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全廣II 第108講


講次  0108  (2019/04/11 ~ 04/1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2B 27:08 ~ 28:07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  1 P63-L6 ~ P63-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 P63-L7 ~ P63-LL1 )
手抄段落    那麼說:好、好、好!......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這裡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拿那個標準去要求別人,和拿這個標準要求自己,分水嶺就在這裡。那麼,你說可不可以拿這個標準去要求別人?是可以的。但是他出於什麼?慈悲心,就是拔苦予樂、真實饒益他人的心。不是看不起別人,好像覺得自己比別人好,而是真的想讓別人好。我在師父的日記裡曾經讀到很多段,師父會寫到比如說會管如俊法師呀、會管上座法師啊,師父非常非常在意我是看他不對、不順眼,還是我看他苦、想幫他。你看他不順眼上去說他,和真的看到了這是苦因啊,將來會受苦的,所以我要幫你把這個苦因去掉。這兩者的心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0101]

  我有一次還看到師父的一段日記裡,我記得大概有這樣一段描述,有一個法師做錯了,師父發現自己非常急切地想要去調整他。當他看到自己的這種心的時候,就選擇沒有去調整他。然後又過了一兩天之後,他發現對這件事情的觀點全變了,他覺得:哎呀,某人啊!這樣做你自己會受苦啊!那個責怪他的心已經全都沒有了,所以這個時候師父就去提醒他了。提醒他之後,師父說不管他聽還是沒聽,他已經真實地做到了不是因為煩惱別人,而是因為真正的是我要去幫一下。所以當生起了那種真實的與慈悲相應的——師父很謙虛說——「那一點點樣子」的時候,他自己回去都很歡喜、很歡喜。 [0159]

  師父說照妖鏡這件事,我覺得我們要一直放在心上。其實如果把這個鏡頭形象化一下,可能會覺得很匪夷所思的。想像有一個人站在高處拿一個鏡子,照天、照地、照人,說:「啊!你臉髒啦!」「他那個衣服髒了。」「這個地方需要清掃!」一直指揮別人。可是他自己呢,他自己的衣服呢?破爛不堪,完全都是髒的,而且臉上全部沒有洗,一層一層都是髒的,可能頭髮裡面全是油汙、全是灰塵,然後他拿個鏡子。如果這樣一個鏡頭出現我們面前的話,我們會不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滑稽的鏡頭,對不對?他照到的那些人會不會聽他的呢?他照到的那些人會看什麼呀?會看他全身那麼髒,還說別人!就這樣互相照來照去,對不對?所以就變成了管閒事了。 [0303]

  師父在這裡邊說:「拿那個標準去照別人的話,害了!像個照妖鏡一樣,這一看哪......」就是拿去照了,看完之後什麼結論呢?「世間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沒一個像樣的。」我覺得更奇怪的還有一個事情,就是「只有一個人沒看見——自己!我們可以想想,那個鏡子的功能那麼大,為什麼不拿來照照自己呢?為什麼照了那麼多人,唯獨留下自己呢?想想那個站在高處的人那樣這樣照的時候,如果底下有個人說:「你身上那麼髒,你要不要拿那個鏡子照一下自己呀!」那個人會做何想呢?「我說你,你不聽,你還觀過!」會不會?這念頭馬上就會出來。 [0400]

  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一個事情,為什麼眼睛能看到那麼多、那麼多的人,那麼多、那麼多的現象,唯獨看不清自己? [0413]

  我們會認為看不見自己嗎?我們會認為自己不了解自己嗎? [0421]

  當我們跟善知識去學法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不了解自己嗎?有些人完全是自己指導自己修行,自己訂一個計劃,然後自己覺得該怎麼樣、該這樣對治、那樣對治,就是弄得可能都不知道偏到什麼地方去了,然後自己覺得都是很有道理的。善知識三令五申的教誡都彷彿聽不進去,或者是完全不理解,以自己的感覺為主,所以說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拿自心去校對善知識的教誡、還有經典的標準,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完全不是「觀父容顏」,不是「作師所喜」,而是自己怎麼順心、怎麼開心怎麼做,令自己歡喜。這個完全就是跟第一個道次第顛倒的、反過來的。所以如果以這樣的修行,想出離生死的苦海,應該是極為困難的,因為那個方向、那個標準是引航者才會了解的。正如經典所說:善知識和經典才是我們出離苦海的眼目啊! [0541]

〔參考資料〕
LR P143L2
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尸,自妄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為下愚。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痴。」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

LR P15L3
復次應如菩薩地說,須以五想聽聞正法。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LR P35LL4
華嚴經云﹕「我諸知識佛所贊,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

  在這一小段,師父也明確地告訴我們說:佛法的次第一定是要先拿這個標準來看自己的,所以戒律的精神是律己的,不是拿來繩人的。講到這裡就有很多人說,比如說:「我是老師,我也不想繩人啊!但是我不管的話也不行,我也不是煩惱都淨除了,但是我就得管學生啊!」他說:「因為我有煩惱,所以我不能管他們。」那怎麼辦呢?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的煩惱還沒有淨化。 [0610]

