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全廣II 第82講


講次  0082  (2019/01/10 ~ 01/1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廣論段落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備註  《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9-L8 ~ P59-LL6 那麼是指什麼法呢?……因而成為贍部洲的莊嚴。



  大家有沒有想到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一位證悟者大徹大悟,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然後開悟。有些人問:「佛陀在夜睹明星的時候悟的是什麼?」這裡邊有很多說法,有的人就說:「緣起性空。」那緣起性空到底是什麼?佛陀多麼想要把他領悟的東西講給大家,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累積資糧,終於悟道、可以講了,但是卻任與誰說都很難理解,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難題! [0039]

〔參考資料〕
《方廣大莊嚴經》卷1025 大梵天王勸請品〉:「佛告諸比丘:「如來初成正覺,住多演林中獨坐一處,入深禪定觀察世間,作是思惟:『我證甚深微妙之法,最極寂靜難見難悟,非分別思量之所能解,惟有諸佛乃能知之。所謂超過五蘊入第一義,無處無行體性清淨,不取不捨不可了知,非所顯示,無為無作,遠離六境,非心所計,非言能說不可聽聞,非可觀見,無所罣礙,離諸攀緣至究竟處,空無所得寂靜涅槃。若以此法為人演說,彼等皆悉不能了知,唐捐其功無所利益,是故我應默然而住。』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我得甘露無為法,甚深寂靜離塵垢,一切眾生無能了,是故靜處默然住。
此法遠離於言說,猶如虛空無所染,思惟心意皆不行,若人能知甚希有。
此法性離於文字,孰能悟入其義理?
於多劫中供養佛,方能得聞生信解。不可說有說非有,非有非無亦復然。
我昔無量劫修行,未得究竟無生忍,我於今者得究竟,常觀諸法無生滅,
一切諸法本性空。然燈如來授我記,汝於來世成正覺,作佛名號釋迦文。
雖於彼時已證法,今我所得方究竟。
見諸眾生處生死,不知是法及非法,世間眾生有可度,故起大悲而度之。
梵王若來勸請我,或當為轉微妙法。』」
佛告諸比丘:「如來說是偈已,眉間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爾時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以佛威神,即知如來默然之旨,作是思惟:『我應往彼勸請如來轉于法輪。』告諸梵眾作如是言:『仁者!世間眾生善法損減惡法增長。何以故?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默然而住不轉法輪,我等宜往勸請如來。』是時梵王與六十八拘胝梵眾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世間眾生今當損減。何以故?如來為諸眾生求無上覺,今得成佛默然而住不轉法輪,以是之故眾生損減。善哉世尊!善哉善逝!願為眾生起哀愍心而轉法輪。世尊!多有眾生堪能悟入甚深之法,惟願世尊轉于法輪。』」(CBETA, T03, no. 187, p. 602, c29-p. 603, b12)


  「極難量」就是在說明這一點——佛所領會的法是非常難以理解的。注意!那麼是指什麼法?主要就是指「勝者母」,這個「勝者母」就是《般若經》。由於難以證知「一切至言之主」——勝者母的一切內涵,它不只是「難量」——難以測量,它是「極難量」,「極」,應該是到達頂端的這樣一個難以理解的程度。 [0113]

〔參考資料〕
  量的詮釋有廣狹二義,狹義而言,量是認識,是知識,亦是測量之意。量有量果,即認識作用的結果。亦可說是知識或知識的內容;廣義而言,則指認識作用的形式、過程、結果,及判斷知識真偽之標準等。
印度自古以來,在認知範疇中,一般皆將量知對象加以認識論證,泛稱為量。此量知的主體,稱為能量;被量知的事物,稱為所量;量知的結果,或了知其結果,稱為量果。以上三者稱為三量。
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參考資料〕
勝者母/勝者教
《菩提道次第廣論》十八天教授
宗喀巴大師著 達賴喇嘛尊者講授
“如極難量勝者教”,這句有不同的版本,有些版本是寫“如極難量勝者母”。寫“母”的版本來自于安多,因為今天請講《廣論》的人也是來自于安多,所以我今天就依安多的版本來解釋好了。如果講“勝者教”的話,是說佛陀的教法非常地深奧,非常地難以理解。但如果是講“勝者母”的話,就不只是說一般的教法,而是說佛陀所傳授的眾多教法裡面最殊勝的教法“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般若經》。為什麼把《般若經》稱作“母經”?如同《現觀莊嚴論》裡面所說“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由“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智慧到彼岸”,出生聲聞、獨覺、菩薩、佛四聖,“般若波羅蜜多”像母親一樣能夠誕生出這四種聖者,具如此的功德。所以我們把“般若波羅蜜多”取名為“母”,詮釋“般若波羅蜜多”的《般若經》,稱為“母經”。所以在此我們講成“如極難量勝者母”的話,會更精准。

