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096 (2019/02/28 ~ 03/0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21:18 ~ 22:27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60-L5 ~ P60-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0-L6 ~ P60-LL1 )
那麼我們再聽下一段。
我為什麼要特別舉這個例子呢?我們哪,因為你沒有真實地認識,我們種種增上慢心很容易生。欸,往往人家聽見大徹大悟,好像那個大徹大悟成了佛一樣。不是!大徹大悟有層次不同的,凡夫也是大徹大悟,也可以,就這樣;然後佛也是,天台智者大師也是。那我就特別說明一下,像憨山大師這麼地了不起的人,看那個天台智者大師這麼高。然後天台智者大師他最後走的時候,人家弟子問他說:「大師啊,你證得什麼品位啊?」「我只登五品,只登五品。」那還是在「觀行位」上當中的人哦,他的老師才是「相似位」當中的人。我們這位阿底峽尊者他不是最後哦,他剛出家的時候,哦,還沒有出家,他去參訪善知識,他那個善知識最起碼的都是加行位上的人,有很多是地上菩薩,就告訴他他自己的經驗,然後他照著修持,當時就證得他老師相應的位次。這樣高的一個人,出家,然後幾十年! [01′14″]
這一段不知道大家聽完之後有沒有疑問?可能很多同學疑問的是:聽到大徹大悟,好像大徹大悟就成了佛一樣,師父說:「不是!大徹大悟的層次是不一樣的。」這裡邊有一句話,說:「凡夫也可以大徹大悟。」注意哦!這裡邊說什麼?佛坐在菩提樹下,是不是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了?還有天台智者大師、憨山大師都徹悟了。這裡邊可能一些同學會有疑問:大徹大悟的還是凡夫嗎? [01′53″]
我稍稍作一個解釋。在這裡邊,徹悟肯定是對於空性的證悟力——了解。對於空性的了解,首先要從比量上證得,在比量上證得就屬於思所成。那麼比量證得為什麼叫比量證得呢?就是要依靠正因而證得它的所立,這就是比量證得。那麼在正因上,有「自利時」還有「他利時」。「自利」就是自己思惟,比如說成立空性的這個正因,思惟之後而證得了空性,這樣是比量,這個就叫「自利時比量」。「他利時比量」就是從他陳述的這個正因,聽到之後他證得了空性,這個叫「他利時比量」。但是都是要依靠正因去證得什麼?所立,所以它是比量證得空性。比量證得空性可不可以叫徹悟?也可以吧!比量證得空性,是凡夫否?是的,所以他也是凡夫。 [03′01″]
〔參考資料〕
LR P53L1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他利時比量),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自利時比量)。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
LR P329LL3
通達勝義慧,謂由總相(比量)覺悟,或由現量覺悟無我實性。
LR P404LL2
又其覺慧大譯師云﹕「就勝義門所立二宗,是令愚者覺其希有。」此說極善,以彼所說,唯就理智比量所量之義為勝義諦。理智所量順勝義諦故,假名勝義。
《心明學》善慧法師
己二 比量 分三
庚一 性相 庚二 分類 庚三 附述緣因心
今初
自所依正因 新證不欺誑 著智為比量
謂由自所依正因,於自所量隱蔽事,新證不欺誑之著智,是其性相。
「所依正因」者,正因即「是三相之因」,謂正因必具足三相。
「所量隱蔽事」所量中分現前事與隱蔽事二種,現前事為現量所通達,而隱蔽事則由比量通達。
「著智」,即分別心之異名,由於分別心取境時,有堅著力量,故名著智。
謂比量智既是依於正因,直接引起的有分別心,又是首先通達宗義的不錯誤心,是故說為「新證不欺誑之著智」。
故比量智不同於現量,直接感受而生,而是需要通過正因,故是分別,且為如理合境之分別,由此正因推度而生第一刹那之認識,故比量是由依於正因,內心如理比度推度為生也。
…
辛二 言詮門差別
言詮自他義 自義同比量
可分為「自義比量」「他義比量」兩種。
壬一 自義比量 (自利比量)
依於自所依之正因而生,於自所隱蔽分,新證不欺誑之耽著了別,為自義比量的性相。
