增,感佛一白毫。
8. 能感白毫福,復更萬倍增,此福感難見,頂上鬱尼沙。
9. 如是福無量,亦復如十方,一切福功德,方便說有量。
10. 諸佛色身因,尚如世無量,況佛法身因,云何有邊際?
11. 世間因雖小,而果大難量;佛因既無量,果利云何量?
12. 諸佛妙色身,皆從福資糧,清淨佛法身,由智資糧成。
13. 故此福慧行,是成佛正因;故願汝恆行,菩提福慧行。
14. 於成菩提福,汝莫墮沉憂,由佛教理示,能令心安信。

〔心得〕
這段文是仁波切在對《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當中語王尊者的文做消文。語王尊者的這段文本來並沒有在《四家合註》當中,而是在其他的著述當中,對《皈敬頌》的註解。《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把尊者的註解放在每一句偈頌之後。所以, 仁波切才會說「在其他的解釋也有這樣說到」。由此可見,仁波切對經論之嫻熟。

  再翻到五十六頁。說:由此可知,「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這一句,表達了佛身是從這麼多這麼多福德所出生的。後面的語功德、意功德也都是如此。對於如此的佛身,僅以一次合掌作禮的福德也是不可思議的,運用理路就可以推知。我們常常嘴裡會唸誦:「皈依佛」,但是皈依佛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是因為佛陀的功德這樣的無量、無法衡量,所以我們才要去皈依他。那麼,我們現在講到「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時,講到佛陀一個毛孔的福德有多大?縱使聲聞、獨覺的一切福德聚集在一起,也無法出生佛陀一個毛孔的功德。如果這樣的話,是怎樣地累積福德,最終才能夠成就佛陀的尊身呢?所以必須了解這是多麼多麼地不可思議呀!一旦我們了解了佛陀成就這樣一個毛孔的功德,它是多麼不可思議的福報才能夠累積出來,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再去頂禮佛陀、讚美佛陀,再對佛陀生起信心的時候,就能對我們的身心真的產生不可思議的利益! [0531]

題綱:仁波切的延伸理路中,如何證成佛陀成就無量的福德?為什麼頂禮佛陀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利益?

〔心得〕
為什頂禮佛陀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因為佛陀具有圓滿不可思議的三門功德。面對這樣殊勝的具力業門。自方如果以敬信心,三門造業,方能與所對境相應,而生起不可思議的利益。

  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我們才要每天聚起來學習教典。因為在教典裡會詳細地講述三寶的功德,我們一旦了解了這樣的功德,我們就不會去浪費人身,就是去攪煩惱啊,或者做一些無意義的、對此生和來世都沒有益處的這樣的行為。我們就會把這個暇滿人身的點點滴滴用來禮敬三寶啊、讚美佛陀,去學習佛陀到底有什麼功德,乃至有什麼差別。 [0603]

  一旦廣泛地、不間斷地學習,我們了解了佛陀的功德,在內心中真實地生起對佛陀的信心,那麼我們一個禮拜下去,甚至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樣唸下去,自己全部的身心相合一——身語意三門都在恭敬作禮的情況下,我們所累計的福報也是不可思議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頂禮的佛陀,他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頂禮了這樣的佛陀的我們,所累積的福報那到底有多少呢?所以是非常非常值得去學習和非常非常值得去禮敬的。因為會對我們的身心產生不可思議的利益!那麼大好的人生的光陰,何必去攪那些煩惱和傷心,想那些總也想不開的事情?花點時間去了解佛陀的功德、唸一下佛陀的名號,甚至認真地合掌去禮敬佛,會不會這樣的生命過得更加地真實和喜樂呢? [0710]

題綱:
請配合《寶鬘論》的兩句偈頌來思惟老師的延伸理路。老師給我們的下腳處為何?
13. 故此福慧行,是成佛正因;故願汝恆行,菩提福慧行。
14. 於成菩提福,汝莫墮沉憂,由佛教理示,能令心安信。

〔心得〕
要得到這種不可思議的利益,老師指出下脚處。不斷的學習、了解佛陀的功德、生起信心,在意上生起信心之後,身禮拜、語讚歎,如此方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如同《寶鬘論》:「於成菩提福,汝莫墮沉憂,由佛教理示,能令心安信。」
那什是「莫墮沉憂」?如同老師所說:「那麼大好的人生的光陰,何必去攪那些煩惱和傷心,想那些總也想不開的事情?花點時間去了解佛陀的功德、唸一下佛陀的名號,甚至認真地合掌去禮敬佛,會不會這樣的生命過得更加地真實和喜樂呢?」

〔參考資料〕
《寶鬘論顯明要義釋》
戊二、是何果之資糧
  頌曰:一切佛色身,從福資糧生,大王佛法身,由智資糧生。
         因此二資糧,即是成佛因,如是應常依,此福德智慧。
  問曰:此資糧是何果的因耶?答曰:一切佛的色身,若以二資糧來說,即是從福資糧所生。大王!若略說佛的法身者,則是由智慧資糧而生。因此,二資糧即是成就佛果的因。所以若欲迅速成佛者,應當成辦如是因。教授云:總之,應當恒常依止此福德智慧資糧。
    此處第一頌是明此資糧是何果的因,第二頌是教授應當恒常依止二資糧。如《六十正理論》的迴向頌說:「以此之善根,迴向諸眾生,積福智資糧,願得福智身。」當知此頌是顯此論的總身。如立量云:蘊與補特伽羅(有法)自性空,是緣起故。若通達彼一宗式之宗法量,數數修習,及明彼差別—緣起,則能於一切因果無倒取捨,在道位時修習,則當成為福德資糧。若通達彼因(是緣起故)所立(蘊與補特伽羅自性空)之量的果,即是智慧資糧之方便。若以彼等廣大的方便而莊嚴者,即能通達所立之量,在彼道位時恒常修習,則能成就智慧資糧,從而即能成就二資糧的果—微妙色身和微妙法身。在抉擇境、見時,若不了知二諦非同水火對峙,而是雙運之理,則不善了知安立道的二資糧和二種果身,因此應當善巧通達二諦之差別。若不善知中觀自宗於世俗諦由量成立,便認為二種色身不是佛陀自相續身心所攝,而須許是所化眾生之所見到的,這種想法是惡宗邪見。若欲廣知此二身等建立,在《大乘寶性論釋》中有廣抉擇,可閱讀之。

戊三、教誨積集二資糧不應怯弱。分三:己一、總示;己二、廣解;己三、略義。
己一、總示
  頌曰:由說正理教,令得安慰因,於成菩提福,不應生懈怠。
  對於成就佛果須積無量資糧不應畏難而起怯弱,即謂積此成就無上菩提的福德資糧,不應生懈怠。因為不須使身心受大苦惱而能容易積集資糧的道理,是由說正理和三種觀察清淨的教法,能夠生起堅固決定的信心,如《能斷金剛經》等經所說,則能令積集資糧的補特伽羅得安慰因由,因此對於成辦菩提的福等資糧,當得極大的欣樂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