  這個極難量的勝者母,接下來這裡邊說到:「一切至言之主,能生三種聖者及勝者之母」。「能生三種聖者及勝者之母」,是指這個《般若經》能出生聲聞聖者、獨覺聖者、菩薩聖者、佛陀勝者。所以它是這麼重要的、能出生聖者、像母親一樣的《般若經》,甚深難懂的《般若經》,又這麼珍貴,可是又難以理解,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對於這樣的至言,誰來解釋呢?大家都知道,後來佛陀還是說法了,不然我們今天就不會有《般若經》,不會有這麼多的八萬四千法蘊。就像宗大師在有人勸請之後寫《菩提道次第廣論》,後來〈毗缽舍那〉的部分原來是示現沒有想要寫,後來文殊菩薩勸請他要寫,觀察到儘管很難,還是會對眾生產生利益的。所以我們會發現佛菩薩都是去觀察這件事能不能對眾生產生極大的利益,然後才去做。萬一可以產生極大的利益,可是會非常困難,他們也會突破困難去把這件事完成。 [0232]

〔參考資料〕
《現觀莊嚴論略義》
諸佛由具種相智 宣此種種眾相法 具為聲緣菩薩佛 四聖眾母我敬禮
對於將補特伽羅身語意之一切過患徹底清除的至尊能仁正等覺諸佛陀而言,其方法就是由徹底無餘地通達一切所知並照見無生的,具有真實之義的一切種相智[遍智],從而實現其追尋目標──宣說此等一切所詮之二諦具眾相之法,與能詮之了義不了義的種種法輪。
正如《中般若經》所云:「須菩提,圓滿徹底之遍知智慧[基智],是針對聲聞緣覺而言;至於道智,則是針對諸大菩薩而言;作為一切種智,又是針對善逝如來正等覺諸佛而言的。」
因此,對於作為[具為]聲聞、緣覺、諸大菩薩諸眾,以及佛陀(等四聖眾)之佛母(的般若之義),至尊彌勒菩薩[]以各別自證之智,與無二無別、一味一體的方式向其表示恭敬頂禮 ! 如此禮讚的必要:從自利的角度而言,是為了表示賢聖之士的身分;從他利的角度而言,則是為了令鈍根者在聽聞到依此般若佛母可以成就四聖眾之追尋目標的功德之後,從而生起信心;令利根者在現見以理於其無損之後生起淨信,從而以恭敬嚮往之情深入經論,通過聞思修行產生智慧,以上為暫時的必要;究竟的必要,則是可以獲證大菩提之果位。

聖者
 (術語)聖者正也。發無漏智而證正理之人曰聖者。三乘之見道以上也。華嚴經六十二曰:「唯願聖者,廣為我說。」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瑜伽師地論》卷12:「聖者。善故名聖。又無漏故名聖。」
《瑜伽師地論》卷88:「復次當知略有三種聖者三見圓滿能超三苦。云何名為三種聖者。一正見具足。謂於無倒法無我忍住異生位者。二已見聖諦。已能趣入正性離生。已入現觀。已得至果。住有學位者。三已得最後究竟第一阿羅漢果。住無學位者。云何名為三見圓滿。一初聖者隨順無漏有漏見圓滿。二未善淨無漏見圓滿。三善清淨無漏見圓滿。此三圓滿依說三種補特伽羅。隨其次第如前應知。云何名為超三種苦。謂初見圓滿。能超外道我見違諍所生眾苦。第二見圓滿。能超一切惡趣眾苦。第三見圓滿。能超一切後有眾苦。」

勝者
無性釋一卷十二頁云:卽大菩薩、有堪能故;名為勝者。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瑜伽師地論》卷351種姓品〉:「復由四事。當知菩薩勝於一切聲聞獨覺。何等為四。一者根勝。二者行勝。三者善巧勝。四者果勝。言根勝者。謂諸菩薩本性利根獨覺中根聲聞軟根。是名根勝。言行勝者。謂諸菩薩亦能自利亦能利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令諸天人獲得勝義利益安樂。聲聞獨覺唯行自利。是名行勝善巧勝者。聲聞獨覺於蘊界處緣起處非處中能修善巧。菩薩於此及於其餘一切明處能修善巧。是名善巧勝。言果勝者。聲聞能證聲聞菩提。獨覺能證獨覺菩提。菩薩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果勝。」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24 僧寶品〉:「偈言。
 境界諸功德  證智及涅槃
 諸地淨無垢  滿足大慈悲
 生於如來家  具足自在通
 果勝最無上  是勝歸依義
此偈明何義。略說菩薩十種勝義。過諸聲聞辟支佛故。何等為十。一者觀勝。二者功德勝。三者證智勝。四者涅槃勝。五者地勝。六者清淨勝。七者平等心勝。八者生勝。九者神力勝。十者果勝。觀勝者謂觀真如境界。是名觀勝偈言境界故。功德勝者。菩薩修行無厭足不同二乘少欲等。是名功德勝。偈言功德故。證智勝者。證二種無我。是名證智勝。偈言證智故。涅槃勝者。教化眾生故。是名涅槃勝。偈言涅槃故。地勝者。所謂十地等。是名地勝。偈言諸地故。清淨勝者。菩薩遠離智障。是名清淨勝。偈言淨無垢故。平等心勝者。菩薩大悲遍覆。是名平等心勝。偈言滿足大慈悲故。生勝者。諸菩薩生無生故。是名生勝。偈言生於如來家故。神力勝者。謂三昧自在神通等力勝。是名神力勝。偈言具足三昧自在通故。果勝者。究竟無上菩提故。是名果勝。偈言果勝最無上故。此明何義。有黠慧人。知諸菩薩功德無量修習菩提。無量無邊廣大功德。有大智慧慈悲圓滿。為照知彼無量眾生性行稠林。猶如初月。唯除諸佛如來滿月。菩薩摩訶薩。知諸聲聞乃至證得阿羅漢道。少智慧人無大悲心。為照自身。猶如星宿。既如是知。欲取如來大滿月身。修菩提道。而當棄捨初月。菩薩起心禮拜供養。其餘星宿聲聞辟支佛者。無有是處。此復何義。明為利益一切眾生初始發起菩提之心。諸菩薩等已能降伏不為利益他眾生身為自利益修持無漏清淨禁戒乃至證得阿羅漢果聲聞之人。何況其餘。得十自在等。無量無邊功德菩薩摩訶薩。而同聲聞辟支佛等少功德人。無有是處。以是義故。」(CBETA, T31, no. 1611, p. 825, b5-c12)

