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全廣II 第73講


講次  0073  (2018/12/10 ~ 12/1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27:13 ~ 27:52

廣論段落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  1 P46-LL2 ~ P47-L2 ( 2016 南普陀版:1 P46-LL2 ~ P47-L3 )
手抄段落    因為這樣的關係……有很多是以慈悲方便入。

  在解釋了什麼是無漏之法之後,佛陀接著又講。在《般若經》上的原文說:「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一有情住預流果,所獲福聚,猶勝教化一贍部洲諸有情類,皆令安住十善業道。何以故?憍尸迦!諸有安住十善業道,不免地獄、傍生、鬼趣。若有安住預流果者,便得永脫三惡趣故,況教令住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所獲福聚而不勝彼? [0048]

〔參考資料〕
大般若經分為九部十六會:
大般若經第一會(上品般若):第1卷至第400
大般若經第二三會(中品般若):第401卷至第537
大般若經第四五會(小品般若):第538卷至第565
大般若經第六會(天王般若):第566卷至第573
大般若經第七會(文殊般若):第574卷至第575
大般若經第八會(那伽室利般若):第576
大般若經第九會(金剛般若經):第577
大般若經第十會(理趣般若經):第578
大般若經第十一至十六會(六分般若):第579卷至600

〔心得〕
老師這邊引的是第二會的經文,相關的經文在第一會卷130~135更是多次出現,代表知道持誦、抄誦、廣令流布《般若經》是何等重要與殊勝。老師則引我們最常持誦的第二會的經文,讓我們可以比較快、也比較熟悉的了解這段經文。

  這一段是說,如果一個善男子或者善女人,教一個有情住在預流果,他教一個有情住預流果的這個福報啊,勝過教化一贍部洲的有情都安住十善業道。注意喔!這個人數是差得太懸殊了,他教一個有情住預流果所獲的福報,比教贍部洲所有的有情都安住在十善業道的福報還大。 [0116]

  那我們的問題依然是:「為什麼?」佛陀又親切地呼喚他弟子的名字,說:「憍尸迦,這些安住於十善業道的有情,不一定能免掉地獄、傍生、餓鬼,不一定能免除三惡趣。但是一旦一個有情安住預流果,便得永脫三惡趣!」就是他永遠脫離了三惡趣。注意喔!教一個有情永遠脫離三惡趣的這樣一個福報,大於教化一贍部洲的有情安住於十善業道。佛陀又接著說:「況教令住一來......」教一個有情住預流果就這樣了,何況你教一來,還有不還、阿羅漢果,還有獨覺菩提所獲的福聚而不勝彼呢?就更勝於他了!這又是一個譬喻。 [0208]

  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贍部洲諸有情類皆住」都住於「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這個譬喻又大了喔!就是教贍部洲所有的有情都住在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提,這是很大很大的不可思議的福報!「不如有人教一有情,令趣無上正等菩提。」不如教一個有情發菩提心。 [0234]

  接著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呢?「何以故?憍尸迦!」佛陀又呼喚他弟子的名字,說:「若教有情令趣無上正等菩提,則令世間佛眼不斷。所以者何?」為什麼呢?「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如來、應、正等覺轉妙法輪度無量眾。」說:為什麼呢?教一個有情發了菩提心,他可以勝過教所有贍部洲的有情都住於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這麼大的善根,是為什麼呀?說:首先「令世間佛眼不斷」。為什麼呢?因為有菩薩的緣故,就會有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因為有菩薩的緣故,就會有如來、應、正等覺轉妙法輪度無量眾,這些都是從菩薩出生的。所以一個人發了菩提心,有那麼大、那麼大的福報! [0338]

題綱:什麼叫「佛眼不斷」?如何「令世間佛眼不斷」?

