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全廣II 第75講


講次  0075  (2018/12/17 ~ 12/1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27:13 ~ 27:52

廣論段落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 1 P46-LL2 ~ P47-L2 ( 2016 南普陀版:1 P46-LL2 ~ P47-L3 )
手抄段落   因為這樣的關係……有很多是以慈悲方便入。



  我還在想:寺院要有一個抄經室,抄《般若經》,在那裡邊把紙筆備好,或者你自己帶你自己喜歡的鋼筆。像前一段時間聽到一個居士他在抄《般若經》,已經連續抄好幾年了。抄經的時候,他說他覺得非常非常地歡喜!他家人說:「他抄經的時候,就一動不動地坐在那個桌子前,有的時候一抄抄好幾個小時。」他自己說,他抄經的時候覺得什麼雜念都沒有,只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抄。他說他就是喜歡抄,抄的時候覺得高興極了!當時有看到他抄的經典,一行、一行的是豎版的,非常地整齊,一個勾掉的字都沒有。他是在沒有格子的一個白紙上抄的,白紙黑字,真是莊嚴極了!他發願要把《般若經》全抄一遍,我非常非常地隨喜他,希望他能夠把它抄完。 [0100]

  你看!讀《般若經》、抄《般若經》,這也是一個契入佛法的緣起點,也可以說是相應的地方。有些人就非常非常歡喜抄經,有些人就非常非常歡喜讀經。像我們寺院裡的出家人進了寺院之後,因為寺院有五大論的學制,所以就很相應學五大論! [0121]

題綱:讀《般若經》、抄《般若經》的好處有那些?

  五大論是以《現觀莊嚴》為主體的。《現觀莊嚴論》到底闡示了什麼呢?它就闡示了《般若經》的隱義現觀道次第。那麼隱義的現觀道次第到底是什麼呢?就是一個補特伽羅從最初開始發心修行,到最後成佛,所有的道次第都在這個《般若經》的隱義裡邊闡述。但是如果《現觀》不講的話,我們看《般若經》可能是無法看出來的。所以學《現觀莊嚴論》,就知道《般若經》裡邊在講什麼。 [0152]

  像《釋量論》也是闡示了《現觀》的正理;《入中論》闡示了《現觀》的正見,就是《般若經》的顯義的空性道次第;《俱舍論》詳細地辨明《現觀》的這些名相;《戒論》就闡示了《現觀》的行持。也可以說五大論的學制,都是圍繞著如何學習《般若》、學習《現觀》展開的。出家人經年累月地持守戒律,以這樣的持守戒律之身,堅持這麼多年持續地聽聞、辯論、讀誦,當然也互相幫忙學習,都圍繞著學習《般若經》這樣的一個主軸,可以想像那會累積多麼可觀不可思議的資糧! [0235]

題綱:五大論和《般若經》的關係為何?

*五大論之間關係的第一種解釋

〔參考資料〕
五部大論的重要性:

世尊的教法當中,般若經最為高尚,其內容有顯義空性次第(空性的道理)與隱義現觀次第(成佛之道)兩種。《入中論》主要述說的內容是顯義空性次第;而《現觀莊嚴論》主要闡釋隱義現觀次第;《釋量論》是深入經藏的工具書;《戒論》是教導我們如何持守戒律;《俱舍論》是更仔細地說明一些佛學名相。

有另外一種解釋方式就是,《現觀莊嚴論》居為五部大論之核心地位,也是一切修持的根本論;《入中論》則是《現觀莊嚴論》的見解;《釋量論》是《現觀莊嚴論》的理路;《俱舍論》是《現觀莊嚴論》的細說;《戒論》是《現觀莊嚴論》的修持。

  我們看了這一段也會想就是因為《般若經》中闡示了無漏之法,那麼抄經之後送給人家讀,然後再抄、再讀,廣令流布,就會比令贍部洲的所有的有情都安住於十善業道這樣的福報大那麼多、那麼多。 [0255]

  到底是為什麼變那麼大的?我也曾經用這樣的問題問過上師。《入中論》闡示了《現觀》的正見,它是《般若經》的顯義空性次第。在聖天菩薩所著的《四百論》中說:「薄福於此法,雖疑亦不生,縱雖起疑惑,亦震撼三有。」沒有福報的有情啊,對於空性這樣的法,連疑惑都生不出一點點。那麼起疑惑的可能是有福報的。說:「縱雖起疑惑」——哪怕對空性的正理產生一念合理的懷疑的話,也能撼動三有的根本!所以《般若經》就有這樣強悍的力量。你對這樣的道理去聽聞、思惟,乃至很多出家人上場去辯論,經年累月地在這樣的學習的續流之中,就算產生一念合理的對空性的懷疑,都能夠撼動三有輪廻的根本。所以可以想見這是非常稀有的善根力! [0359]

題綱:聖天菩薩為何讚許對甚深空性生起疑惑?為什麼持誦、抄寫《般若經》的福德資糧這麼大?

