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19:16 ~ 20:10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59-L4 ~ P59-L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59-L4 ~ P59-LL6 )
手抄段落 同樣地,我們學的時候也是如此......這是很重要的。
在跟師父學習的時候,曾經看過一個這樣的例子:某位法師一直要推展事業,有很多很多的計劃,很希望師父能夠批准他的計劃,但實際上師父是一個也沒有批准的。後來我就請問師父說:「為什麼他不能做那些事業?」師父就說:「哎呀!某人啊!非常容易好高騖遠,沒有注意到當下的緣起,而且一衝起來誰也攔不住,到時候他要吃很大的苦頭,他那個習性很難轉彎!一旦強轉,必定弄得人仰馬翻、頭破血流!」師父對他的指導,就是攔截他的計劃,給他踩剎車,外相上看起來就是這個也不讓做、那個也不讓做,只能老實看經典、學習。一直喜歡做很多事情的人,可能就會覺得憋悶。但是這個時候,如果能夠調整自己,隨順善知識的言教,用這段時間用心補足過去在學習教典上的缺失,那該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而且在自己最執著的事情上,也能夠修行觀父容顏、棄自自在、捨於尊重,很美好! [01′33″]
〔心得〕
1.
這位法師的根性、習氣:非常容易好高騖遠,沒有注意到當下的緣起,而且一衝起來誰也攔不住,到時候他要吃很大的苦頭,他那個習性很難轉彎!一旦強轉,必定弄得人仰馬翻、頭破血流!
2.
師父對他的關愛:攔截他的計劃,給他踩剎車,外相上看起來就是這個也不讓做、那個也不讓做,只能老實看經典、學習。
à 能夠避免法師吃很大的苦頭,同時也可以藉由學習經典來改變自己的習氣和偏向。
但談到棄自自在,談何容易啊!自己的習性,會一直把自己拉到自己特別執著的那個地方,所以這個時候要再把自己努力拉回來。在拉拔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對善知識非理作意,會認為善知識不信任自己、不重視自己,甚至會懷疑善知識覺得自己沒用,這樣的心思一旦出現,又沒有及時調整,就會跌入觀察過失、非理作意等等這樣的深淵。一旦沒有注意努力修信——修改自己內心中不信的那些觀點和感受,在善知識調整自己習性的時候,那是很危險的!反之,要朝著善知識指導自己的方向認真地改變自己,努力在很多緣起點上修信念恩,踏實地追隨善知識,調伏自己。幾年之後,我們可以觀察自己和他人,順善知識教和不順善知識教的這兩類,結果一定是天上地下,實在是差距太大了!十年看下來、十五年看下來、十八年看下來、二十年看下來,會越來越覺得師父的洞悉力是那麼準確、那麼慈悲!不敢忽視啊! [03′05″]
〔心得〕
所破:我特別執著的地方有法,應該很容對善知識非理作意、觀察過失,因為沒有對善知識修信的緣故。
所立:我特別執著的地方有法,應該朝著善知識指導的方向改變自己,因為對善知識修念恩,追隨善知識,調伏自己的緣故。
還有的人,除了學經典,其他事情也不想管。能夠深入經典,不是一個很美妙的習氣嗎?對此,師父會鼓勵一種人繼續學、繼續深入,很讚歎他認真學教典;而對另一種同樣很喜歡學教典的人,師父就會勸他多承擔,因為他越來越喜歡獨自寂靜、少事少業少希望住,越來越離群索居,一跟大家在一起就不能修行,看到人會覺得有點煩,這樣的話,怎樣去關心他人呢?實踐利他的這個修行的目標也很困難。所以善知識一定會調整我們的。但被調整的時候,千萬不能錯以為師父是不喜歡自己學經典。要被調整的是那個學經典的動機和以後的方向,一定是為了利樂他人、解決一切有情的憂苦,而不僅僅是為了自得其樂呀!所以善知識有如我們修行的眼目和燈塔,會讓我們注意到腳下,也會讓我們瞭望到遠方。 [04′24″]
師父又提到說:「處處講方便,方便出下流!」方便本來是一種善巧的方式對吧?好像是一種捷徑。在幫忙他人的時候,給別人一個很容易的下腳處,然後步步增上,這也很好。但是這個方便,如果變成處處講方便,會不會沒有向上一步呢?只是注意到怎樣更容易,而沒有注意到該守護的原則?在需要、絕對要守護原則的時候,如果開了方便,就是放棄原則,那即不是方便,那是走下坡路,會一天不如一天!一旦曲解了方便真正的意思,而隨了自己的習性,如果沒有善知識指出來,還覺得自己不錯、挺聰明的,遇事腦筋靈活、左右迴旋,殊不知忽略了正道,再聰明也沒用啊!反而越是聰明,還被聰明害到,所以修到後來就修到地獄去了!因為在方便與戒律上,如果方便到連戒律都忽略了,而以那種方便為主要的方向,忽略了戒律,而養成惡習、在因果上都不在意,來世堪憂啊!堪憂的地方,就是三惡道啊!所以我們一片好心想要幫忙他人,如果沒有重視戒律,雖然一片好心,也是徒然,只是對自他傷害罷了。 [06′07″]
〔心得〕
方便有法,應當是一種善巧的方式,因為是一個很容易的下腳處,而且步步增上的緣故。
方便有兩個因,一個是容易,一個是步步增上。如果只注意方便,而沒有步步增上,就會有「處處講方便,方便出下流!」的過患。
像這一段,師父提醒我們:(問:)不同習性的人有不同的特點,如何能夠擺脫自己的習性給自己帶來的困境?(答:)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皈依, 其學處有四. 一.)親近善知識,(二.)聽聞正法,(三. 如理思惟)依著善士的言教觀察內心。(四. 法隨法行)如果發現內心有不順善知識言教或教典所開示的次第之處,應該及時調整。(趣入之方便,分二, 一. 思惟不依過患) 在修行上真的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自己教自己怎麼修行、過份注重自我的感覺,甚至以感覺為主來修行,忘記了自己是個凡夫、很多感覺是顛倒的、很多感覺是宿業的再現。這種宿業,如果是順生死流轉的,甚至是趣向惡道的。(二, 思惟能依勝利) 那怎麼能夠隨順?而大乘善知識的言教,恰恰是讓我們出離生死、遠離惡趣的,所以才需要棄自自在,捨於尊重。棄了什麼自在啊?棄捨了流浪三惡趣的自在。祈請善知識引導我們脫離惡趣、脫離三有,在任何時處準確地捨惡取善,邁出當下踏實的、向上的一步。所以師父這一段的叮嚀、殷重的叮嚀,如果能放在心上,常常警誡自己,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都會受用無窮啊! [07′52″]
〔心得〕
不同習性的人有法,應當能夠擺脫自己習性所帶來的困境,因為能夠皈依善士的緣故。
不同習性的人有法,應當能夠皈依善士,因為能夠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的緣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