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070
(2018/11/29 ~ 12/0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23:04 ~ 25:55
廣論段落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1冊
P44-LL2 ~ P46-L3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44-LL1 ~ P46-L4 )
手抄段落 佛法本身……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好,那我們再來聽師父講的下一段。
佛法本身,它除了如理、如量以外,還要一個條件,所謂「次第」。對我們來說,應我們的機,這個很重要的,應我們的機,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的機如果是已經到了佛地了,他就現佛身來救我們;如果說我們大乘,他就以大乘的行者,然後大乘當中又有種種的差別;小乘,以小乘的。這個就是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的次第。那麼最上根利智的人,他以最圓滿的方法來接引他,所以佛出世的時候第一部說的是《華嚴》,那個是最圓滿的。可是這個時候,不要說我們根本完全不在那個地方,就算看看佛世時候的公案,大智如舍利弗坐在這個華嚴會上,聽《華嚴經》是如聾如啞,聽得不曉得他說些什麼東西,我想這個公案我們大家都知道。這一點,我們雖然信得過佛,可是不一定體會得到這個心情。我們現在不妨用一個眼前非常簡單的例子一說,我們就可以體會得到。 [01′40″]
〔參考資料〕
五時──天台五時
﹝出天台四教儀﹞
天台五時者,乃天台智者大師以如來所說一代聖教,判為五時也。
1.
謂如來成道,最初為大菩薩說華嚴經。
2.
次於鹿苑,為接引二乘,說四阿含等經。
3.
次於方等,說楞伽等諸大乘經,令諸二乘恥小乘,而慕大法。
4.
次說般若經,遣除二乘執情。
5.
後說法華、涅槃二經,開示眾生,咸得作佛。故為五時也。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瑜伽師地論》卷51:「如是已依勝義道理。建立心意識名義差別。由此道理。於三界等諸心意識一切雜染清淨道理。應隨決了。餘處所顯心意識理。但隨所化有情差別。為嬰兒慧所化。權說方便令彼易得入故。」(CBETA, T30, no. 1579, p. 581, c28-p. 582, a3)
這一小段,大家還記得吧?師父說:佛法本身,除了如理、如量之外,還要一個條件,就提到了「次第」兩個字。這個次第,師父就接著說:「應我們的機」,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02′00″]
〔參考資料〕
LR P20L7
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是如蘇達薩子,請月王子宣說法時,菩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LR P22L7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如毗奈耶經云﹕「未請不應說。」謂未啟請不應為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為說。
LR P72LL3
第二所為義者,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一為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二為廣益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
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
復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須以次第引導心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ß
「次第」跟「應機」之間的關係。
〔參考資料〕
LR P99L5