其「耽著了別」者,是示其為分別識也,自義比量與比量同義。《集量論》云:「三相因見義」言「自義」者,謂自義比量。其定義,謂由具足三相之因,觀見所欲比度之義」。即由因三相,通達宗義之比量智故。
壬二 他義比量 (利他比量) 分二
癸一 釋義 癸二 分類
今初
他義比量和真能立語 (推論語)同。是立論者向敵論者,宣說因三相具三支之清淨語,從而為令敵論者,依此清淨語于自相續中引生比量智。如是因立果名,稱為他義比量,故此論式本身並非是比量,以比量 (自義比量)是心法,而他義比量則為聲處,然因由此能引生他人之比量,故假名為比量,是為他義比量。他義比量與他義比度同義。
證悟空性,在《現觀辨析》裡邊列舉了九種正因去成立空性。有幾種還記不記得?大家還記得嗎?五相、七相、金剛屑因,還有離一異、破有無生、破四邊生、破四句生、對立可得因,還有一個緣起因。透過這九種正因去成立無自性的道理,然後行者要對這個無自性的道理進行思惟。剛才我講的是比量證得,比量證得屬於思所成;接下來用奢摩他去證得空性,它屬於修所成;修所成之後,再來用止觀雙運證得。這個之前還是屬於什麼?分別心的,還是屬於分別心證得,止觀雙運之後最後現證空性的那個行者才是聖者。不是用分別心證得,它是現證。那個時候,如果是大乘行者的話才是登初地,然後還要兩大阿僧衹劫累積資糧,去成就無上正等菩提。 [04′18″]
〔參考資料〕
LR P537LL3
又若宣說,一切分別皆繫生死,故修空時應當斷除一切分別。應如是觀,異生修空,空無我義,為現不現?若現見者,彼補特伽羅應成聖者,以現通達無我義故。
《覺燈日光》P407LL2
又有人說:一切分別都是生死根本,所以觀修空性時,應該遠離一切分別。宗喀巴大師說:正在修空的這個凡夫,他正在觀修空性的那個證量,是現量還是比量?如果是現量,那這個人就不應該稱為凡夫,應該稱為聖者才對。
LR P538L7
總其修空,異生之心,於無我境,心未趣向,修空相違,若心趣向,其境定是現否隨一。現證無我應成聖者,若許異生,其無我義是不現見,爾時唯以總相證無我義,與離分別,則成相違。又加行道世第一法,尚須總相證無我義,而許現在初發業者,修習空性,心離分別,最為相違。
《覺燈日光》P408LL2
總之,凡夫在觀修空性時,心沒有緣取空性的內涵而說修空的話,這是很矛盾的。心所緣取空性的內涵,不是現量的境,就是非現量(分別識)的境。如果是以現量觀空性,就會變成聖者。如果(證空之量)是非現量,就是分別識,而你現在又說(證空之量)是離分別,那就相違了。再者,在加行道世第一法時,是以分別識去了解空性的。
若依你所說,不要說加行道,連資糧道都未得到,只是一開始了解空性的初業者,一個初了解空性者,修習空性時,是遠離一切分別識,那豈不是比加行道還要厲害?
〔參考資料〕
《中觀之鑰》第十四法王達賴喇嘛
綜言之,如此甚深微妙、裨益極大的空性見,若以出離心為攝持動機,依據著居士戒或出家戒任何一種律儀,在資糧道時依聞思而恒修空性,漸次地串習,當證悟以空性義共相為所緣的止觀雙運的修所成慧時,即證得加行道;而後依次是親證空性的見道,也就是證得法寶道諦—以此為對治品,於彼分別實執等集諦及惡趣的蘊身等粗分苦諦依次地予以根斷,是即證得滅諦的開始;繼而,是於彼親證通達的真實之理予作修習的修道,乃將粗品的俱生煩惱以迄彼所有種子根斷,如此依次地證得滅諦,最後於細品細品的煩惱即彼種子無餘斷除而得解脫;彼時自當修習的道次已告圓滿,是為無學道地,現證劣等阿羅漢果位。
同理,若以菩提心為動機,由菩提心攝持導出的布施等方便分為其助伴,而依次地行持以空性義為所緣的聞思修三種智慧,當見地愈趨深細親證空性時,是為大乘初地智慧,也就是第一大阿僧祇劫資糧的圓滿,現證了如前述斷除分別實執等滅諦的開始。由此的七不淨地,積集的是第二大阿僧祇劫的資糧;而後在三清淨地時,開始依次地斷除所知障—實執餘習及由彼生起的細分煩惱習氣,此際不僅第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已告圓滿,也已證得了根本斷除一切缺失品類的滅諦法身─並且是同時現證佛的法報化三身,也就是證得智、悲、力三種功德究竟圓滿的佛果了。
〔參考資料〕
中觀五大因
索達吉仁波切 《菩提如意寶珠》

你們若想通達般若空性,最好能先學龍猛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這部論典用非常甚深、精細的推理方法,抉擇了一切萬法皆為空性。藏傳佛教雖分為格魯、寧瑪等不同教派,但實際上每個教派都要精通該論。而在漢地,盡管不像藏地一樣,有廣泛聞思中觀法門的傳統,但歷代大德也要學習《中觀根本慧論》、《十二門論》等諸多論典。