〔參考資料〕
《中觀四百論》第八品 明淨治弟子品 聖天菩薩造 達賴喇嘛釋
5、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
如果貪心所看到的是正確的話,「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可是這種真實的道理,實際狀況性空的這種深奧道理,並不是說每一個人都能夠了解的,福報不夠的人是無法了解的。「若誰略生疑」,對這種空性的道理,縱使有少許的疑惑,「亦能壞三有」。為什麼呢?如果我們知道緣起道理的話,當我們產生強烈貪心的時候,雖然會覺得是百分之百的可愛,可是我們會嘗試用緣起的道理、用另外一種方法去看它的真實相、實際的狀況,它有它的缺點,它有它的優點,我不能只看它的優點而已。為什麼會想盡辦法以其他的角度來看,因為你對緣起產生絲毫的疑惑,所以你會嘗試著用其他的角度去看這個貪境,是否真的值得我們去貪?這個貪境是否像貪心看到般的存在?所以「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

《中觀四百論》第八品 明淨治弟子品 聖天菩薩造 賈曹傑釋
頌曰: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
問曰:若如汝說由觀察就能斷除煩惱,那麼,為什麼見有大半眾生部沒有斷煩惱呢?答曰:是離開了對甚深法的增上勝解故。是故薄福眾生對於此龍猛阿闍黎所說的:既是緣起性空,又能建立一切因果作用的二諦法,都不生是否有自性或無自性的疑惑,云何能斷煩惱得解脫呢?若誰聽說空性略能生起或者是無自性的懷疑,亦能壞滅三有,因為能略略地思維諸法實相的理故。有懷疑就決定有希求,並且能以教理現證正見,斷盡煩惱即得解脫。譬如有些商主被羅剁女迷執,彼女即對商主曰:不要往南方去。有一商主懷疑,即到海邊遇到“叭拿哈戛”馬王,彼即依怙馬力渡過大海彼岸,脫離羅剎女返回家鄉。由此也顯示得解脫必須現證空性。

〔心得〕
合理的懷疑 à 比丘與智者 當善觀我語 如煉截磨金 信受非唯敬

  所以大家如果有在讀誦、有在抄寫,乃至有學五大論的,無論是以在家身還是以出家身學習的,要對自己這樣的善根生起稀有的隨喜的心。不要覺得:「啊,我煩惱那麼多呀!學這些好像沒馬上地對治煩惱。」但是經典上可是這樣承許的哦!說哪怕產生一念合理的懷疑,都能夠撼動三有的根本喔!這是經典說的,應該是可以取信於心的。 [0428]

  無論我們對於佛陀的正理是從哪一個地方作為契入點,或者作為一個緣起能夠進入的話,《法華經》說都能夠成佛!那麼我們這一生現見的,從師父開始推動我們誦《般若經》,五大論學制其實就是學習《般若經》顯義的空性次第,和隱義的現觀道次第。非常希望大家能夠努力地學習,並且好好地隨喜自己能夠值遇這樣的一個教法,不要輕易地放棄,不要覺得自己學習這些好像都沒什麼,因為經典裡不是這樣承許的。 [0506]

*五大論之間關係的第二種解釋

〔參考資料〕
《緣起讚》
因由背離尊聖教 雖久依靠疲苦行 後後諸過仍召喚 我執邪見堅植故
希有難得諸智者 善達此中二分別 是故爾時於世尊 心髓深處何不敬
縱於世尊汝語義 能獲少許決定者 此尚能與最勝樂 況尊眾多賢善語
嗚呼愚蒙壞我慧 於此勝妙功德聚 雖曾長久皈依之 未知功德微少許
臨命終時日西山 生命相續未沒際 能於至尊略生信 想此信心亦善根

