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全廣II 第99講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23:19 ~ 25:30

廣論段落   P1-LL2 遍視無央佛語目……敬禮此諸善知識
手抄頁/ 1 P61-L6 ~ P62-L7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61-L6 ~ P62-L7 )
手抄段落   遍視無央佛語目……也就是說本論真正殊勝之處,這樣。

  我們接著聽「遍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這一個偈子: [0012]

  那麼再下面呢,除了這個正支以外,其他的相關的、旁邊的一些什麼人,下面那個偈。

 

遍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除了這個正統的這個一脈相傳的我這個師承以外,其他的相關周圍的這些大善知識都在裡頭。而大善知識每一個的條件都是什麼?「遍視」,這個遍是普遍,他沒有執著的。而是什麼?「無央」,一切諸佛的這個經教,一切諸佛的經教。他了解這個道理,而且都是「賢種」,種就是種性住,平常我們叫三賢十聖。真正具足善根,已經一定走上大乘路子的這個行者。所謂「最勝階」,表示大乘的這樣的那個祖師們。由於他這個悲心的關係,所以用種種的善巧來說明這個佛、菩薩殊勝的意義,教導我們的那些諸大善知識。這個是歸敬,也一方面是歸敬求加持、消業障,另外一方面表示這個傳承,也讓我們知所歸趣。

 

  所以我們真正要學佛法的話,最重要的,剛才說你要得到善知識,那麼什麼叫善知識呢?後面會詳細說明。可是這個裡邊,真正地要了解這個善知識,你沒有智慧辨別不清楚。有一點容易的,換句話說他的世系如何?他的傳承如何?這個東西大家不能亂的。這一點我們不必用智慧去辨別,你能夠找到這個的話,確定都是圓滿無缺的善知識。所以他這個地方也簡單地說明了這一點,也就是說本論真正殊勝之處,這樣。 [0233]

 


  好!我們看一下師父對這一段的解釋。說:「其他相關周圍的大善知識在這裡邊」。注意哦!師父說:「大善知識每一個的條件」,這些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哦!每一個條件都是什麼呀?它這裡邊有個「遍視」,普遍的、沒有執著的,都是什麼?「無央佛語目」。「無央佛語」就是一切諸佛的經教。一切諸佛的經教到底有多少啊?流傳在我們人間、我們南贍部洲沒有散失的經教,乃至在很多個世界的那些經典,他們都遍視了嗎? [0313]

  以前有跟法師們討論過這個問題,當我提說:「遍視了嗎?」提這個問題的時候,有法師回答說:「道次第能夠總攝一切佛語的扼要,通達了道次第,也算是某種程度的遍視無央佛語。」還有一個法師回答說:「《廣論》所皈敬的傳承祖師,主要都是道次第的傳承祖師,因此這裡稱讚諸大善知識遍視無央佛語,也應當是從這些道次第的傳承祖師通達道次第的角度,而做讚歎。」 [0346]

  在慧海大師所著的《廣論講誦筆記》裡,也有這樣一段。提到慧海大師,慧海大師是清朝乾隆時期的人,他是拉卜楞寺的大德,被譽為整個格魯派耳傳教授最清淨、最完整的寶藏。拉卜楞寺是對傳承要求非常嚴格、非常清淨的,這裡主要就是看他的上師法,如果有一點點跟上師矛盾,或者違背跟上師誓言的,大家就不會去跟他求法。像慧海大師他寫的密法的著作就成為上下密院的課本。就是這樣的一位傳承祖師——慧海大師,在他所著的《廣論講誦筆記》裡,有講到二世嘉木樣大師的一段話。 [0450]

  關於二世嘉木樣大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拉卜楞寺就是一世嘉木樣大師建立的。那麼二世嘉木樣大師跟章嘉國師是同時代的人,六世班禪的傳記就是二世嘉木樣大師寫的。隆多喇嘛仁波切曾這樣說:「當時藏地生起菩提心的典型人物就是永津班智達,而通達空性見的典型人物就是二世嘉木樣大師。」《廣論講誦筆記》裡說:「二世嘉木樣大師在傳《安樂道論》的時候曾說:『要徹底地傳授《安樂道論》的引導,需要花上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我現在太忙,恐怕沒有時間。雖然是這樣,可是如果圓滿地講授獲得道次第的引導的話,就代表獲得八萬四千法蘊的引導;能夠講聞道次第,就能夠代替講聞八萬四千法蘊;能夠複誦道次第,就等於複誦八萬四千法蘊』。」慧海大師說:「對於上述這些話,要是真正懂得思惟的話,《廣論》的每一句話都會攝持八萬四千法蘊的修持。」 [0612]