其實,學習空性法門,靠的不是信仰或崇拜,而是智慧的觀察。中觀有許多推理方法,歸攝起來有五大因,下面就對此作個簡單介紹:
1、金剛屑因
是觀察萬法產生的“因”無自性,也就是說,一切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進而抉擇諸法是無生空性。具體來講,倘若萬法是自己產生自己,就會有無窮生的過失;若是依他而生,黑暗中也可以產生光明……這種推理方法,在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中講得很細致。既然萬法的“產生”無有實體,那麽它的“存在”也不成立,最後的“滅亡”也沒有,通過這種金剛屑因,就可以抉擇一切為空性。
2、離一多因
首先觀察“一”是否成立,通過詳細分析,就會發現根本沒有“一”的實體,這樣一來,由“一”組成的“二”等多體法也不存在。比如說,這里一個人也沒有的話,便不可能有十個人,因為“十”是以“一”為基礎安立的。
3、破有無生因
是抉擇萬法的“果”無自性。其觀察方法是“有法不應生,無亦不應生”,也就是說,果若在因位時存在,就不必再生,因為已有之故;果若在因位時無有,則永遠不能生,猶如石女的兒子。這種推理,在《中觀根本慧論》中講得比較多。
4、破四句生因
是同時觀察“因”與“果”,在《中觀二諦論》里運用過。其觀察方法歸攝起來有四種:一因能否生多果,一因能否生一果,多因能否生多果,多因能否生一果。通過這種方式觀察,可以破除對因能生果的實有執著。
5、大緣起因
是抉擇萬法的“本體”為大空性,一絲一毫也不可得。此推理在《中觀根本慧論》、《寶積經》、《楞嚴經》、《華嚴經》中,都直接或間接提到過。我們平常所執著的身體、生活、感情及山河大地,雖然看似實實在在,但這只是迷亂顯現前的假象,倘若用智慧去觀察,包羅萬象的一切法決定不存在。這種境界相當甚深,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中也講了,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才能通達並宣說。除此之外,外道雖然也講了一些空性,但這種空性只是單空,而不是緣起性空,故並不究竟。
所以,大家在認識空性時,千萬不要把空性等同於“不存在”,否則就會墮入另一個邊。要知道,不管是有邊、無邊,皆為實有的執著,有了這種執著,就會產生痛苦而不得解脫。誠如《六十正理論》所言:“若許有實法,則生大貪嗔。”你只要承許一個法是實有,就會因此而產生貪嗔煩惱,進而依之造業,流轉輪回。反之,假如你想獲得解脫,息滅自他一切痛苦,就要希求空性法門,開啟無我智慧,斬斷任何執著,《入行論》中也說:“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
大家可以想想這個過程哦!依據教理去判斷一個大德他的所證,不是說:啊,看起來像怎麼樣!因為有嚴格的教理的基礎來判斷。所以像這裡邊寫到,阿底峽尊者他的老師最起碼都是加行位的。加行位是什麼?就是剛才我們說止觀雙運去證得空性,還是在分別心上證得,還沒有現證之前,那時候是加行位的。有記得這段吧?師父講到:「有很多是地上菩薩」,就是阿底峽尊者的老師哦!「就告訴他他自己的經驗」,就是他的老師把他的經驗告訴他,「然後他照著修持,而且當時就證得他老師相應的位次。」所以這是絕頂聰明的一個修行者,他的成就是很難想像地高!師父說:「這樣高的一個人!」所以他才能把幾派的傳承融會於一身嘛! [05′18″]
《阿底峽尊者傳》
第三段 留學阿蘭陀寺
王子回宮,取金銀寶偕諸眷屬,直趣中印度阿蘭陀寺。時阿蘭陀王(護寺之國王)聞知,嚴備四兵,遠迎郊外。問云:「大王從何來?欲摧何怨敵耶?」答曰:「我自東方薩訶而來,我為摧伏三有怨敵及死主怨敵來,非為他來也!」王贊善哉!復問:「國王安否?汝國境內比紮摩羅,有無量聖眾,何故至此?」王子曰:「我受勝敵婆羅門所記,來阿蘭陀,參菩提賢論師。」時阿蘭陀王,聞已,先迎於宮中,承事供養,次送往阿蘭陀寺菩提賢論師前。王子見論師已,極生歡喜。論師歡喜,出諸言外,從座起立,互問訊已,論師曰:「王子請坐!何緣至此?」王子遂恭敬頂禮,供諸珍寶,白言:「我恐為王位所欺,陷溺生死污泥,故攜隨從,往遊林藪,見勝敵婆羅門,請求慈悲攝受。彼云:「可往阿蘭陀寺,有汝多生師長,菩提賢論師,當從請受發心之法。」我依彼命,急回宮中,持諸供物,速至師前。惟願哀愍攝受,授我發心、教授之法……」云云。白已落坐。時菩提賢論師,住「三摩地」加持王子三業清淨授與無量發心教授。復說:「五欲欺誑,王位虛幻,後世境現,追恨何及!當發大精進,尋求佛正法。阿蘭陀北,有明了杜梋菩薩,具清淨戒,無礙神通,獲得中觀正見遠離八邊戲論(即生滅常斷來去一異之八),盡其生壽,住寂靜處,彼是汝無始生中師長,當往彼前,請諸深旨」云云。
