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071
(2018/12/03 ~ 12/0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25:55 ~ 27:13
廣論段落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1冊
P46-L4 ~ P46-LL3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46-L5 ~ P46-LL3 )
手抄段落 《華嚴》上面說得很清楚……習性所
好!那再聽到底為什麼呢?聽聽師父解釋下一段。
《華嚴》上面說得很清楚,就是我們在因地當中啊,是本來沒有對這件事情認真地修行過。為什麼不修行?因為你一開始的時候你沒有這個好樂心,你也不往這個裡邊去深入,這個我們心目當中不相應,為了說明這個,所以我剛才說那個公案。反過來說,譬如說我們現在,假定說你出家了,久修上座,那我們就今天早上我們討論我們吃的問題,就很有趣!有的人是偏向於這方面,可是反過來另外有一種人,他就覺得:啊,這個東西都是妄分別,是越簡單是越好;有很多人啊,的的確確剛開始他不習慣,總希望多一點,那意見差得十萬八千里。所以說,如果說非常簡單的,一看見了很豐富的內容啊,他看了覺得頭痛,不曉得選哪一個好:好,隨便有一點算了!這個就是說,各人自己喜好習性所使,這樣。 [01′25″]
所以師父又舉了《華嚴經》,說是我們在因地當中,是本來對這件事上沒有認真地修行過。為什麼沒有認真修行過呀?因為一開始的時候就沒有這個好樂心,所以他沒興趣,沒興趣,怎麼可能在這件事深入呢?就沒法深入。那麼這一生,我們對某些事情有興趣,是哪來的呢?很顯然是串習來的,因為我們的生命是一個生生相續的過程。師父在這裡邊讓我們觀察我們自己,對什麼比較好樂、對什麼不好樂。如果對一件事情不好樂,而那件事情恰恰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話,可能就要培養自己的歡喜心。 [02′10″]
題綱:為什麼跟法不相應?如何讓才能夠相應、深入?
〔參考資料〕
LR P210L4
LR P210L4
三從四力發心者。謂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昔習大乘,今暫得聞諸佛菩薩稱揚贊美而能發心,是名因力,於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諦思惟等長修善法,名加行力,依此四力而發其心。菩薩地說依上總別八種因緣,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發心者是名堅固,又由依止此諸因緣,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發心者名不堅固。如是善知總諸聖教及大乘教,將近隱滅,較諸濁世最為惡濁,現於此世應當了知至誠發心極為希少。當依善士聽大乘藏,諦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勸非隨他轉,非為仿效其規式等,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接著師父又舉了一個例子,說是在討論食物到底要怎樣才比較好,有的人就希望多一點,有的希望簡單一點。比如說在我們好幾百人的僧團,有年輕的、有年長的法師們。年輕的法師們可能就喜歡吃鹹一點啊、油一點,然後年長的法師——其實說到年長的法師,我們僧團三十多歲的法師都就比較年長了。——他們常常說:「唉!我已經是一個老僧人了,要注意一下,要吃一點少油、少鹽的。這個身體還要用來弘揚佛法,要修行的!」可是小孩子可能就會喜歡吃甜的呀!所以在討論甜的、鹹的、油的,和少油、少鹽這個比例問題。 [02′53″]
但是在討論的時候,我們往往特別相應於哪一點的,就會對哪一點特別執著。你看師父用一個笑著的方式,他會覺得:欸!這個都很自然的,因為你相應多的、相應少的,都很自然的,就顯示出你的習慣。師父對這一切好像在欣賞一樣,沒有捲入這個風暴,是在欣賞。為什麼呢?因為在觀察我們的根性,看我們各自的習氣。 [03′20″]
在一場討論會中,其實你很容易就會看到大家的喜好,看到他的習氣。看到他的習氣幹什麼呢?不是討厭他或者喜歡他,而是看看用怎樣的次第來引導有這種習慣的修行者,才會讓他少受一點苦,然後很快地學習到。 [03′40″]
題綱:師父是以何態度來看待僧團討論吃的事情?老師如何觀察?
