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097
(2019/03/04 ~ 03/0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21:18 ~ 22:27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60-L5 ~ P60-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0-L6 ~ P60-LL1 )
手抄段落 我為什麼要特別舉這個例子呢......然後幾十年。
師父說:「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子呢?我們哪,因為沒有真實地認識,我們種種增上慢會很容易產生。往往聽見大徹大悟,好像大徹大悟成了佛一樣。」 [00′14″]
在這裡邊,師父提到了增上慢這樣的一種心態,那麼什麼是增上慢?在世親菩薩所著的《五蘊論》,還有安慧論師所著的《廣五蘊論》中,提到「慢」總共有七種,增上慢是這七種慢中的第五種。在玄奘大師所翻譯的世親菩薩所著的《五蘊論》中說:「云何為慢?所謂七慢: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五蘊論》:)什麼是增上慢呢?就認為自己已經獲得自己尚未獲得的殊勝所證法,心高舉為本性,這就是增上慢。所謂他自己認為他已經獲得了自己尚未獲得的殊勝所證法,殊勝所證法到底是什麼?(《廣五蘊論》:)就是指聖果及禪定等等。聖果,從大小乘來分的話,小乘的聖果就是預流果一直到阿羅漢果,大乘就是初地一直到佛地之間。由於我們沒有真實地認識,所以自己會認為自己已經得了這些聖果乃至禪定等等。 [01′42″]
〔參考資料〕
《大乘五蘊論》卷1:「云何為慢。所謂七慢。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云何慢。謂於劣計己勝。或於等計己等。心高舉為性。云何過慢。謂於等計己勝。或於勝計己等。心高舉為性。云何慢過慢。謂於勝計己勝。心高舉為性。云何我慢。謂於五取蘊隨觀為我或為我所。心高舉為性。云何增上慢。謂於未得增上殊勝所證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為性。云何卑慢。謂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為性。云何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心高舉為性。」(CBETA, T31, no. 1612, p. 849, a8-18)
《大乘廣五蘊論》卷1:「云何慢。慢有七種。謂慢.過慢.過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云何慢。謂於劣計己勝。或於等計己等。如是心高舉為性。云何過慢。謂於等計己勝。或於勝計己等。如是心高舉為性。云何過過慢。謂於勝計己勝。如是心高舉為性。云何我慢。謂於五取蘊。隨計為我。或為我所。如是心高舉為性。云何增上慢。謂未得增上殊勝所證之法。謂我已得。如是心高舉為性。增上殊勝所證法者。謂諸聖果。及三摩地。三摩鉢底等。於彼未得。謂我已得。而自矜倨。云何卑慢謂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如是心高舉為性。云何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如是心高舉為性。下生敬重所依為業。謂於尊者。及有德者。而起倨慠。不生崇重。」(CBETA, T31, no. 1613, p. 852, b29-c14)
大乘廣五蘊論
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蘊論》有兩種,一種是世親論師造的《大乘五蘊論》,另一種是安慧菩薩造的《大乘廣五蘊論》。廣五蘊論是世親大乘五蘊論的註釋本,大唐中天竺沙門地婆訶羅譯。《大乘五蘊論》在大正藏中佔兩頁的位置,全文三千餘字。而廣五蘊論全文七千字。廣論和五蘊論兩者內容大同小異,而廣論較五蘊論詳盡的多。
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為什麼我們沒有真實地認識,會產生增上慢呢?或者判斷別人判斷錯了,或者判斷自己。「真實地認識」請問是來源於何處呢?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定要詳盡地、仔細地聽聞教典,然後開始廣泛地去辨析、了解,透過扎實地對教典的學習、對教理的聞思修,我們才能夠知道判斷的界限。比如剛才我說的聞、思、修三個層次的證悟,甚至加行位的證悟、到最後登地,它的位次、它的界限是非常非常清楚的。但是如果我們不仔細地學教典的話,我們就會把一個凡夫的大徹大悟(凡夫菩薩, 資糧位、加行位菩薩)和一個登地菩薩的大徹大悟,甚至和一個十地菩薩的大徹大悟全部混成一團,完全無法判斷。甚至如果有一個人在我們面前說他大徹大悟了,我們都不知道他到底徹悟什麼,都不會去詢問。祖師曾經說過:如果廣講加行位菩薩的功德的話,一個普通的凡夫可能會認為那是佛陀的功德,加行位哦!但是,一個普通的凡夫(薄地凡夫)聽起來的話,哇!會覺得他的功德跟佛陀幾乎是沒有差別的,甚至就是佛陀的功德哦! [03′08″]
〔心得〕
老師前面(96講)那裡有談到聞、思、修三個層次的證悟?
