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全廣II 第106講


講次  0106  (2019/04/04 ~ 04/0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2B 27:08 ~ 28:07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  1 P63-L6 ~ P63-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63-L7 ~ P63-LL1 )
手抄段落    那麼說:好、好、好!......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那麼第二個部分就是:世間的人來說,世間的標準馬馬虎虎,互相就這樣看了。但是如果學佛法的話,標準提高了之後,拿這樣的一個標準,注意!拿這個標準應該是先看自己的,但是他忽略了第一個程序,跳到了什麼?還是順了無始劫來的習氣去看了別人。那麼一看別人的話,都比原來看得還糟,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鏡子太厲害了,這個標準太高了!師父說:「害了!」說拿那個標準去照別人的話,害了,像個照妖鏡一樣。說:「這一看哪,世間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下面一句話就更可怕了!「沒一個像樣的,只有一個人沒看見——自己」,下面說:「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0112]

  想一想哦!在三十年前,師父就告訴了我們這個現象。當我們拿法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時候,我們的心會越來越快樂嗎?是否會有幾許失落、幾多悲憤,理所應當地成立別人都沒有努力修行?是這樣嗎?好像自己都很努力修行的樣子,是這樣嗎?如果一直這樣認為,會不會我慢呢?會不會產生像《廣論》上所說的「我是超勝我第一」這樣的想法呢?抑或「眾人皆醉我獨醒」?把自己放到一個很高的平台上去評判別人,彷彿自己已經是一切遍智了,已經徹底了達了自心和別人的心,沒有任何錯誤地判斷出別人沒有修行。這樣走著走著,就越來越孤單了,因為前後左右都看不到友伴,因為前後左右都是妖魔鬼怪,只有自己一身潔白。可能嗎?我們這個世界是凡聖同居土,我所遇到的人哪一位是聖者可能完全不清楚。萬一我們眼拙,用那個鏡子照到了菩薩,那個扭曲的鏡子到底會把我們的來生帶到哪裡去呢?我們這樣照下去,得造多少惡業?那損失實在是太大了!用師父的話來說:那就害了! [0256]

〔參考資料〕
LR P108 LL3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比丘,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

四土
又名四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凡聖同居土是凡夫與為了化度眾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共同居住的國土;方便有餘土是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實報莊嚴土是佛的報身與地上菩薩所住的國土;常寂光土是從佛的清淨法身所示寂的國土。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LR P242 L2
第三白法,境者,謂一切菩薩,事者謂起大師想,於四方所,宣揚菩薩真實功德。我等雖作相似微善,然無增相。盡相極多,謂由瞋瞋恚毀訾破壞菩薩,伴友,而致窮盡。故能斷此及破壞菩薩者,則集學論說,依補特伽羅所生諸過悉不得生。然於何處有菩薩住,非所能知,當如迦葉問經所說,於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修清淨相贊揚功德。謂有聽者時至,非說不往四方宣說便成過咎,此能對治第三黑法。

  有一句話說:「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我們一旦確立了正確的修行見解,絕對不可以忽略平常的行為,所謂不可以因為善小而不為。比如說舉個簡單的例子,打招呼這一點,就是看到人微笑、打個招呼,這樣是挺好的、挺親切的,但是我們學佛的人會不會忽略這個呢?比如說我們到了一個新的居住的地方,我們會不會很注意跟鄰居先交個朋友?然後見個面很熱情,甚至有什麼事情請他幫個忙?大家迅速地就開始融洽了。這樣別人也不會擔憂,我們自己可能也在新的地方居住得很順心。還有就是跟父母親說話,盡量和顏悅色,不要跟父母親吵架,用非常柔和的語言和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親,其實這也是很基礎的,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0419]

〔參考資料〕
《弟子規》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LR P36 LL3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云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像有的時候我們開新班,有一些新的同學來到班裡之後,當我們發現他好像有點跟我們所學的真理不相符順的時候,我們有的時候就直接去說了。是不是要等一下,觀察一下他的個性啊、脾氣啊、秉性啊?看一看他學佛多久了?然後再看一看他有沒有什麼困境?這些都是要做觀察的,然後再給別人一點意見。尤其是新的同學在班裡有的時候會提問題,因為很多重要的原則可能還不知道,所以他提問題的時候,如果馬上就跟他說:你這樣是對這個不恭敬啦!對那個不恭敬啦!他連提問題的機會都沒有的話,那會不會給新同學融入、開始學習造成一些困境呢?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會特別特別地執著,也希望別人能做到那些。但是對剛開始學習的人來說,還是要一長段的時間熟悉這些重要的原則的。 [0541]

  這樣的話,注意調整這些方便,我們就不會特別特別執著,見到一個人就把很多道理擺在他面前,而且一看到別人就容易去調整別人、去指出別人的問題,自動地就成為校正別人的小老師了,忘記了佛法的第一步是要觀察自心、改正自己的缺點和毛病。如果我們不會改自己的毛病,甚至看不到自己的毛病,修心經驗不足,甚至沒有,甚至連正知見都沒有獲得,那我們豈能把別人看明白,豈能夠幫別人改毛病呢? [0624]

  學到這裡,有人說:「因為我什麼也不會,所以我也不能幫人。老實修行自己,大家的事一概不承擔,因為我沒有能力!」請問大家要怎樣思考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呢?佛法還提出一個觀點叫「隨分隨力」,總有一些責任和義務是自己要承擔的,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給別人。如果不曾學會,那麼就現在開始學嘛!什麼也不做,就會修行了嗎?如果什麼都不想承擔,那麼在各種境界中歷事練心的方便也沒有機會去練習了吧!如果都沒有機會練習,怎樣獲得呢? [0712]

〔參考資料〕
LR P19 L4
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

LR P321 L5
第五此等攝義。應當隨念,發菩提心為諸行依而勤修習,則於精進為欲安立諸有情故,策發修學漸令增長。次於大地所發精進修為願境,於初發業所行精進隨力勤學,尤應斷除精進不共所治諸怯弱等。又於所得菩提及為一切有情與樂拔苦,經極長時,集無邊資糧行無量難行,先當勇悍擐精進誓甲,妙手問經說,「若略發此廣大意樂,即已積集廣大資糧。」故當勤學。若不學者,不能增長種性堪能,恆為眾多惡行染著,於餘生中亦極難學諸菩薩行。如是知已,雖尚未能如實修學,然心亦應趣向彼品,隨力隨能發勤精進,如妙手問經說,則於餘生少以功力無諸苦難,速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實際上一旦我們看自己,當我們鎖定我們的內心好好觀察的時候,我們也會看到越來越多的自己的錯誤;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自己沒改正的地方之後,我們自然不會對別人那種態度。我們就會知道自心是一個很神秘的事情,好像有太多重的風光。無論幫忙別人,還是幫忙自己,如果都能從修練自心的角度、成長美德的角度去努力,那師父就不會那麼擔心我們。把師父的提醒放在心上,怎樣放在心上呢?怎樣能夠不拿照妖鏡照別人呢?當發現自己那個鏡子又拿起來的時候,停止一下、觀察一下:我是不是又拿照妖鏡照別人?我們應該以法自照。那麼以法的標準來衡量自心的話,是不是以法自照呢?如果以法自照、以法自明,我們就自然看周圍的人不再是妖魔鬼怪,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很多要向別人學習的地方,發現很多很多人其實都很努力,甚至非常地善意。我們將在明了自心的過程中,去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其實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經驗。 [0849]

〔參考資料〕
LR P142 LL2
海問經云,「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