〔參考資料〕
修學佛法的人們,無論從希求圓滿究竟的解脫果說,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說,從紹隆三寶住持正法說,都應該以大乘教理行果為學修求證,才能算是一個真實的佛子,也才是一個具有偉大志願的學佛者。《大集經.海慧菩薩品》說:「聲聞寶中不出三寶,三寶要從菩薩寶出。」《大般若經》卷一百三十說:「若教有情令趣無上正等菩提,則令世間佛眼不斷。所以者何?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如來應正等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世間皈依供養故。」於此等經義,學佛者應深思之。

五眼
  ﹝出大智度論﹞
  眼,即照燭之義。瑜伽師地論云:能觀眾色,故名為眼。眼是總名,從用分別,則有五種。
  〔一、肉眼〕,肉眼者,假父母氣血所成也。即人中能見之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內不見外,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因有色質障礙故也。
  〔二、天眼〕,天眼者,謂諸天因修禪定而得也。此眼遠近前後內外晝夜上下皆悉能見,以無色質障礙故也。
  〔三、慧眼〕,慧眼者,謂二乘之人,以所得慧眼,觀一切法皆空,不見有眾生相,及滅一切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四、法眼〕,法眼者,菩薩為度眾生,以清淨法眼遍觀一切諸法,能知能行,謂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門,令修令證也。
  〔五、佛眼〕,佛眼者,謂具前四眼之用,無不見知。如人見極遠處,佛見則為至近。人見幽暗處,佛見則為顯明。乃至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也。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參考資料〕
《大毗婆沙論》:「有二種正法:一、世俗正法;二、勝義正法。世俗正法,謂名、句、文身,即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勝義正法,謂聖道,即無漏根、力、覺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種:一、持教法:二、持證法。持教法者,謂讀誦、解說素怛纜等;持證法者,謂能修證無漏聖道。若持教者相續不滅,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證者相續不滅,能令勝義正法久住,彼若滅時,正法則滅。故契經說「我之正法不依牆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續而住」

《阿毘達磨俱舍論》:「頌曰:『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論曰:「世尊正法體有二種,一教二證。教謂契經調伏對法,證謂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說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間。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證法便住世間。故隨三人住世時量,應知正法住爾所時。聖教總言唯住千載,有釋證法唯住千年,教法住時復過於此。」

  「諸菩薩摩訶薩,皆依般若波羅蜜多而得成就。以是故,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施他讀誦,若轉書寫廣令流布,所獲福聚,勝前福聚無量無邊。」這個譬喻是說什麼呢?那個令有情發菩提心的福報勝過那麼多,那麼如果書寫般若波羅蜜多的人,然後書寫了又轉他讀誦、轉他書寫、廣令流布,這樣的善根勝於什麼?令有情發菩提心。這是不可思議的喔!這是不可思議的! [0417]

  說:「何以故?」為什麼呢?佛陀又呼喚了弟子的名字:「憍尸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祕密藏中,廣說一切世、出世間勝妙善法。依此善法,世間便有剎帝利大族、婆羅門大族、長者大族、居士大族、四大王眾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亦有四念住廣說乃至一切相智施設可得,亦有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摩訶薩、諸佛世尊施設可得。」說:為什麼抄《般若經》,令他讀誦,然後轉抄、轉令讀誦、廣令流布會有這麼大的功德?佛陀說:「因為般若波羅蜜多的秘密藏,廣說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善妙法,依這個善法能出生一切,比如剎帝利大族等等,還有菩薩,還有各各天、阿羅漢,甚至諸佛世尊,才能夠施設出來。」 [0515]

  這一小段的譬喻就很令我們震驚了,但是不知道平常大家誦《般若經》的時候,有沒有細細地去琢磨一下,甚至把它用白板列一下。我們透過對比的方式,看看這個抄《般若經》,抄完了之後給別人誦,誦完了再抄、再誦,廣令流布,這樣的一個善根到底有多大?這是才比到這兒,還沒比完呢!後面還有很多還沒比完。上述所講的,是佛陀給我們展示的一種比喻的方式,怎麼樣去了解善男子、善女人書寫了《般若經》,又轉給他讀誦,然後又轉書寫、轉讀誦、廣令流布,這樣的功德有多大。上面是一個方式。 [0602]

題綱:佛陀在《般若經》中如何一層層的對比讓我們了解持誦、抄寫、流布《般若經》的勝利?為什麼會有這些勝利?