  如果再能自作、教他,比如你抄經、也令別人抄經,你讀、也告訴別人開始讀,廣令流布的話,我們所積累的善根啊,就比令贍部洲所有的有情都安住於十善業道那個福報要大得多啊! [0522]

  所以看起來是佛陀跟天帝釋講的,但是也是跟所有的弟子們講的。再想一下:在這一節中,師父給我們講的,就是佛菩薩慈悲地找到一個適應我們根機的路子讓我們趣入佛教,開始進入整個顯義道次第也好、隱義的也好,讓我們進入這個學程的學習,這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情!大家千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善根,珍惜自己對於教法的這種信心、對於《般若》的信心、對於師父這樣子講《菩提道次第廣論》建立的一個信心。這些都是非常稀有的因緣,大家要好好地努力下去! [0603]

題綱:讀誦、抄寫《般若經》跟我們學習的關係為何?如何作意、珍惜自己的善根?
〔心得〕
顯義空性次第—智慧分,隱義道次第—方便分

〔參考資料〕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五部大論?
一、透過五部大論,幫助瞭解大乘法要
任何一位跟隨釋迦牟尼佛的大乘行者,為了利益自他一切有情,皆要發心成佛;為了成就佛果,所以要修行、生起證量;在修行、生起證量之前,必須聽聞、思惟世尊開示的大乘教法。大乘教法的內容,主要是講成佛必須證得的菩提心與空正見,又稱方便的法與智慧的法,或是廣行與深見的法。大乘法要是每一位大乘行者都要修學的,然後從大乘的五道十地一直走上去,直到有所成就,最後成佛。
在藏傳佛教的僧伽教育中,有二十年左右學習「五部大論」,就是為了完整瞭解世尊所傳的大乘教法。格魯派三大寺五部大論的課程,有由宗喀巴大師親自規劃者,或由宗大師交代大弟子克主傑所規劃。可見宗大師非常重視五部大論的學習。

二、什麼是五部大論?
一般以為五部大論是指: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法稱論師的《釋量論》、世親菩薩的《阿毗達磨俱舍論》、功德光律師的《戒律本論》。實際上,三大寺五部大論的學習課程以該五部論典為核心,此外還包括許多與之主題相關的論典。也就是說,五部大論是指五個領域,而不是單指這五部論典。

三、為什麼學習五部大論,可以幫助完整瞭解大乘教法?
1. 若想成佛,必須學習般若經典
世尊開示的大乘經典很多,其中講空性的經典稱為「般若波羅蜜多經」或「般若經」。般若經裡時常會說「一個行者若要成佛,必須修學這個法;如果沒有修學這個法,不可能成佛」這樣的道理,這是表示:般若經與一般的經典不同,它完整講出大乘行者從最初到成佛所需要學習的法,所以是任何一位想成佛的行者必須學習的。我們時常念誦的《心經》就是一部非常短的般若經,經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就是:不論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一切諸佛,都要修學般若波羅蜜多的法,才能成就佛果。

2. 「母般若經」完整講述成佛最重要的兩件事情
般若經有許多,藏傳佛教將般若經區分為「母般若經」與「子般若經」;母般若經把修行到成佛的每一個階段講得很完整,除了空性的法,還隱藏著廣行的法,包括道次第。子般若經則不是講得那麼完整,只是歸類一下,散散地講一講。真正來說,大乘行者必須讀、必須修學的是母般若經,其中《般若十萬頌》、《般若兩萬五千頌》、《般若八千頌》等「三佛母經」至為重要,分別稱為大般若經、中般若經、小般若經。這裡說的「大般若經」有別於漢傳佛教的經典《大般若經》,後者的卷帙比《般若十萬頌》還要大,若以藏傳佛教的標準來說,可以稱之為「大大般若經」呢。母般若經裡面,完整講述成佛最重要的兩件事情,一、如何修行愛心,證得圓滿菩提心;二、如何修行空正見,證得圓滿智慧。以菩提心來說,最初期從大乘的資糧道開始修,然後慢慢成長,經過加行道、見道、修道,一直修到十地菩薩的階段,最後成佛;成佛的時候,愛心才圓滿,菩提心才圓滿。同樣的,修空性的智慧也是從大乘的資糧道就開始,然後慢慢慢慢成長,從加行道、見道、修道一直走上去,修到十地菩薩的階段,最後智慧圓滿,才成佛。
母般若經的涵義有「顯義」與「隱義」兩方面,顯義講空性,隱義講現觀道次第,是空性所依的方便的法。雖然母般若經把修行菩提心與空正見講得很完整,但是我們如果直接去讀,卻不是那麼容易瞭解,必須靠論典的幫助,去瞭解般若經的顯義與隱義,才能真正讀懂母般若經。