最後這一段,就是由師父笑著在說,研究到底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食物比較好的這個問題上,可以看到師父對我們的歡喜心吧!師父以前都說鳳山寺所有的法師都在他眼前。他坐在他的佛堂裡想一想,所有鳳山寺的法師都在他的心裡。然後我也在師父的日記裡看到師父對法師們會稱為子啊、子啊,很親切的一個稱呼。 [04′13″]
〔參考資料〕
LR P99L5
1.
應歸之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
è 師父對這一切好像在欣賞一樣,沒有捲入這個風暴,是在欣賞。
2.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
è 為什麼呢?因為在觀察我們的根性,看我們各自的習氣。看到他的習氣幹什麼呢?不是討厭他或者喜歡他,而是看看用怎樣的次第來引導有這種習慣的修行者,才會讓他少受一點苦,然後很快地學習到。
3.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
è 他坐在他的佛堂裡想一想,所有鳳山寺的法師都在他的心裡。然後我也在師父的日記裡看到師父對法師們會稱為子啊、子啊,很親切的一個稱呼。…佛菩薩對有情是這種心思、是非常地歡喜他的。為什麼呢?就像一個母親喜歡他的獨一愛子一般,這樣地欣賞著這個孩子。
4.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è 對法人事業呀、對園區啊、對我們在各個道次第上、在各個領域中努力的這些弟子們,師父他的眼中還有他的教誨中流露出那種滿滿地歡喜、滿滿地讚歎。
我們會想:師父喜歡我們嗎?在菩薩的一個功德裡,說:「接引有情如大賓。」像最尊貴的客人一樣,佛菩薩對有情是這種心思、是非常地歡喜他的。為什麼呢?就像一個母親喜歡他的獨一愛子一般,這樣地欣賞著這個孩子。比如說有的人到善知識面前不願意講話、不願意提問題,為什麼?說:「我這問題太笨了吧!」其實你不用擔心善知識會嫌棄自己,對我們顯現的各種習慣、各種喜好不同,他其實就像母親養育我們一樣,就是怕我們營養不良啊、怕怎樣怎樣,會調配很多法的食物,讓我們這個法身慧命好好地成長。可以看到師父的悲心啊! [05′04″]
題綱:老師提出我們什麼問題?不提問題,師長還是關心我啊,會產生什麼問題?
我也看到師父在開會的時候,跟一些居士討論法人事業,那時候師父也會聽很多居士報告。一些居士的報告其實滿長的,但師父都非常歡喜地聽每一個細節。對法人事業呀、對園區啊、對我們在各個道次第上、在各個領域中努力的這些弟子們,師父他的眼中還有他的教誨中流露出那種滿滿地歡喜、滿滿地讚歎。有的時候做對了,師父說:「哎呀,謝謝你!謝謝你!」師父說:「謝謝你」的時候,非常地有力、非常地熱忱。直到現在,師父那種燦爛的笑容和那種有力的承許,還是我們生命中一股強大的、精進的力量。 [05′47″]
這一小段,師父是從學的角度讓我們體會一下,自己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機、那樣的機,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但是如果是放在整個道次第上的話,會發現對某一種法類,我們就很容易想;對某一些法類就覺得:欸!找不到感覺。這就是對某一些法類過去生沒有好好地修行,所以正是要在那個法類上好好地用功。但是卻偏偏是自己喜好的就拼命鑽進去;對於那種不足的,有的時候就避開了它。在一向連貫的道次第中,我們是一定要拾級而上、次第而上,不可能跳過自己的那個次第。 [06′28″]
題綱:什麼是「自己的次第」?什麼是「跳過自己的次第」?
所以在善知識的指導下,能夠面對自己修行的難點、困境或者不解的地方。跟著善知識好好地聽、好好地探索,有了菩提道次第之後,不管是什麼樣的機,都可以在菩提道次第中找到自己的次第。而且最初善知識們都說,一定要從最初的道次第一起往上走,無論是中根的、利根的,還有屬於普通根的,都可以一起進步。所以像一條大河,這條大河養育了你、我。感恩師父! [07′06″]
題綱:為什麼不管什麼樣的機,都可以在菩提道次第中找到自己的次第?而學習是從自己的次第開始嗎?
〔參考資料〕
LR P72LL3
第二所為義者,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一為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二為廣益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
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
復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須以次第引導心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