王子受教,顧戀論師,含悲而去。至菩薩前,禮敬供養白云:「我自東方薩訶羅來,我是薩伽羅王太子,初至阿蘭陀寺,菩提賢論師前,請諸教授。師云「此北靜處,有汝無始生中師長,可依彼處,請發心法。「謹奉師命,來至尊前,惟願慈悲攝受教授,使我不為父王所逼。」爾時菩薩深生歡喜,慰問加持,授與發心教授,並講緣起性空之深義。王子得教授已,即於本座,證「加行道」獲得「勇健三摩地門」,將自所證啟白菩薩曰:「我今住定,見諸法性,光明澄淨,無諸濁染,猶如虛空離諸雲翳。次從定起見諸法現,雖見顯現,而不執實,亦能任運憶緣有情(譯者按:悲心菩提心俱攝在此)。雖見諸法虛假,然於極微細業,獲不放逸。如是空有,豈無謬耶?」菩薩贊云:「善哉王子,集聚福德,定中雖達性空,定起運大悲緣諸有情,二諦教授,是我教授中尊。今欲出離王宮苦者,可往黑山之南,彼有我師阿縛都帝,亦是汝往昔師長,當往依彼,請「發心教授」,並求「出離教授」等法……」云云。王子聞教,愛戀難捨,為求法故,含悲而去。
以聞思修證得空性
1. 所破:我執,所立:空性
要先正明所破,在所破是"我執"的情形下,所證得的比量、現量都是空性。所以,思所成、修所成不遍是空性,只有以"我執"為所破之境,所證得的思所成、修所成才是"空性"。
2. 以分別心所證得的是比量,以無分別識所證得的是現量。
3. 依聞思修的三個階段來說明:
1) 聞: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證得聞所成慧,是「他利時比量」,不是由自力,而是由他力證得。由他人的力量得到利益、由分別心所證得的量,所以是「他利時比量」。
「他利時比量」並不是「比量」,只是於因上假立果名,所以才稱之為「他利時比量」。
2) 思: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證得思所成慧,是「自利時比量」,是由自力所證得。由自己的力量得到利益、由分別心所證得的量,所以是「自利時比量」。
3) 修: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最後證得修所成慧。從修止(奢摩他),修觀(毗缽舍那),修止觀雙運。都是分別心所攝,所證得的仍是比量;直到見道位才是以無分別識,由現量證得空性。
4. 在以無分別識,由現量證得空性的見道位之前,稱之為凡夫。見道之後,稱之為聖者。依大乘道而言,資糧位、加行位是凡夫,資糧位之前為「薄地」。
5. 在聞、思法義時,必須以九個正因來成立無自性的這個宗,就是以分別心證得空性。
以聞思修證得空性
1. 所破:我執,所立:空性
要先正明所破,在所破是"我執"的情形下,所證得的比量、現量都是空性。所以,思所成、修所成不遍是空性,只有以"我執"為所破之境,所證得的思所成、修所成才是"空性"。
2. 以分別心所證得的是比量,以無分別識所證得的是現量。
3. 依聞思修的三個階段來說明:
1) 聞: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證得聞所成慧,是「他利時比量」,不是由自力,而是由他力證得。由他人的力量得到利益、由分別心所證得的量,所以是「他利時比量」。
「他利時比量」並不是「比量」,只是於因上假立果名,所以才稱之為「他利時比量」。
2) 思: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證得思所成慧,是「自利時比量」,是由自力所證得。由自己的力量得到利益、由分別心所證得的量,所以是「自利時比量」。
3) 修: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最後證得修所成慧。從修止(奢摩他),修觀(毗缽舍那),修止觀雙運。都是分別心所攝,所證得的仍是比量;直到見道位才是以無分別識,由現量證得空性。
4. 在以無分別識,由現量證得空性的見道位之前,稱之為凡夫。見道之後,稱之為聖者。依大乘道而言,資糧位、加行位是凡夫,資糧位之前為「薄地」。
5. 在聞、思法義時,必須以九個正因來成立無自性的這個宗,就是以分別心證得空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