  當我們有責任在身,必須為團隊負責任,負責調整別人的時候,注意到自己如果起煩惱了、心裡不寂靜、起瞋心了,甚至起傲慢心了,那要趕快同時怎樣?要調整自己。不可能是單方面地只去調整別人,一定要同時調整自己。因為當你調整自己的時候,你會注意到自己的內心是什麼狀態,警覺自己的心有沒有提起正念,清晰地注意到說什麼話、為什麼目標而說、對方聽的狀態如何、對方的感受是什麼、對方的願望又是什麼?當我們的內心平靜,對他人充滿善意,就很容易理解別人,會非常有空間代人著想,不會陷在自我的情緒裡,被混亂沖昏了頭腦。同時,如果對方很不平靜,我們也可以注意到不要讓對方的情緒傳染到自己,而是要努力使對方平靜下來,好好地談話。如何使對方平靜下來呢?理解很重要。當我們看別人的問題、調整別人的時候,我們會看到自己的心也正在發生問題,必須同時處理。 [0741]

  我再說一遍。去調整別人的時候,同時會發現自己的問題,請問這是怎麼發現的?不是眼睛都在看著別人,為什麼還看到自己了呢?因為長期以來用功的習慣,注意!那個用功的習慣,就是一直在看著自己的心的一個正知,一個在覺察著自心起心動念在朝什麼方向轉、自己的嘴在說什麼那個注意力,還是有一個餘力在觀照著,是不是?沒有失去正念,沒有失去觀照。這個時候,你雖然是在講別人是哪裡錯了、哪裡錯了,但同時你對自己也是在觀察著的。 [0818]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有問題的時候,我們也要馬上調整,不能蓄積煩惱,宗大師在《廣論》裡說:「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已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說:「煩惱稍出」,剛剛出現煩惱的苗頭,為什麼能夠用正念的矛去數數打擊煩惱?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呢?因為有哨兵,有雪亮的眼睛。我們對自心的觀察力,透過訓練,敏銳而清澈,煩惱一出來,馬上認得,立刻開始對治。所以無論是生何種煩惱,他說有個「生已無間」,就是沒有間隔,注意到了馬上開始。那麼態度是什麼呢?把這個煩惱看成是冤家仇人一樣,與它戰鬥。就是我們的內心對於自心現起的煩惱,就像冤家和仇敵一樣,要與自心的煩惱戰鬥。 [0947]

  那麼如果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壞處呢?大師教誡我們:「若不爾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資養成無可敵,唯隨彼行。如是勵力縱未能遮,亦當速斷莫令相續。應如畫水莫如畫石。」如果不這樣的話,會出現什麼問題呢?剛開始出現非理作意的時候,我們認為沒什麼,好像不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和混亂,是可以忍受它對內心的侵襲和污染。可是一旦資養成比自己的對治力要大好多倍,沒有什麼是那個煩惱的對手的時候,我們就只能乖乖地做它的奴隷,跟著煩惱走。所以我們必須深知煩惱的過患,應該像對待火一樣。一點點火星,在森林裡都是非常非常危險的,可能會引起森林大火;一點點煩惱,可能也會燒毀我們的善業之林啊!所以,要警惕!要知道非理作意即使是有一絲絲,也是非常危險。必須要確認到一點點的非理作意也是很危險的!一旦我們對自心有這樣一個警覺的態度,當我們去調整別人的時候,也同時知道自己的心也是很危險的,可能一會兒就會犯很多錯誤,對境辨別善惡的能力還不夠強,所以怎能掉以輕心,以調整別人為名而放鬆對內心的警惕呢? [1148]

  在調整別人的時候,先調整自己,對自己內心的關注就像繩索拉著狂馬一樣,絕不要失手,但是要鬆緊適度。我們數數地注視內心,聽自己說的話,反觀自己的思路有沒有依據、是非理作意還是如理作意?我們養成法鏡內照的習慣,用法的這面鏡子同時照自己又照別人的時候,法的味道也會慢慢地在我們的自心出現,我們可以體會得到。那到底是有多少驚醒、有幾多歡喜、又有幾多清涼呢?而在面對他人的時候,也容易體會到他人的難處,認識到他人的恩德、他人的偉大。所以師父擔心的照妖鏡的問題,是不是也就此可以解決了呢? [1258]

〔參考資料〕
LR P361L4
如調象喻,譬如於一堅牢樹柱,以多堅索繫其狂象,次調象師令如教行,若行者善,若不行者,即以利鉤數數治罰而令調伏。如是心如未調之象,以正念索縛於前說所緣堅柱,若不住者,以正知鉤治罰調伏漸自在轉。如中觀心論云﹕「意象不正行,當以正念索,縛所緣堅柱,慧鉤漸調伏。」修次中編亦云﹕「用念知索,於所緣樹,繫意狂象。」前論說正知如鉤,後論說如索亦不相違,正能令心於所緣境相續住者是明記念,正知間接亦能令心安住所緣,謂由正知了知沉掉或將沉掉,依此能不隨沉掉轉,令住根本所緣事故。

《入行論》〈護正知〉
「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若縱狂象心,受難無間獄;未馴大狂象,為患不及此。若以正念索,緊栓心狂象,怖畏盡消除,福善悉獲至。」

LR P362L8
故若太策舉雖能明了,由掉增上住分難生,若太緩慢雖有住分,由沉增上又不明了,其不墮入太急太緩,緩急適中界限難得,故極難生俱離沉掉妙三摩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