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095
(2019/02/25 ~ 02/2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20:10 ~ 21:18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59-LL5 ~ P60-L4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59-LL5 ~ P60-L5 )
手抄段落 那麼現在這個尊者就在......那個大師的位次是高得不得了!」
在上《廣論》之前,請大家還是要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調整一下自己的動機,要把自己的續流調整到準備聞法的一個狀態。那麼準備聞法的狀態和其他的狀態有什麼不同呢?最根本性的就是它的目的非常地明確——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必須去希求佛果。在這樣的一個動機下,我們所做的聽聞,才會符順於我們所學習的大乘教典。 [00′43″]
在平常忙忙碌碌、不停更換所緣的狀態下,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忽略我們的動機,在這些可能是很瑣碎的事務中消耗了生命的光陰,對自己三業的省察,可能也沒有那麼嚴格。但是在聽聞的時候,因為我們的所緣都是法義,所以比較容易將所聞的法義來觀察自己的現行,率爾、率爾觀察三門,然後調伏,其實這樣是比較方便的。 [01′21″]
在每一節課之前,聽聞動機的策動是很必要的一個習慣,非常希望大家能夠養成這樣的一個習慣。因為在我們還沒有學《廣論》之前,我們是沒有這樣一個習慣的,我們不知道在聽聞前的發心,乃至思惟聞法勝利做前行是這麼重要的。因為如果前行沒有的話,其實會影響正行;正行如果被影響了,那所迴向的可能也有太多的染雜。所以前行從來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前行做好了之後,正行可能就會很少失誤;再按照上師教我們的去迴向的話,聽聞這一座法所累積的資糧可能就是非常可觀的,或者說是我們生生世世受用不盡的一個資糧。 [02′12″]
所以前行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不要嫌麻煩,因為一旦這件事情成為你的習慣之後就不麻煩了,就像我們自動地呼吸、我們的眼睛會自動地看什麼一樣,是我們的一個習慣。所以聽聞之前我們會自動地去思惟聞法勝利,將我們內心的續流轉向感恩三寶、專注於法義,希求於解脫乃至成就無上菩提,這是非常美好的對自心的一個訓練。但是要成為習慣的話,一定要刻意訓練,不刻意訓練會忘記的,甚至久了之後會忽略,認為聞法勝利沒有什麼重要。其實這樣的話會輕視法的,輕視法,會有很大的過失! [02′57″]
所以無論我們已經學了多少年了,當「思惟聞法勝利」的這種勝利還沒有在內心中如量地、如法地生起的時候,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勤勉地、能夠不厭其煩地說服自己的心,在每一節課聽聞之前,要做這樣一個聽聞前行的策動。策動到一個量——我們的心,要因為這個策動而改變,比如說:緣念到佛陀的時候,會心生感動,還有會覺得這個聽法的機會很難遇、很珍惜,甚至生起極強的歡喜心和希求心。所以,想到:能有今天這樣一次聞法的因緣,不知道往昔我們都做了多少勤苦的努力,而且從佛陀的那一方面講,成就一個佛果,要多少大劫地積聚資糧?要捨頭目腦髓這樣的苦行,換來這樣的一個教正法和證正法。然後,還有很多傳承祖師,也都為法忘軀,所以我們才有這樣一個傳承。現在,我們才能夠聽到。 [04′18″]