應歸之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像在〈觀世音普門品〉裡邊也有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怎樣的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怎樣的身為他說法。師父說:「我們雖然信得過佛,可是不一定體會得到這個心情。」經典裡講說佛菩薩是怎樣應我們的機給我們說法的,會比喻成一個慈母的心。比如說一個非常非常愛護小孩的母親,在小孩嬰兒的時候給他吃什麼,從很小的小孩、小小孩到稍稍大一點,她會不停地調整他的食譜,他的食物是一直在變化著的、變化著的。為什麼呢?因為慈母疼愛著這個幼兒,雖然很想把世界上所有好吃的都給他吃,但是他沒長牙的時候,你是不能給他吃很多東西的。 [02′55″]
所以,在提到應機的這個問題上,會很感念佛菩薩的恩德。佛菩薩體恤我們在生死中的這種痛苦,在學習佛法這條路上還是剛剛起步,就像嬰兒和小孩一樣。所以他要給我們調治出什麼樣的法味,才是適合我們的次第、應我們的機的呢?比如說,師父為什麼會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講《廣論》?師父的日記完全不是這種風格,很顯然師父寫日記的時候是他自己習慣的一種風格,就是半古文式的,而且字非常地簡潔。有的時候就兩個字,比如說「共勉」,還有「以此為戒」。但是在《廣論》裡師父所採用的方式,就是非常長篇的,給我們講故事啊,會講得特別特別耐心。當時有一些同學,開始聽師父的帶子的時候,會認為師父就是這種風格;其實師父應該不是這種風格的,他的日記應該才是他的風格。 [03′58″]
師父的日記是不給別人看的。像有一天,我早晨去禮拜師父,給師父磕頭,但師父通常都不讓磕頭。去敲門,師父說:「進來!」然後我就進去,進去之後發現師父坐在桌前寫日記。我就走過去說:「師父,您寫日記哪!」然後師父就用手把他寫的日記都蓋起來。我就說:「師父,可不可以給我看一下?」師父說:「日記不能給人家看,因為日記力求真實,這是寫給自己的。」然後我在師父旁邊說:「師父,那我看一行,行不行呢?」後來師父就用書把上面擋上了、下面也擋上了,就留出那一行字給我看了一眼。我看完了之後,師父當時對我說了一句話,他說:「你不要急,這些都是你的!」當時我沒太留心這句話,只是很注意看那一行字到底是寫什麼、很著急,因為師父上面也擋著、下面也擋著,我害怕讓師父擋久了,我就迅速地看了一眼,其實看完了,現在我都不記得了。 [04′57″]
為什麼講到了這一點呢?師父為了我們這些漢族的弟子能夠在心裡無礙地接受文殊的教法,其實他是想了很多很多辦法的,包括想了一個他可能不是很習慣說法的方式,就是為了應我們的機,他用這種方式講。結果一講呢,很多人就對《廣論》開始產生好樂心了,甚至是相見恨晚,甚至十幾年、二十年、三十年,就是這樣子專心地學《廣論》,這都源於師父當時對我們那個善巧的接引。一旦沒有這樣的方式給我們講,怎麼可能這麼多居士會發心學這樣一部論呢!而且學完了之後,還會發心學很多論,因為《廣論》裡有很多經典。 [05′42″]
題綱:從老師所講師父的公案,體會到師父如何應我們的機說法的恩德。
所以師父對於這點,他說:關於這種心情啊,不一定能體會得到。就是母親對孩子的心,孩子是否能體會得到呢?可能很多時候是體會不到的。但是母親不會因為孩子體會不到,就不用這樣的心去對孩子;正因為體會不到,她會更加善巧地想各種辦法,來教導這個小孩成長。這真是佛菩薩的悲心所在啊! [06′10″]
題綱:如何才能體會到善知識、母親對我的心?
好!現在我們來聽下一段。
譬如今天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大家研究這部《廣論》。不一定啦!就是不妨說最起勁、最高興的一部論,我們大家每一個人,啊!聽的也好,講的也好,歡喜得不得了!假定說現在帶一個其他的不相干的人來,他跟佛法不相應,坐在那個地方的啊,他聽得是一點味道都沒有,唉呀!不曉得你說些什麼東西。這是一種例子。那麼更另外一個例子,譬如說今天是有一個很大的宴會場合,這個宴會場合有很多大人物出現,各式各樣的大人物出現,我們有機會去參加。結果我們如果說帶一個小弟弟,或者帶一個小孩子去,那個小孩子去了以後,如果回來的時候你問他:「欸!今天你參加了一個盛大的宴會,你看見了什麼啊?」他說不定會說看見巧克力糖。「還有沒有啊?」看不見,不曉得看見什麼,那些陌生人不曉得什麼!可是另外人就看見:哎喲!當代第一類的這個大政治家、大學者發表了不起的言論,哇,覺得這不得了!這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吧!那為什麼原因?下面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07′36″]
上一講師父講了應機,從佛菩薩的那一面,佛菩薩一定想應我們的機;但是從學的人的角度,可能很難體會這種心情。所以師父為了讓我們體會一下,從我們學的角度怎麼樣去體會這個機的問題,然後師父講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分兩個:一個是在討論我們特別喜歡的論的時候,一個不相干的人,他沒有學過,進來聽的時候一點味道都沒有,因為他不知道在說什麼,完全不了解、沒有興趣! [08′12″]
題綱:師父為什麼要說兩個故事?
