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全廣II 第67講


講次  0067  (2018/11/19 ~ 11/2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廣論段落   P1-L5 是無等師最勝子……禮阿逸多及妙音

備註  《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6-LL7 ~ P58-LL6 其次,此論所示深廣二道中……阿逸多及妙音兩位菩薩。


  說:「現化種種情器遊戲無量土」,在原文裡說:「現化遊戲無量土」,如果師父沒在上一篇中清晰地標示出「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其實我們看到「現化遊戲無量土」,不會想到化現那麼多身體的。我們可能會想像說:啊!佛菩薩,會飛呀!然後會飛到一個世界又一個世界,在無量的世界裡飛來飛去,然後度脫有情。我們不會想到他同時會化現無量的身體,在無量的世界同時做著利生的事業,我們肯定會有先後的,先這個、再那個、再那個,但是他是同時「現化種種情器遊戲無量土」。 [0045]

題綱:菩薩同時化現無量化身跟一個接著一個化現,這兩種見解對我有何不同影響?

  這裡邊,注意!「器」,仁波切解釋說青山、岩石、樹木;「情」就是指屈伸俯仰的有情,這就是「種種情器」。菩薩會顯現變化種種情,我們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說化現不同的身體呀!有不同的化身去度脫有情;但是如果說化成器的話,就好像很難想像,但是在《入行論》裡,大家還背過吧?說「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為燈。」就是你想要燈的時候他就化現成燈、希求得到島的時候他就化成島。那麼人們之所以為什麼要燈呢?可能是想要光明、想要溫暖、想要方向;為什麼想要島呢?可能有很多理由。總之,會「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為燈」。用這種種情器,來遊戲度脫有情。 [0156]

題綱:菩薩為什麼要化現情器遊戲無量土?



〔參考資料〕
二足
資糧
二身
四身

世俗諦
名言量
行品
福足(行足)
(菩提心、大悲)
福德
資糧
色身
報身
五種功德決定的究竟色身
化身
殊勝化身
士夫化身
應化身
勝義諦
勝義量
見品
智足(明足)
(般若妙慧)
智慧
資糧
法身
自性身
自性清淨法身
離垢清淨法身
智法身
一切相智

  那麼用各種化身遊戲無量的佛土,到底要做什麼?成辦有情的利益。然後「戰勝四魔」,這個「四魔」,就是指煩惱魔、五蘊魔、死魔,還有天子魔;因為消滅了自己相續中的一切的四魔,所以稱之為勝者,「阿逸多」就是不敗尊的意思。另外,對彌勒還有一個尊稱叫「紹勝尊」,是指成為佛薄伽梵的繼位者,就是如同往昔導師世尊成為兜率天的主尊那樣,紹勝尊就是阿逸多,也是彌勒,會是下一尊佛。 [0242]

題綱:什麼叫做「戰勝四魔」?有何好處?這「四魔」相互之間有何關連?

〔參考資料〕
四魔
一, 煩惱魔,貪等煩惱,能惱害身心,故名魔。
二, 陰魔,又云五眾魔,新譯云蘊魔,色等五陰,能生種種之苦惱,故名魔。
三, 死魔,死能斷人之命根,故名魔。
四, 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譯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此中第四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類從而稱魔也。見智度論五,義林章六本。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在這裡邊,宗大師讚美佛陀和他最殊勝的法王子,因為在無量的佛土化現無量的身度脫有情,荷擔了佛陀所有的利生事業,因此禮敬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 [0305]

  在談到禮敬佛菩薩這一點,師父其實常常強調一定要去思惟佛菩薩的功德,思惟佛菩薩的功德之後,我們的內心會有所轉變。比如說去佛前禮佛的時候,是不是每一禮我們都是發自內心的頂禮?還是禮佛禮久了,有的時候匆匆地像完成一件事一樣,趕快去禮佛、禮佛完就離開了?當然匆匆禮佛一下比一忙起來就不禮佛要好的多,但是既然都禮佛了,最好養成到佛前身語意三全都能恭敬。為什麼身語意三全都能立刻恭敬禮佛呢?要調伏自心、調伏我慢。另外,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有很多很多的功德。 [0355]

題綱:為什麼「禮佛一拜,罪滅河沙」?