〔參考資料〕
《入行論》第九品 智慧
36.如人修鵬塔  塔成彼即逝  雖逝經久遠  滅毒用猶存
37.隨修菩提行  圓成正覺塔  菩薩雖入滅  能成眾利益
 【諍】多劫前的宿願,怎會在成佛後還有作用呢?
【答】例如有人為了消災制毒而修建大鵬金翅鳥的塔,建塔者以咒力加持塔物之後就逝世了,雖然那人已經逝世很久了,但是他所加持的塔仍有消毒制災的作用,同樣地,菩薩隨順次第修習菩提行,終於圓滿福慧資糧而修成佛果,後來菩薩的色身雖然入滅了,但是仍可間接助成一切眾生的利益。

無作戒體八種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通敘諸業,依多論中,大綱有八:一者作俱無作。隨作善惡起身頃,即有業相隨作同生。作休業止,能牽於後。不由起心,任運相感,故即號曰作俱無作。餘七例爾。二者形俱無作。如今所受善惡律儀。必限一生,長時不絕。即有業量隨心任運。三者要期無作。如十大受及八分齋,要心所期,如誓而起。亦名願也。故彼論云,又此無作,亦從願生;如人發願設會施衣,無作常生,扶助願者。四者異緣無作。如身造口業,發口無作等。五者助緣無作。如無作品云,教人殺生,隨所殺時,教者獲罪,即其事也。六者事在無作。論云,施物不壞,無作常隨。多云,若作僧坊及以塔像曠路橋井,功德常生;除三因緣,一﹑前事毀壞,二﹑造者命終,三﹑起大邪見,便善業斷。翻善例惡,可以相明;如畜鞭杖弓刀苦具,隨前事在,惡業恆續。七從用無作。論云,著施主衣,入無量定,更令本主得無量福。如是隨其善惡,從用皆爾。……八者隨心無作。入定慧心,無作常起。
FROM:【南山律學辭典】

  下面佛陀又再開顯了一個方式,這個方式一開始是說:「復次,憍尸迦!置贍部洲諸有情類。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四大洲諸有情類,皆令安住十善業道,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緣得福多不?天帝釋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施他讀誦,若轉書寫廣令流布,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獲福聚甚多於前,餘如上說。 [0637]

  這邊是說什麼呢?先放著贍部洲的有情不說,接著換多少有情了?四大洲的有情,四大洲的有情都教化他們。你想想,我們教一個有情,讓他住於十善業道多費力氣呀!這是教四大洲的有情喔,都獲十善業道了。可是,還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抄《般若經》,送給他讀誦,然後轉書寫、轉抄、轉讀誦,這樣地廣令流布,不如這個多喔! [0711]

  現在已經變四大洲,接下來在《般若經》裡邊,佛陀又說先放著四大洲不說,先說小千世界有情,也令他們安住於十善業道。又問憍尸迦說:「這個功德多不多呢?」憍尸迦說:「哎呀!很多、很多了!佛陀,很多、很多了!」然後佛陀說:「還不如他抄《般若經》,轉給他讀誦,然後又抄、廣令流布,不如這個功德大!」 [0732]

  憍尸迦肯定說:「哇,那個功德太大了!」然後佛陀說:「先放著小千世界不說,先說中千世界......」就這樣譬喻下去。然後說:「先放著中千世界不說,先進入大千世界。」當然這中間都有憍尸迦說:「啊!甚多、甚多!真多、真多!」然後佛陀都說:「這還是不如一個有情,書寫、施他讀誦,然後再書寫、廣令流布,不如這個多喔!」這樣譬喻下去了。然後放著三千大千世界先別說,說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然後放著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不說,再說十方一切世界的有情,全部安住於十善業道。這個已經很難想像了,因為有情是無量無邊的,所有的無量無邊的有情都住於十善業道了。 [0816]

  我們想像說:啊!會有那一天嗎?但是佛陀在經典裡就做這樣的譬喻,就是這麼大、這麼大的善根!然後又問憍尸迦說:「功德多不?」那我們想像一下,我們如果跟憍尸迦這個天王在一起,說:「哇!那太多了!佛陀,這不可思議的功德!」結果佛陀說什麼?「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施他讀誦,若轉書寫廣令流布,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獲福聚甚多於前。」比那個還多! [0850]


題綱:第二段的比喻跟第一段的比喻有什麼差異?為什麼做兩段不同的比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