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全廣II 第86講


講次  0086  (2019/01/24 ~ 01/2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13:42 ~ 15:20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 1 P56-LL4 ~ P57-L6 ( 2016 南普陀版:1 P56-LL4 ~ P57-L7 )
手抄段落   攝二大車善傳流……阿底峽尊者是何等的聰明。

  在聽聞《廣論》之前,請大家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看看自己有沒有準備好聽聞前行。其實聽聞軌理是一個很重要的訓練,在《廣論》上思惟聽聞勝利的那一段,對我們每個常常聽法的同學來說,文字上已經沒有什麼難以理解的,但是把它串習成慣修的一個習慣,甚至是聽法之前習慣性地就會思惟聞法勝利。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建立一個這樣的習慣。 [0047]

  當我們開始專注地思惟聞法勝利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從緣著現世的一些所緣上移開,緣到法對我們生命的利益;緣到法對我們生命的利益,我們就會審視自我的生命:為什麼我們需要法?法對我們的生命的離苦得樂到底有怎樣究竟的作用?最好能夠轉動內心,讓內心感動。如果思惟聞法勝利常常讓內心很感動,我們就會對法生起一個強大的欲求心。這個欲求心,有人形容就像飢渴難耐的人想要喝水一樣。 [0142]

  如何能在我們每天忙碌的這些所緣上,認真地做深度觀察、深度思考,把聞法勝利建立在我們的心續裡,可能大家需要持續地觀察修。每一次都要把自己的心調整為——為了能夠讓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從痛苦的輪迴中解脫出來,乃至究竟地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必須去希求佛果。為了這樣的一個目的我們來學習《廣論》。 [0219]

  好,如果大家已經觀察調整自己的心續可以了,那今天應該聽到:「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燃燈智。 [0238]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燃燈智。

 

  這個傳承繼續地下來,現在又有一個大善知識,那個大善知識,叫作阿底峽,阿底峽。阿底峽,這個西藏人對於這位尊者的尊稱,他是印度人。對於印度人,相當於我們中國宋朝初年,宋朝初年。他出生在宋太宗——宋朝的第二代皇帝,到仁宗年間,相當於公元的九百多年到一千多年。那麼這個大尊者啊,他是東印度的一個王子,從小的時候就一心想出家,一心想出家,絕頂聰明。我給你們那一本書,你們好好地看一看。他只有十幾歲,只有十幾歲啊,就隨便學了一點世間的學問——因明。哦,這個因明對我們來說很難學的東西,十幾歲他也聽人家講了一遍,就運用這個因明的理論跟人家辯論,把當年印度最負盛名的那個那個大學者辯倒了。哇!好不得了。將來如果你們真正地深入,你們都有機會學因明,你曉得因明這個東西非常難學。這個地方說明,這個阿底峽尊者是何等的聰明。 [0418]

 

  好,這個偈頌又為我們介紹了一位大善知識,就是阿底峽尊者。可能很多老學員對於阿底峽尊者已經非常非常地熟悉了,新學員可能還不熟悉。阿底峽尊者,是我們的傳承祖師裡非常重要的一位祖師,也是對我們恩德非常深的一位祖師。尊者是一位東印度的王子,從小就非常非常地聰明,師父就舉了那個例子:尊者在年少的時候就把當時最負盛名的那個大學者辯倒了,所以他是絕頂聰明的一個人。 [0506]

  提到辯論,大家會想到攝類學吧!學過攝類學的同學有人有這樣的經驗:初學攝類學的時候會碰壁,有人感覺彷彿墮入黑暗,有時候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知道,原本自以為了解的東西,被別人一問,發現根本不知道。還有一些原以為自己是很聰明的,到了攝類學的時候,如果不順,就會發現自己至極愚笨,自信心大受挫折。要爬過黑暗期,慢慢地找到感覺,再開始熟練地運用,在辯論場上悠遊自在地辯論,那可是要花上很大的功夫啊! [0606]

  師父說:「因明對我們來說很難學的東西,十幾歲他也聽人家講了一遍,就運用這個因明的理論跟人家辯論,把當年印度最負盛名的那個大學者辯倒了。」在傳記裡寫到尊者十五歲的時候,只聽了一遍《正理滴論》,就把最負盛名的外道辯倒了。《正理滴論》是法稱論師所寫的七部量論之一;七部量論有分主體的三本論以及支分的四本論,《正理滴論》是主體的三本論中最略的一本,它闡述了正現前識、相似現前識、正比量、相似比量、正能破、相似能破、正能立語、相似能立語。 [0702]

〔參考資料〕
全廣II 42
「推理八句義」:「正現前識」——認識的「識」、「相似現前識」;「正比量」、「相似比量」;「正能破」、「相似能破」——有沒有發現都有一個正的和相似的?——「正能立語」、「相似能立語」,是說自己透過比量了解取捨,進而現證,之後再透過能破與能立語令他人了解。不僅僅是自己了解,透過比量了解了取捨,然後也可以令他人能夠了解。