此時此刻,還有多少有情在三惡道,然後想一想:他們或者趴在幽暗的洞穴裡面,或者在一個不見天日的深深的海底裡,還有的在曠野裡奔跑;正在吞食其他的生命,或者被吞食;一旦淪為三惡道的有情,像海裡的大魚,一張嘴,一吸的時候,可能很多生命就不見了,所以活一天,都是要用眾生的血肉來維繫自己的生命,想想造很多惡業啊!餓鬼道的有情,要忍受長劫難以想像的饑渴呀!我們一天不喝水,或者幾天不吃飯——就那種饑渴,要忍受難以想像的時間長度的饑渴;而地獄道的有情,那就更可怕了,此時此刻正在地獄道的有情,他們就處在無量的痛苦之中,而且是極其難忍的痛苦之中。而現在的你我由於上師三寶的恩德,有幸暫時脫離了三惡趣,有這樣一個隨順暇滿的所依身,而且非常非常幸運地值遇了大師的教法,我們現在就在聽《菩提道次第廣論》,一起研討。這樣的時光不是一揮而就,好像天上飄來一片雲那樣那麼輕鬆的,是往昔我們花了多少勤懇的努力才得到的現在的機遇。得到了之後,這個心續剎那剎那一刻不停地向前奔流著,在老死還沒有被究竟地滅除之前,我們依然會遭受到生老病死的折磨。而現在正是一個能夠解決這種痛苦的最好時機。我們來聽聞正法,一定要讓這難得易失的暇滿時光發揮最大的效用,對什麼發揮最大的效用?對自他的離苦得樂,要產生最有力的、最真實的饒益。 [06′59″]
所以聽聞前行的策動,我認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班長,在帶班之前如果能夠好好地祈求的話,那麼這節課我們就能夠感受到佛菩薩很大很大的加持。這樣的話,在跟其他同學一起研討的時候,可能突然間就會靈光乍現,對某一個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者對內心產生更深入的一個感動,或者扭轉習氣。這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可能發生在瞬間! [07′35″]
今天我們就往下聽。上節課學到:「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燃燈智。」接下來我們要聽下一段。準備好的話就可以聽了! [07′57″]
那麼現在這個尊者就在這地方示現,喏,他就是這樣!所以他能夠把這個圓滿的這個教授,一點沒有錯地配合起來,這樣。所以他本身示現的位次我們不知道,根據他的傳記,他剛出家的時候,剛出家哦!就證得那個量是什麼?加行位上的位次。這個加行位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大師當中選一位的話,是天台的兩位祖師——天台智者大師以及他的老師慧思禪師。哇,那高不可攀哪!這個有一個祖師就是憨山大師,這是明末四大師也是啊,一般人把他推崇為明末四大師之首,就是說四個人當中最高的。人家問他,說:「大師啊,你這麼了不起啊!那個比之於古人啊……」他要用、找幾個古人跟他比一比,他就隨便談幾個——天台智者大師。憨山大師怎麼說?「欸,我怎麼可以跟智者大師相比啊!那我只是開悟了得佛性,那個大師的位次是高得不得了!」 [09′06″]
在這一小段我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跟中國的祖師的位次做這樣一個對比呢?」有沒有想到?會不會想到三十年前有多少漢人了解阿底峽尊者?有多少人想要知道宗大師?那時候可能是完全都不了解的,《阿底峽尊者傳》應該沒有多少人知道。那我們怎麼樣了解一下這樣精彩的一位傳承祖師呢?所以師父就把我們漢地了不起的高僧大德,這樣地稍稍對比一下。 [09′49″]
因為在下一段師父說:「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子呢?」然後師父說:「我們哪,因為你沒有真實地認識,我們種種增上慢會很容易產生。」其實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還是有疑問,我的疑問是:難道學的人會覺得自己比阿底峽尊者還厲害嗎?因為他並不了解嘛!那麼這個問題是下一段提出來的。在這一段,為什麼要提一個我們漢地的祖師做這樣地對比?這是一個問題可以先放在這兒。 [10′24″]
阿底峽尊者有多了不起呢?這一層一層的,有憨山大師;然後比之於憨山大師,憨山大師說:「我怎麼可以跟智者大師比啊!我只是開悟得了佛性。」看一看!開悟的人他說:「我只是開悟得了佛性,那個大師的位次是高得了不得!」就是被大徹大悟的人所崇仰的智者大師。那麼阿底峽尊者的本地風光到底是如何,我們是沒法去揣測的,所以師父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 [11′00″]