〔參考資料〕
河沙
 (譬喻)恆河沙之略。天竺恆河之沙,譬數之多也。釋門正統八曰:「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數有限,壽量之數無窮,是金仙氏長生也。」圓覺經曰:「若化河沙眾,皆得阿羅漢。」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參考資料〕
《資持》云:攬無邊戒法,歸無盡識藏,成善種子,作聖道基。翻無始惡緣,俱為戒善;變有漏苦報,即成法身。我等云何不自珍敬!佛恩深重,粉骨難酬;苦海導師,朽宅慈父。願從今日,盡於未來,竭力亡身,常贊三寶,廣度群品,少答聖慈。

  所以如果能在二六時中,每天抽出時間,甚至一天抽出好多時間去禮拜佛菩薩的話,修習這樣的善妙之業,對我們的暇滿來說,也真是難能可貴的。希望每一次大家去禮佛的時候,如果你發現心很散亂、很難專注,或者心裡在拜佛的時候沒有一種感動,或者沒有一種轉變——拜佛前、拜佛後沒有轉變,這樣的話,可能需要稍稍抽點時間思考一下佛陀的功德。因為像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只要就其中的一項,比如說化現無量的身,在無量的佛土、無量的一切世界度脫有情,荷擔了佛陀這樣的事業,其實單單想一下,我們還是會很震撼的。這個時候,我們合掌一禮,或者小禮拜或者大禮拜,所累積的善業應該是比那種不思考馬上去佛前拜佛,其實不知道要大的多少呀! [0504]

題綱:禮佛跟思惟佛菩薩功德有何關連?為什麼要禮佛?如何正確禮佛?

〔參考資料〕
拜佛改變命運
專一至誠,以全部的身語意,禮佛!
口中緣念佛名,意中想佛,身體禮佛,
當下心境開朗真純,雜念全無。
透過拜佛,可能會實現心中的夢。
堅持拜下去,有一天,
似乎就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我,
也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因為身心、氣質都改變了,
所以此生後面的命運也都改變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這就是師父在《廣論》裡常常講到的,就是用思惟力轉變內心。師父說怎麼能讓我們的內心開始轉變呢?就像推一個石頭一樣,思惟它的勝利和思惟不這樣做的過患,一個是前面的拉力,一個是後面的推力,這兩個力加起來,就會令我們的內心產生轉變,而修行也就是讓我們內心轉變。比如說從見到佛菩薩很麻木、完全沒有感覺這樣去禮佛,禮久了之後,那修行從何建立呢?可能慢慢沒有感覺了,而沒有感覺、沒有進步,其實就會倒退,因為最初我們來禮佛的時候,還是很虔誠的。所以常常在學教典的時候,比如說學《廣論》,在講到佛菩薩功德的時候,甚至你把這個偈子背會了,常常念一下,就到佛前的時候念一下,一邊念、一邊頂禮。以前我們講過三十五佛,去禮佛的時候一邊念、一邊頂禮,這都是非常非常美好的一個修行。 [0608]

題綱:為何要以推石頭為喻來說明思惟力?

  請大家要銘記這兩位殊勝的法王子,在我們的修行生涯中,對我們的深恩啊!就是為我們詳盡地解釋佛陀的教法,否則佛陀的語教,比如說《般若經》到底在講什麼,沒有這些不可思議的大菩薩為我們講解,我們是很難很難明白的,用自己的心去揣測佛的意思,可能都相差十萬八千里,甚至一出門方向完全是反的。所以對我們的深恩,非常地難以回報,值得我們好好的修行、銘記在心。所以以一切的身語意至心地頂禮「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的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 [0659]

題綱:兩位殊勝的法王子,對我有何深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