《佛法科學總集》下冊 P251
甲二、去除執取一邊的邪分別的方法─應成 乙一、總說
今說去除執取一邊的邪分別的方法─應成。所謂「應成」,正是印度量學者們所說的「推理八句」或「推理十六 句」中的「駁理」(སུན་འབྱིན།)。陳那論師的《因明正理門論》 (ཚད་མ་རྱིགས་པར་འཇུག་པའྱི་སོ)云:
「成立及駁理,見似為他證, 現識及比度,見似為自證。」
「推理八句」為:正成立語、見似成立語、正駁理、見似駁理、正現識、見似現識、正比度,以及見似比度。
決定所量隱蔽分的無誤識為比度;決定所量現前分的無誤識為現識,故有現量及比量兩種正量。因隨他識,轉為欺誑的緣故,為能斷除謬處,經論說了見似現識及見似比度二者,故推理八句的後四句為「決定自己所量的方法」。
反之,推理八句的前四句為「決定他人所量的方法」。為能斷除執取一邊的邪分別而示「駁理」;為能斷除猶豫二邊的疑而說「成立語」;為能斷除謬處,經論又說了「見似駁理」及「見似成立語」兩者。

  因明之所以很難學,是因為它包含了非常複雜的規則,我們要了解或者掌握規則之後,才能夠運用這些推理來辨析自己想要明白的那個深刻的道理。比如說:「聲音有法,是無常,因為是所作的緣故。」這個正因論式符合了宗法、同品遍、異品遍的三個條件,而且必須詳細地討論聲音與所作的關係、所作與無常的關係,還有聲音與無常的關係,才能確定這個論式正確無誤。用正確的論式才能成立出正確的立宗,只要其中一個環節有一點點錯誤,就無法立出真正的正因論式;就算你勉強立出了,在辯論時也會被對方攻難。如果遇到高手,那這點小錯誤就不是小錯誤,就會使整場辯論一敗塗地,因為他一定會發現你的錯處,叫慧眼如炬。 [0829]

〔心得〕
正如 老師所說的我們往往犯了因不成、不週遍的問題,尤其是不週遍。在幾次的反覆討論,提問題,回答,再提問題,再回答。如此就能夠檢查出我們立宗的不完整,找出漏洞。

  所以如果沒有經過長時間努力地學習,反覆地探討,經過彷彿頭腦燃燒般的那種風暴思考,而且徹底地挑戰思惟的極限,我們可能很難學會用這樣的論式熟練地思考,因為你可能會很不順暢,或者偶爾中斷,更何況還要用這樣的思惟模式、這樣的論式與這個領域的高手過招。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是聽了一遍《正理滴論》,就敢去挑戰當時最負盛名的人,而且挑戰了之後還把他辯敗,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很難想像的勇氣和智慧!這在今天聽起來也是一大奇蹟呀!所以師父說阿底峽尊者是絕頂聰明的人,我們應該會心服口服吧! [0937]

  阿底峽尊者把深見、廣行傳承圓滿無誤地統攝起來,然後圓滿地傳持下來,所以我們禮敬他! [0950]


〔參考資料〕
略釋:正因。

  「正因」的性相:是三支。是「正因」周遍是「是三支」,正因一定具三支,三支是一體。

  正因三支:

  宗法——意謂宗與特法,換言之就是「宗是因」。此中「宗」是有法假宗。例如,以「所作」之因而於「聲音」(假宗)上成立時,就是成立宗法——聲音是所作。要言之,宗是聲音,所作是聲音的特法,如是宗法。
  同品遍——是因周遍是所立法。此是順勢之周遍,若是成立此一周遍,則亦間接成立逆勢之異品遍。
  異品遍——非所立法周遍非因。此乃是逆勢之周遍,若是成立此一周遍,則亦間接成立順勢之同品遍。

  ※ 論式:聲音有法,是無常,因為是所作的緣故。

  有法:聲音(假宗)。
  所立法:無常(假宗)。
  正因:所作。

  宗(所立):聲音是無常(真宗)。

  何謂此中的「有法」?意謂堪能成立所立的施設處。以此論式而言,聲音是「有法」,因為成立無常(所立法)的施設處就是聲音。又,宗有二分:真宗、假宗。真宗、所立是同義。「聲音是無常」是真宗,彼是結合聲音及無常;「聲音」與「無常」各是假宗,以彼二是所立的一部分而取名為宗。又,因為「無常」是所立(聲音是無常)的一部分,故是所立法。

  該論式具足正因三支:

  (1)宗法:宗是因——聲音是所作。
  (2)同品遍:是因周遍是所立法——是「所作」周遍是「無常」。
  (3)異品遍:非所立法周遍非因——非「無常」周遍非「所作」。