〔心得〕
「勝者」與「劣者」是二者相比而有勝劣之分,而非專者大菩薩、佛陀。
《般若經》是四聖眾之母或三聖者一勝者之母,即意思是相同的。因為佛陀相較於聲聞、獨覺、菩薩為最尊勝者。所以,將四聖眾當中的佛,獨立出來而稱為勝者。

《中觀四百論釋》
頌曰:勝者為意苦,劣者從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壞世間。
問曰:現見有些生長在刹帝利等種族,終身唯獨享受快樂,則不應是苦的本性。答曰:具足眷屬及豐富受用的國王等勝者,為疑恐自己的富貴消失和不忍別人富裕的意苦,恒常皆有;缺乏資具受用的諸劣者,苦受皆從身生。即由如此身心二苦,日日損壞世間有情。譬如有一象師善會調禦大象,國王見已心生喜愛,另一管理象的人,由見此事心生憂苦;另有不善調禦象的人,即被國王鞭打,身受痛苦。

  佛陀講了《大般若經》——極難量的《大般若經》,到底誰能夠再為我們寫一個解釋讓我們清楚呢?如果這個時候有人能夠完全理解佛陀的心意,把佛陀的話說到大家都能懂,好像是佛陀在人世間一個天生的翻譯一樣,把佛陀整個思想體系、語言習慣,都翻譯給所有的人。因為有人確切地了解佛陀的意思,而且確切地了解大家的理解難度和容易產生偏差的地方,在這個中間做一個徹底地彌合、解釋清楚,這樣的人是很難求啊!難得!所以對於這樣的至言「各別如實造釋,皆如勝者自之密意」,是說能按照《般若經》來造論解釋佛陀的密意。就是誰呀?二大車對吧!居然在這個人世間還出現了這樣稀有的人,他們能夠如實地寫釋論,而且就像佛陀講述的那般,可以顯現《般若經》的密意,完全是解釋《般若經》的密意。就因此,他們絕對可以成為贍部洲的莊嚴,也就是我們的莊嚴。 [0357]

  讀到此處的時候,會覺得非常地慶幸!會想:「哇!萬一沒有二大車,我們可怎麼辦?」佛陀說了《般若經》,現在大家抄經啊,抄經很有功德;印經,把它奉在經櫃裡邊;然後旋繞、散花、供香,乃至寫讚頌去讚美它。但是如果《般若經》的內義在這個世上失傳了的話,那該是我們人世間多大的悲哀!或者說佛陀講了之後,當機的人聽懂了,我們後面的人全部不知道在講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聽說了《般若經》可以出生三乘的聖者,我們要發心成為哪一乘的聖者呢?你是想要聲聞發心、獨覺發心,還是菩薩聖者呢?我們很多人都說:「啊!我當然要大乘發心,我希望能成為一個菩薩,然後成佛。」可是如果不了解《般若經》的密意,我們如何能夠成為一個菩薩聖者呢?因為《般若經》就是出生這三種聖者之母呀!所以可以想一想:如果沒有二大車造釋論的話,我們今天在無上菩提之路的探索,該是何等的艱辛和孤獨,甚至完全絕壁呀! [0519]

  登山的時候,如果你面前出現的是一座雪山,而且這個雪前兩天下了之後迅速地化,然後又下、又化,化了之後的水就結冰,所以雪底下就會有冰。那千年的冰山,想要登上去的話,如果是絕壁,請問怎麼登呢?如果沒有一個特別有經驗的人告訴我們怎麼登上去的話,恐怕都沒人敢上去的。 [0545]

  所以我們非常非常幸運啊!能有這樣的二大車造釋論給我們,讓我們能去了解《般若》的密意,我覺得不是三生有幸的問題了,這簡直是不知道多少世修來的鴻福!也不是鴻福齊天的問題了,就是無法形容內心的感恩和喜悅吧!所以他們成為贍部洲的莊嚴,也成為你我心中的莊嚴,也成為你我生命中無比的莊嚴,因為他們能夠造釋論啊! [06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