〔參考資料〕
LR P11L7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善知識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由是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菩提道次第八大教授
  菩提道次第,簡言之,就是成佛之道。修習內涵,若唯顯乘,是從依師之理到止觀雙運道;若顯密圓融,則從依師之理到密乘無學道雙運果位。
  關於菩提道次第教授,圓具小乘、大乘及密乘教法的藏傳佛法--無論哪一教派都極為重視,一致視為是修學密乘不可或缺的共道基礎。以格魯派來說,歷來闡發菩提道次第的論著極多,其中最為著稱的當屬「道次第八大教授」,分別是: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中、略三論、三世達賴喇嘛《道次第熔金》、五世達賴喇嘛《妙音教授論》、四世班禪大師《安樂道論》、五世班禪大師《速疾道論》以及塔波.阿旺紮巴《菩提道次第善說藏》
  八大教授中,結合著密乘而修習的,衹有二部,即《安樂道論》與《速疾道論》;尤其《安樂道論》,雖然篇幅不多,也未閎廣開演,但卻攝取玄旨,每一所緣境都一一結合著密乘的觀修方式而陳述,頗為簡要亦最詳明,是一本偉大的修行集要。行者若能隨文作觀,運心緣想,對心趣入法,心法結合當極有助益。

另外, 可以參考在《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P556

  到底可不可以達到「遍視無央佛語目」這樣的境界呢?怎麼能夠達到呢?諸位的答案是什麼呢?大家也可以觀察思考一下。 [0624]

  然後又解釋了「賢種趣脫最勝階」,這樣了不起的祖師們哦,被大悲所繫縛的祖師們,他們用種種的善巧,來為真正具足善根的所化機開顯了菩提道,所以禮敬這些善知識。 [0646]

〔參考資料〕
賢人
 (術語)三賢十聖,七賢七聖等。總稱聲聞乘預流果以前,菩薩乘初地以前之觀行者為賢人。成宗論二十七賢聖中,前二者為賢人,後二十五者為聖者。玄義八曰:「賢名賢能,亦名賢善。善故有德,能故有智。智德具足,故稱賢人。」(賢聖)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三賢十聖
 (名數)十住十行十迴向為三賢,初地乃至十地為十聖。賢者發似解而伏惑之位。聖者發真智而斷惑之位。於此該收菩薩乘之因位。仁王經上曰:「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接著師父下一段講了一個問題,說:「我們要真正學佛的話」,注意哦!注意,不要走神!「我們真正要學佛法的話」,注意!又出現了那個「真正」兩個字,記得師父在前面的磁帶也講過,說:「如果想真正地學佛的話」。這裡邊出現了「真正」,要考慮考慮:我們平常是想要真正地學佛法呢?還是沒有那麼真正? [0717]


  說:「如果要真正學佛法的話,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善知識」。師父說什麼樣的才叫善知識後面會說。但是這裡邊對於我們一個初機的學者,到底怎麼去找善知識呢?怎麼辨別呢?很困難,但是師父說:「有一點是容易的」,有沒有發現師父在教我們?「換句話說他的世系如何?他的傳承如何?」這個善知識他是不是有傳承的?這個是不能亂的。如果說他是有清淨傳承的這樣一個傳承善知識,「你能夠找到這個的話,確定都是圓滿無缺的」。是確定他有清淨傳承。這裡邊可能包括教正法、證正法很多傳承哦!所以可以想見師父講了前面的這些偈頌,在很多處都在告訴我們:學佛最重要的一定要尋覓善知識,然後一定要依止善知識;那麼依止善知識,一定要去尊重這個傳承,學習這個傳承。所以在這點上,我們可以再再地觀察一下我們自己:在我的心中,有沒有特別特別重視傳承、珍惜傳承? [083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