  該論式是以「所作」為因而於「聲音」有法上成立宗法「聲音是所作」,並以「所作」成立同品遍、異品遍,如是,以「所作」而成立三支,故「所作」是正因。又,「所作」之因、「無常」之所立法是同體相屬之關係,故彼因是「自性正因」。此中,首先了解「聲音是所作」,其後了解是「所作」周遍是「無常」,其後再了解非「無常」周遍非「所作」,透由通達此三支的內涵而通達聲無常。如是,第六意識依彼正因而推理,於覺知中顯現「聲無常之義共相」而通達隱蔽分之聲無常,如此所產生的「通達聲無常之分別知」就是比度。


〔參考資料〕
《因類學》雪歌仁波切

   
世尊主要開示些什麼呢?主要是講…應如祂一樣,必須實修能成佛的因、能成佛的方法或道。我們欲了解這些內容,必須透過什麼來解釋呢?應透過「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解釋,於自於他,都應以邏輯的方式來解釋。

    嗯…分辨八句義門成立,先解釋一下八句好了。真現識、相似現識、真比量、相似比量。這裡用的詞是「論證能立與能破」,嗯…,論證能立,也有「真」與「相似」。能破,嗯…這裡用「能破」,有點奇怪,藏文原文用的是「應成」一詞。實際上,能破與應成,是相同的。所以,論證應成,也有「真」與「相似」。

    八句,簡單來說,一、先是「能破」或「應成」,主要破除內心的邪見或不正確的想法,此乃能破的作用。二、能破解決了錯誤的部分之後,我們的心可能好一點,但仍處在「疑」的階段,因此,必須用「正因」。三、「論證能立」,它讓我們的心於正因上形成更強的一個作用。所以,論證能立,能讓我們的心醒過來,能想起、連結正因上的許多道理而生起堅固的智慧。很多時候,我們只能想到這個,無法想起那個,缺東缺西的,這樣是無法生起新的智慧。若能廣大連結起來的話,新的智慧就會生起。而論證能立,則有連結生起智慧的作用,因此,論證能立的後面,就會生起「比量」。四、比量之後,則能生起「現量」。 (註:正因,得具足三項條件,即宗法、後遍、遣遍。換言之,我們的心必須了解這三項。三項都具備了,才叫正因。然而,具備這三項,並不代表我們的心能同時連結這三項,或能同時想得到,也就是這些道理雖在,但我們無法同時想起並圓滿地連結。這個連結,即是論證能立的作用。宗法、後遍、遣遍這三項在正因階段是各自分開的。換言之,正因階段裡,只要具備三項即可,不要求腦袋要同時連結這三項。然而,這三項雖具備卻無法連結,或對三者之間的關聯性掌握不足的話,它的力量或效果,就不是那麼大了。我們對此三項的連結或關係很強、很清楚的話,才能生得起比量。例如,要成立「聲音是無常」的話,「是無常」的理由與「是常法」的過失這二邊都要想得非常圓滿,而且還要同時能想得起來。這就是論證能立的作用。)

    修行這條路,我們有時會走到「相似」的錯路,為了避免這些問題,所以這裡就以八句的方式清楚說明什麼是相似、什麼是真的,讓我們能真正了解所要修學的法。所以,我們是先用「應成」,再用「正因」,而後「論證能立」,而後「比量」,最後則能生起「現量」。這就是修行的一條路。那麼,應成、正因、論證能立、現量,每一項裡面都分為「真」與「相似」。所以,應成有「真應成語」與「相似應成語」,正因有「真因」與「相似因」,論證能立有「真能立語」與「相似能立語」,現量也有「真現量」與「相似現量」。其中,相似的部分,是我們不要的。因此,透過這八句的解釋,我們就能排除掉相似的部分,以及確認什麼是真的。

   總之,首先是「應成」或「能破」,它能破除我們不正確的想法或邪見。當應成解決完錯誤的部分之後,即進入第二個階段「正因」。正因之後,即「論證能立」。那麼,論證能立與比量可以放在一起,因為由論證能立可以帶來比量。最後,第四個即「現量」。因此,總共有四個,有四個步驟。這四個步驟裡面,有正確的、真的,也有相似的、錯的,這些我們都得清楚辨認明白。所以,陳那與法稱論師就是透過這種方式讓我們明白世尊所開示的這條修學的道路。

〔心得〕

推理八句和正因之間的關係:
正:正能破(應成) à 正能立(正因) à正比量à正現前識
其中正因必須是 宗法, 同品遍, 異品遍都要成立, 具足三相 才是正因。
似:似能破、似能立、似比量、似現前識

特別舉出似能破來對比正能破, 似能破是我們容易犯的問題。似能立、似比量及似現前識也都是舉出我們容易產生錯誤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