LR P53L1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他利時比量),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自利時比量)。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現量)。
根據廣論上所說聞、思、修的次第可對比至他利時比量的證得,自利時比量的證得及現量證得。也就是加行位的證得是在止觀雙運時的證得,也是比量的證得。見道乃至登地則是現量的證得。
〔參考資料〕
LR P222L4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為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
LR P155L6
若未能知應斷之苦集,則亦不明靜苦之解脫,故欲求解脫,亦唯增上慢耳。
LR P326LL4
愚痴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如云﹕「懈怠懶惰近惡友,隨睡眠轉不觀擇,不信能仁最勝智,邪慢所覆而輕問。心劣自眈以為因,不信親近有智士,並其邪妄分別毒,及諸邪見為痴因。」
大妄語
言語不誠實,欺騙他人,叫做「妄語」。於聖道中,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或說我受天龍鬼神的供養等語,以誑愚人,以取利養,皆名「大妄語」,其罪很重,死後當入大地獄。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所以師父在這一小段,看這幾句話:「不是!大徹大悟有層次不同的,凡夫也可以大徹大悟。」當時可以想見三十年前哦!三十年前《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沒有在漢土流行,那麼師父怎麼樣把這個嚴密的教理給我們講清楚呢?你看,師父用了三行就講成這樣子了!但是這個三行我們要學好多。那麼對於教典沒有學習的初心行者來說,透過這幾句話可能就會去鑽研了,比如說:欸,為什麼大徹大悟層次差這麼多?而且凡夫也大徹大悟了?沿著這個疑問大概就可以去學教理。 [03′46″]
〔心得〕
大徹大悟的凡夫並不是一般的薄地凡夫,而是七賢位上的三乘行人。以大乘的分法為資糧位及加行位、以天台的分法則為觀行即和相似即,或者內凡和外凡。
老師舉出要以何種心趣入教理?如同小學生的心一般,要生起好奇心、希求心。要沿著這樣的疑問,生疑情一步步深入學習教理。
〔參考資料〕
二凡
(名數)內凡外凡也。三乘之行人,見諦已前為凡位,凡位分為二,但聞教法而信之者為外凡。正行其法,近於聖位者為內凡。小乘之三賢,大乘之十信位,是外凡也。小乘之四善根,大乘之十住已上,是內凡也。法華玄義三曰:「四教並以外凡為教,內凡為行,聖位為證。」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內凡
(術語)未得真證以來,總名凡夫,此中分內外二種。得似解之位為內凡,未得似解之位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之三賢位為外凡。軟、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為內凡。大乘之行位,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已上之三賢位為內凡。天台之六即,觀行即以前為外凡,相似即為內凡。四教儀集註中曰:「相似見理名內,未得似解名外。」又曰:「漸見法性,心遊理內,身居有漏,聖道未生,故名內凡。」大乘義章十七末曰:「種性以上漸息緣故,內求真性,故名為內。」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所以我會自己想:為什麼師父要舉這樣一個例子呢?透過這樣一段描寫,當然是讓我們去稍稍了解一下阿底峽尊者他到底是怎樣成就的一位高僧大德;另一方面,提到了天台宗的判教的方式,如果我們不去廣學教理的話,其實是沒法理解師父在講什麼的。所以師父在講《廣論》的整個過程,都在鼓勵我們一定要深入、廣泛地去學習教理。學習教理了之後修行會快得多,而且不會走上歧途。因為就像一個地圖,你要沿著地圖去到一個沒有經過的地方,而且要有善知識引領的話,這就變得方便得多! [04′32″]
〔參考資料〕
深入、廣泛學習教理有法,修行應當會快得多,因為不會走上歧途的緣故。
師父在學教理這一點上,示現的是非常非常嚴謹的。師父幾乎有閒暇的時間——我們說的閒暇就是他沒有在見人、沒有在開會、沒有在各地跑法人事業、四處去鼓勵同學的話,幾乎都在看書。像我的其他善知識們也都是這樣,都在看經典。師父看經典的時候,有的時候會發現師父非常非常地感動,講不出話來,然後他會在佛堂裡走來走去、走來走去,就是很激動;有的時候,師父看經典會流眼淚。在旁邊看著師父的時候,會感覺到經典上所顯現的一切,彷彿都顯現在師父的內心之中。你跟著師父的話,就會覺得經典上所講的一切,其實一個學佛的弟子只要好好地努力,是可以把它現證在內心中的。但是要嚴格地按著道次第的修行,不能人云亦云,或者自己想我的證悟經驗是怎樣。 [05′34″]
〔心得〕
弟子應當如何觀師長?老師如何觀 師父的功德?我又應當如何觀 老師的功德?
從老師的開示中,可以看到《廣論》,顯現出 宗大師的教言。所有的開示都可以找到《廣論》的依據,真實呈現出《廣論》的內涵。
從老師的開示中,可以看到《廣論》,顯現出 宗大師的教言。所有的開示都可以找到《廣論》的依據,真實呈現出《廣論》的內涵。
師父這兩小段,由阿底峽尊者的證悟,結合到我們漢土的高僧大德,他對我們寄予了深刻的希望,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把佛陀所講的法詳盡地學好。如果想學好的話,一定要學傳承祖師所造的論,因為論就在釋經,要把這個學好才能夠知道路徑,我們才能夠開正知見眼。有了正知見的眼睛之後,我們戒律的腳才能夠走向正確的地方,所以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師父在這兩段裡對我們寄予了這樣的厚望,所以他這樣講。不知道你們聽的時候你們有什麼高見?我也很想知道! [06′18″]
〔參考資料〕
LR P401L8
親近無倒了達佛語宗要智者,聽聞無垢清淨經論,由聞思慧引發通達真實正見,是必不可少毘鉢舍那正因資糧。
若於實義無決定見,必不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毘鉢舍那故。
又此正見,要依了義而善尋求,不依不了義,故須先知了不了義所有差別,乃能解悟了義經義。
此若不依定量大轍解密意論,如同生盲又無導者而往險處,故當依止無倒釋論。
為當依止何等釋論,謂佛世尊於多經續明了授記,能解深義聖教心藏,遠離一切有無二邊,曰聖龍猛遍揚三處,應依彼論而求通達空性見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