〔參考資料〕
《梵網經菩薩戒初津》卷6:「昔南嶽慧思禪師。得六根清淨。臨終眾疑。師證十地。師曰。吾一生望入銅輪。以領徒太早。損己益他。惟居鐵輪耳。又天台智者大師。法嗣南嶽。臨終門人問曰。不審師入何位。師曰。汝懶種善根。問他功德。如盲問乳。實告何益。吾今為破除汝疑。吾不領徒。必淨六根。為他損己。祇五品位耳。斯乃圓教外凡五品位。一隨喜心。二讀誦。三說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鐵輪是圓教十信位。圓聞圓信。而修圓行。由前外凡增進。倍倍深明。得入圓十信也。」(CBETA, X39, no. 700, p. 145, a14-23 // Z 1:95, p. 77, a6-15 // R95,
p. 153, a6-15)
圓教菩薩行位
別教為大乘漸次教,圓教為大乘圓頓教。諸大乘經,或說漸次,或說圓頓;然說漸次,正所以顯圓頓,若無漸次,何由顯圓頓?故五十二位因果,名雖在別,圓亦同用。天臺智者大師依《法華》、《瓔珞》等經,述圓教菩薩行位,而有「六即佛」之說。
修行位次,從淺至深,故名「六(分六階段)」;所顯理體(中道佛性),位位不二,故名「即(當體即佛)」。蓋圓人根利,始即圓悟中道佛性,故約理而言,位位當體即佛;約事而言,則凡聖懸殊,初後不濫。如
下表:
●理即佛
理體即是,事修全無,故名「理即佛」,乃徹底凡夫之位也。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理體上無不當體即佛;然於佛法,未聞未修,故事修上則完全非佛。芸芸眾生,皆屬此位。
●名字即佛
圓中妙理,天然性德,雖無始本具,而從來未覺。今從善知識或經卷中,聞茲妙名,解知妙義,故云:「名字即佛」。
然圓教名字位,其位甚長,始從圓聞、圓解、圓悟,而起圓觀,乃至修圓觀而調習伏惑,未登五品位(觀行即)前,皆屬名字即位。
《輔宏記》云:「名字初修,失易得難;名字中心,得失相半;名字後心,打成一片,唯得無失,即發品相。」此謂名字位初修階段,失正念易,得正念難(正念即一心三觀)。中間階段正念與妄念各半。最後階段,正念成片,念念相應,妄念不起,三惑圓伏,即登五品位,入觀行即佛矣。
故此名字位,雖有解悟觀行,而尚未伏惑。印祖云:「末世大徹大悟之人,多多是此等身分」,蕅益大師亦自謂是此位中人。
●觀行即佛
由前圓解圓觀,乃至圓伏三惑,念念隨順圓妙觀行,故名「觀行即佛」,亦即《法華經》之「五品位」。
(一)隨喜品 ── 念念隨順圓中妙理,回顧自他,同此心性,皆當得之,深生慶幸,滿心歡喜,故名「隨喜」。
此初登品,雖已伏惑,定慧仍淺,故其修行要務在「內修理觀,外以五悔勤加精進,助成理觀」。亦即以理觀為正功夫,以五悔為助功夫。「理觀」即一心三觀觀一境三諦,亦即以圓中觀觀圓中妙理。「五悔」即懺悔(業障)、勸請(住世轉法輪)、隨喜(功德)、回向(菩提)、發願(弘誓)等。如是正助雙修,使理觀增明,定慧勝進。古德修行,概皆如是,如智者大師、慈雲懺主、四明尊者、蕅益大師等,無不精勤修懺。
(二)讀誦品 ── 讀誦大乘,以助理觀也。此時理觀尚淺,務須加緊長養,故「內修理觀,外則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蓋誦經聞教有助觀之力,所謂「以教助觀,如膏(油)助火」,一番讀誦,則一番會心,故令理觀二番增明。
須知初、二品屬「長養聖胎期(入圓觀行即聖種託胎,至圓初住名出聖胎)」,此時不宜涉事紛動(涉六度利生事行,紛勞神志,擾動觀心),以免道芽破壞,胎死腹中。故古德得意(徹悟)之後,水邊林下,潛修密練,長養聖胎。
(三)說法品 ── 上來理觀二番增明,而又讀誦大乘,圓解在懷,弘誓熏動(圓解自他不二,眾生一體,自然發動同體悲心),故加說法,開導他人,而內心無著。以說法力內熏自智,故令理觀三番增明。
《四教儀集註》云:「品位雖說,須守觀心,若逐外有妨,是亦須誡。」謂此品雖為說法之位,仍須緊守理觀,以理觀為正,說法為助。但可隨緣少分說法,切勿攀緣名利眷屬。心若因而逐外,何如退一步(暫停說法)為妙!