3. 五部大論最能幫助瞭解般若經的涵義
什麼論典最能幫助瞭解般若經的涵義呢?在選擇的時候,五部大論跳了出來。如前面所說,學習五部大論不只是讀五本論典,還包括許多相關的經論。

四、簡單介紹五部大論
1. 入中論與相關論典
世尊曾經授記:龍樹菩薩解釋般若經的顯義最準確,所以後代行者學習空性一定要跟隨龍樹。因此,我們要學習龍樹菩薩的《中觀根本論》(簡稱《中論》)。龍樹菩薩之後,解讀《中論》的大修行者又分出兩派:中觀自續派與中觀應成派;應成派的角度解讀《中論》最正確,其中以阿闍黎月稱菩薩所著的《入中論》最精準。從論名我們可以瞭解,《入中論》是一部指引學人深「入」《中論》要義的論典。
在三大寺的學制裡,《中論》與《入中論》各要花兩年時間學習,加起來是四年,同一期間還要讀許多相關論典,目的就是為了讀懂般若經的「顯義」。

2. 現觀莊嚴論與相關論典
世尊曾經授記:彌勒菩薩或無著菩薩解釋般若經的隱義最準確。所以要學習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寶性論》、《經莊嚴論》、《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等,還要學習無著菩薩的《阿毘達磨集論》(又稱《對法論》)、《瑜伽師地論》等相關論典,目的是為了讀懂般若經的「隱義」。
以上介紹了直接與般若經的顯義或隱義相對應的論典。

3. 釋量論與相關論典
《釋量論》講邏輯推理的方法。我們不論修方便的法─菩提心,或是修智慧的法─空正見,都必須正確明白所修的法的道理,不可以糊裡糊塗的修,所以,正確的邏輯推理對修行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靠著正確的邏輯推理,不論修愛心還是修智慧,都肯定達不到目標。因此,我們要學習法稱論師的《釋量論》、陳那論師的《集量論》以及相關論典,來加強我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幫助我們修行。

 4. 阿毗達磨俱舍論與相關論典
《俱舍論》是小乘的經典。學習《俱舍論》是為了補充一些小乘講過的道理。過去的大乘祖師們在造論的時候,如果所要談的道理在小乘經論裡面已經講得很清楚,就不會再去重複。他們並不會特別排斥小乘,只要說得對的就會認同或保留,不對的才會加以改正。他們不會因為要造新論,就把一切都重頭講起。所以,有一些小乘經論講得很清楚的道理,大乘論典講得就比較簡略,因此我們透過學習《俱舍論》與相關經論,把這些道理補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大乘經典。
學《俱舍論》主要是補一些修方便的知識,例如:分析煩惱、四聖諦、集諦、四果 、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 等;小乘經論裡面把這些分析得更仔細,較容易理解。至於智慧方面的修行,則沒有什麼要從小乘那邊補充的。

5. 戒律本論與相關論典
《戒律本論》是講出家戒律。僧眾們住在僧團裡面,所以要學習出家戒律;學戒律不是為了瞭解般若經,它與般若經的學習沒有什麼特別關聯。若以在家居士來說,只要學習五戒就可以了,不要讀出家戒律。三大寺的學僧在年紀很輕、小沙彌的階段,就開始學習五部大論,但是《戒律本論》的學習放在比較後面,要等到二十歲、受了比丘戒才可以讀。以在家身分不可以看出家戒律,這是藏傳佛教的規矩。
總之,般若經是任何一位想成佛的大乘行者必須學習的,而學習五部大論則是為了幫助瞭解般若經的涵義。

〔心得〕
老師在這一講的開示, 除了讓我了解持誦般若經為什麼可以積聚廣大的福德資糧。另外, 也同時在做止住修或觀察修其中一者。持誦、抄寫時若心無雜念隨順於止住修;持誦、抄寫時若能思惟法義,則隨順於觀察修。思惟法義時,則需合理的懷疑,如同佛陀所說的:「比丘與智者 當善觀我語 如煉截磨金 信受非唯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