〔心得〕
因為法會中有不同的當機眾,所化機不同,所以,師父講了不同的故事。以長期薰習佛法的出家眾,前者比較有感受;以剛學佛法的在家眾,後者比較能夠體會。
後面的例子就很生動了,這可能大家都有體會。比如說你特別特別小的時候,去參加一個宴會,那只注重什麼呢?小孩最注重的應該就是吃的。小朋友可能都會去過宴會吧!像我小的時候也去過,我是被安排到小孩兒那一桌,那一桌全是孩子,可能二十個孩子、三十個孩子在一起。小孩在一起幹什麼呢?比如說菜上齊了之後,大概小孩都是喜歡吃丸子吧,很快就被吃光了。有一些小孩可能夾不到菜就自己哭了,因為喜歡吃的這一盤很快就什麼都沒有了。小孩哭了的時候,大人就過來管我們。 [08′52″]
然後有幾個大人發現我的碗裡是空的,因為菜太遠就夾不到了,等到我去夾的時候就不見了,所以就沒吃到什麼。結果有一個阿姨就對我非常好,把我抱到大人那一桌,給我碗裡夾菜。我的習慣是先把不喜歡吃的吃了,然後把好的留在後面。這個阿姨就給我夾了一個菜,我是不太喜歡吃的,所以她夾完之後,我就先把那上面吃了。阿姨一看我把它吃了,立刻又把那個菜再給我夾一遍;我又把它吃了,然後她再夾一遍;我又吃了……其實我不喜歡吃那個,因為我想把不好吃的先吃了。結果那個阿姨以為我是另一種類型的,就是先把好吃的吃了。所以那一天我整場都在吃不喜歡吃的東西,但是我也沒講,反正那一餐飯就那樣過了。 [09′43″]
你看!我也是參加了一個很大的宴會哦!我就只記得那個阿姨一直給我夾一個我不喜歡吃的,我吃了很多我不喜歡吃的東西,我喜歡吃的就一直蓋在碗底,都被阿姨新夾的東西蓋住。你看我就記住了這件事情,這麼大了還記住這件事情,可見小的時候對吃的真的是很在意。 [10′05″]
題綱:從「應機」的角度來看老師的這段公案有那幾個點?
〔心得〕
1.
其他小孩子:小孩子注重吃,喜歡吃丸子,吃不到就哭。
2.
阿姨:關顧小孩子,但不能明了老師的心,所以,沒有度所化機的方便。
3.
老師:滿阿姨的願
師父用這個故事來點出應機的這件事。其實「應機」就是你注意的點是什麼,你有沒有特別在乎的那件事;那件事可能就是一個佛菩薩會點撥我們的一件事情,就是你曾經對這件事很強烈地串習的。 [10′24″]
所以在這一小段,師父提出了一個問題,說:為什麼那些大人物、大學者,發表了了不起的言論我們都沒在意,我們只看到了巧克力,為什麼呢?這用小孩的故事講了一個觀察點的問題,就是在乎的點——為什麼你會在乎這個呢?當然一個孩子為什麼在乎?因為他小,好像理由就沒了。但是涉及到機的時候,我們就會思考:為什麼我只相應這個,他只相應那個、他又相應那個呢?師父在教我們探索這個問題。
[10′59″]
題綱:每個人的根機深淺由何產生?如何讓自已的根器能夠越來越深厚?
題綱:從此講開示看到老師什麼樣的功德?
〔參考資料〕
LR P29L2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機緣
(術語)機謂根機,緣謂因緣。言眾生有善根之機,而為受教法之緣者。最勝王經一曰:「隨其器量,善應機緣,而為說法。」淨名玄一曰:「聖人說法,深鑒機緣。」文句記二下曰:「演一乘之實唱,飽妙行之機緣。」四教義一曰:「夫眾生機緣不一,是以教門種種不同。」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