(四)兼行六度品 ── 上來為熟理觀,未遑涉事,今圓觀漸深,乃兼行六度,利益眾生。仍以理觀為正,六度為助,故云「兼行六度」。
所行六度即「稱性六度」,一一度皆稱合圓中法界理,故能以少施,與虛空法界等量,事相雖少,運懷甚大。以此事福資助理觀,令理觀四番增明。
(五)正行六度品 ── 至此理觀已熟,觀深力大,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涉事不妨觀心,觀心不妨涉事),故正行六度,具發萬行。而一一度、一一行皆能稱合法界,乃至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謂士農工商各種事行,亦皆能稱合實相法界理)。以其事理圓融,自他不二,故使圓觀倍勝於前。
總此五品,為圓人圓修三觀,圓伏三惑之位,天臺智者大師示居此位。初、二、三品為長養聖胎期,以自度為主,須緊守理觀,長養定慧,不宜涉事紛動;否則,利他實微,自損實多。四、五品後,為入假利他之位,此時廣修六度萬行,能使自他俱利,功德莫名。然第五品位仍僅伏惑而未斷,神通道力,微弱有限,故尚非真正入假位,於後「十信」位,方為正入假位也。
由此可見菩薩大根,雖自始即發大心,誓度無邊眾生,然自度乃能度他,自未能度,而能度他者,毫無是處。是故通別圓菩薩正入假位,皆於斷見思後,如通第九菩薩地,別十行、圓十信是也。
其有悲增上者,不待見思全斷,但斷見已,生死少寬(斷見則思惑任運可斷,三界任運可出故),即入假利生,如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是也。若悲心特重者,見惑亦不及斷,僅圓伏三惑,即入假利生,如圓五品是也。
至若博地凡夫,伏惑亦未能者,實無入假資格。然並非全不可行利生業,惟不可以為正務。只能以為助功,隨緣隨力少分行之,以調適身心,防止懈慢,長養慈悲,助成正功,如名字位弘法利生者是也。
此一修證途徑與用功準則,一切大乘行人莫不適用,統應依循,念佛行人,亦不例外(十三表詳述之)。
●相似即佛
上來圓觀五番增進,圓慧深明,粗垢(見思、塵沙)任運先落,圓中妙理相似得見,故名「相似即佛」,即圓「十信」位。此十信名與別教同,而義則大異,以下諸位皆然。
初信任運先斷見惑,二信至七信任運斷思惑盡,證位不退,與別教七住齊,而復大勝(解行功用不可同日而語故)。八信至十信,任運斷界外塵沙惑,行四百由旬,證行不退,與別十向齊。
此十信位,又名「鐵輪位」,又名「六根清淨位」。以六根清淨互用故,能遍照大千世界內外上下,其中一切眾生行業因緣果報生處,乃至遍見聞十法界事。其神通道力,難思難議,故此位為圓教正入假位。
南嶽慧思大師(智者之師)示居此位。
●分證即佛
分破根本無明,分證三德秘藏,已能分身百界,八相作佛,故名「分證即佛」。即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
初住名「發心住」,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一心三觀任運現前,成一心三智。行五百由旬,初居實報無障礙淨土,亦復分證常寂光淨土。證念不退無功用道,現身百界,八相作佛,與別教初地齊。
次從二住至十住,各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與別教十地齊。
次入初行,更斷一品無明,與別教等覺齊。次入二行,更斷一品無明,與別教妙覺齊。故別教雖稱妙覺,只是圓教第二行耳(別妙覺實為圓妙覺所示現,如前已說)。
次從三行,乃至十地、等覺,各斷一品無明,增一分三德。三行以後,所有智斷,別教之人,不知名字。
●究竟即佛
妙覺極果,斷四十二品無明,永盡究竟;三德秘藏徹底開顯,故法身(佛性理體)、般若(智慧)、解脫(福德),究竟圓滿;居上上品常寂光淨土,亦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最上最勝,無有過者,故名「究竟即佛」。
四教雖皆有佛果,然前三教佛皆為方便示現,惟此圓教佛果方為真正佛果。學佛之人,誓成無上佛道,於此真正佛果,不可不知者也。
又須知佛有三身:一、法身 ── 指所證理性,即以法性理體為身。二、報身 ── 又分二種,一是「自受用報身」,指能證功德智慧,即以無盡智德為身;此報身與法身冥合,能所不二,理智一如,惟佛自受用,他人莫能知也。另一是「他受用報身」,乃佛為地上菩薩(別初地、圓初住以上之法身大士)所示現者,量同塵剎(身量等同微塵數剎土之大),相好剎塵(相好莊嚴有剎土微塵數之多,不只三十二相而已),亦可名為「勝應身」。三、應化身
── 佛為地前菩薩及三乘凡聖所示現者,又可分為:帶劣勝應身(如同四禪色究竟天之三界最高大身)、劣應身(如同人間丈六八尺之身)、隨類化身(化現九界之身)等。
然此三身非一非異,實乃一而三、三而一者也。
五品
(名數)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就如來滅後之弟子,說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圓教之八位,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圓教之六即位,為觀行即之位。天台大師,現登此位云:一、隨喜品,聞實相之法而信解隨喜者。經曰:「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心解相。」二、讀誦品,更讀誦法華而助觀解者。經曰:「何況讀誦受持之者。」三、說法品,自說內解而導利他人者。經曰:「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觀心者。經曰:「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者。經曰:「復能清淨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問難。」見四教儀註下,三藏法數二十。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