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全廣II 第105講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2B 27:08 ~ 28:07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  1 P63-L6 ~ P63-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63-L7 ~ P63-LL1 )
手抄段落    那麼說:好、好、好!......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師父說:「這個事情的確很容易」,管別人閒事很容易,大家會認為管別人閒事很容易嗎? [0011]

  首先我們可以區分一下,管別人閒事是不是出於利他心?我是因為想幫忙別人才管別人的,那為什麼管別人成了閒事而不是正事呢?師父不是教導我們要利他嗎?要代人著想?那管別人閒事是不是關心別人?管別人閒事的行相和定義到底是怎樣的?大家可以想一想。 [0050]

〔心得〕
1. 檢查發心:出於利他否?發心不對,就會成為閒事。
2. 檢查方便:應所化機否?方便不足,就會成為閒事。
à 管別人跟利他是三句型。利他一定要管別人,管別人不遍是利他。
à 管別人跟閒事是四句型。有既是管別人又是閒事的事例,因為不會修行的人管別人修行即是彼的緣故。

  從師父講的上下文看來,如果一個不會修行的人管別人閒事,如果一個不會修行的人管別人修行,必須用到照妖鏡,為什麼呢?為什麼沒有一個美麗的觀功念恩的鏡子呢?因為我們未曾慣修,那個鏡子還沒有修出來,只有照妖鏡,所以只好用照妖鏡照別人。用這樣的鏡子照了別人之後,別人的生命會變美好嗎?別人會因此變善良嗎?真的能夠幫忙到別人嗎?如果幫不到,會怎樣呢?反而以這樣的習慣傷害了自己對他人的恭敬心,自己也害了。所以從令自他都變美好這樣一個目標和願望來看,這個目標和願望根本沒有達成,浪費了時間、浪費了心力,是不是就成了管別人閒事呢? [0205]

  為什麼管別人很容易呢?因為「我們眾生的常態。」這句話有一個很深的、很深的玄機。說:「這個事情」,請問這個事情是什麼事情?是不是自己不修,還專門管別人閒事?這很容易吧?說:「的的確確很容易」。我們眾生的常態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平常就是這樣子的,我們不習慣也不擅於修行自己,卻習慣到處看別人毛病,因為向內觀察、向內調伏的功夫還沒有學會。 [0250]

〔參考資料〕
LR P56 L6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所以說師父說:「平常我們,這個任何一個人,因為無始以來我的習氣在,所以看自己不大容易。」無始劫來的習氣,無始劫來多長?多長時間呢?什麼叫習氣?沒有開始,經過長劫無法計算的時間一直到現在,我們泡在一種習慣中,這種習慣是那麼熟練,習慣到自己都沒有發覺就可以做、可以想,習慣到自己不用特別策勵,就輕而易舉地那樣做出來的。哪樣做呢?就是什麼?看自己不大容易,然後奇怪了!「看別人很容易。」這兩句話大家在心裡可以認可嗎?修行這麼多年了,十年了、二十年了,有的三十年了,會覺得看自己不容易、看別人容易嗎?還是你們覺得看自己也不容易、看別人也不容易?看別人很容易,對不對?比如他有什麼問題,就好像一目了然的樣子,對不對?看兩眼就覺得好像看懂了。然後看自己,看自己會看不懂嗎?會覺得我們看不懂自己嗎?你會覺得你是自己的陌生者嗎?你會覺得你的心是一個陌生的人,好像你跟一個陌生的人同路走了這麼多年一樣? [0428]

〔參考資料〕
LR P119 LL4
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若未修施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會覺得看自己不容易嗎?其實你認真地去抉擇師父的話,你會覺得是這樣嗎?我說的玄機即在此處,師父說我們的常態就是「愛管別人閒事」,而且很容易就管了,為什麼呢?因為無始劫來就這樣。無始劫來為什麼這樣?大家可以好好地去參究一下。其中有一個理由,我們會認為我們生命的痛苦都是別人和環境造成的,會一直看著別人,希望別人能夠改正,從境那方面調整,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可能就快樂了。我們沒有意識到心有明而覺知的力量,心的本性是光明的,如果能夠在心上明了無自性,去除心中的苦因,就能夠徹底地解決生命的痛苦。我們就是因為迷惑此點,長劫串習自性執,不曾明了自心啊! [0553]

LR P290 LL2
(觀察境)中有四。一觀察有無自在不應者。應當觀察,於能怨害應瞋之因相為何。如是觀已,覺彼於自欲作損害,意樂為先,次起方便遮我安樂,或於身心作非愛苦。
為彼於我能有自在不作損害,強作損害而瞋恚耶,抑無自在由他所使而作損害故瞋恚耶。
若如初者瞋不應理,他於損害無自在故。謂由宿習煩惱種子、境界現前,非理作意,因緣和合起損害心,縱不故思,此諸因緣亦能生故。若彼因緣有所缺少,則故思令生,亦定不生故。如是由諸因緣起損害欲,由此復起損害加行,由此加行生他苦故。此補特伽羅無少主宰,以他亦隨煩惱自在,如煩惱奴而隨轉故。若他自己全無自在,為餘所使作損害者,極不應瞋。

  如果看了這句話的話,我們怎樣拿這句話來修正自己呢?其實可以想一想:我早晨一起來,我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更關注在我的三業、我所造作的業的觀察上?還是我像師父說的眼睛都長在外面看別人怎樣怎樣、都看外面?很容易,我們的六根馳於外境——六塵,很難收攝內心;有的就算收攝了,一會又放出了;一收攝的時候甚至是什麼也看不到。所以這是第一個問題,無始劫來我們的習氣是不是很難看到自己?看到別人很容易。 [0640]

〔參考資料〕
LR P25L2
調伏者,謂尸羅學。別解脫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心”+“龍”)悷馬,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

LR P57LL1
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三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是中若有猛利無間,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贊厭離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