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0120 (2019/05/23 ~ 05/2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4:43 ~ 06:03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8-LL1 ~ P69-L8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8-LL1 ~ P69-L9
)
手抄段落 所以有一類人......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啊!
師父在「今勤瑜伽多寡聞」那裡邊講到:「閉門造車,多多少少造了一點哪!但是他在門外空轉,轉了半天是原地踏步,不僅僅是忙一生,多生多劫這麼空忙,這個很可惜,這個很可惜!」師父在前一節課就講了「多生多劫」,說:「不僅僅是忙了一生。」前幾天聽到這個概念的時候,不知道心裡會不會有疑問,說:「真的會多生多劫空忙嗎?」然後看看,講了六祖大師之後,發現他可能多生多劫就是這麼努力的。這一生的樣子,就是過去生做什麼,這一生就顯現什麼。所以這一生很多同學能夠對大師的教法有這樣的一個信心,對聽聞能夠長久地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這種勇氣和毅力,這過去生也不能說是沒有影子的。所以從現在就可以知道過去生可能也很重視聞思的、很努力聽聞。 [01′09″]
〔心得〕
六祖大師和閉門造車的修行人,外相都是呈現很努力卻沒有廣聞的行相,但是也可以看出多生多劫的習氣。
閉門造車的修行人不僅僅是忙一生,多生多劫這麼空忙
六祖大師外相雖然前半生呈現沒有廣聞的行相,卻有尋求善知識的等流,在遇到五祖後展現出一個好的弟子相、如法依止、好的聽聞軌理、多門集資淨障。
好!我們再聽下一段。
所以有一類人,是的,他前面已經有了相當程度了,所以這一生出來,他不要做這個基礎。就正規一般狀態對大部分人來說的話,這個我們應該有的認識。如果你不認識這個,然後呢斷章取義地來說、來看的話,這個不合適,是教法的錯誤。假定這樣的話,那我覺得我們不必仿效六祖大師,仿效六祖大師已經太差了,你何不仿效佛呢?六祖大師是聽了一偈開悟,也只是開悟而已呀!佛啊,乃至於一偈也沒聽見,嗯,他就自己跑出去就出家了,然後呢最後坐在這個尼連禪河邊上面,到了晚上抬頭一看,看見月亮,就大徹大悟成了佛了。如果說我們真正能夠這樣的話,那仿效六祖大師也太沒有出息了!為什麼要仿效六祖大師?要我的話,我仿效佛,我也跑到印度坐在那個上面,抬起頭來一看,成了佛了!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啊! [02′34″]
這一小段,師父說:正規狀態對大部分人來說前面是有了相當的程度,所以這一生他就不用做這個基礎了。但是如果我們不認識這個道理呢,就斷章取義的話,就會覺得這個教法講的是錯誤的、是不合理的,他說的是前後矛盾的。然後師父說:如果你認為是可以這樣仿效的話,他還是選擇仿效佛陀,坐在那個尼連禪河前面,對吧?然後晚上抬頭看月亮,就大徹大悟了。 [03′20″]
以前我在學的時候,也問過說:「佛陀悟到的到底是什麼?」現在學了《廣論》之後,就覺得最重要的是先學會聽聞軌理,好好地聽,學會如法地承事善知識,然後把自己的信心修起來;對三寶的信心、對業果的信心,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累積了相當的資糧之後,最好能夠抉擇什麼?趣向大乘,以一個趣向大乘的發心去聞思修空性。 [03′53″]
我們知道我們想要了悟的無自性的道理,是必須經過親近善知識、聽聞教典,而且要廣泛地、多門地集資淨障,才能夠達到那樣的一個結果,並不是想要坐下來開悟,就一定能夠開悟。有的人坐下來是可以開悟,但大多數可能還是做不到,所以必須要知道循序漸進的道理。 [04′20″]
最重要的是,我收攝一下,先說聽聞軌理的訓練。比如聽法的時候,現在能不能做到不昏沉?說:「精神的時候是可以的,疲憊的時候就要昏沉。」對不對?我們還是無法打敗這個色身給我們帶來的困擾。能做到專注嗎?什麼時候法音響起來,你都能夠專注,不想你自己剛才緣的那件事,能做到這樣嗎?訓練這麼久了,很多還是不行,多半就是發現原來緣什麼續流,一上課的時候會分神在那個續流裡。所以我會常常在上課的時候跟你們說:「注意哦!別走神、別走神!」就是數數地訓練你回到當下的善所緣上,不要一直流散到其他的事情上。 [05′06″]
〔參考資料〕
定 專注於自己所觀察的境的心所。例如對空性、無常等境一心不的心所。
作意 警覺自心,引起心王專注於自境的心所。
惛沉 使身心粗重、無法堪任安住所緣行相的心所,為沉沒的因緣,歸屬於癡分。
掉舉 緣著五欲等可愛境界、令心不寂靜、散於外界的心所,具有令心無法安住所緣的作用,歸屬於貪分。
〔心得〕
à 掉舉即無法專注於所緣。
à 老師的提醒,即是要我們作意,引起心王能夠專注於當下的善所緣。
光是一個聽聞軌理的專注,還有一個聽聞前的發心,我們發現都很難練成習慣。天天練發心練久了之後,念一遍就覺得是發心了,沒有轉動心意。比如思惟聽聞軌理、聽聞勝利呀,這些看起來好像就那麼一小段,但是到底這一小段的內涵,我們有沒有在我們的身心相續中讓它出現呢?有沒有變成是我們心續裡的——想要有就有,而不是說忽有忽無的,飄忽不定這樣的,根據自己的心情和健康狀況,非常不確定的一種聞法的狀態?如果大家觀察到自己這樣的話,就要好好用功了。因為如果聽聞的時候,在發心的時候不對,後面就都不對了。如果在聽聞的時候常常地走神、常常地昏沉散亂,養成習慣之後,只要一聽法就開始散亂;只要法音響起了,你就想睡覺。這都是需要斷除的惡習。所以大家在自己的相續中觀察到這一點之後,不要留情,要狠狠地破斥當下那個狀態,就是要努力地轉它。 [06′27″]
〔參考資料〕
LR P57 LL1
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三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是中若有猛利無間,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贊厭離故。
LR P116 LL3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
欲 追求自境,為自果精進所依的心所。例如希求成佛、解脫的心所,即是欲心所。
〔心得〕
à 發心是一種善法欲,對治昏沉、掉舉都可以發心來對治。
à 由見功德而策舉其心可以對治昏沉,由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能對治掉舉。
光是要對治昏沉這一點,大家也要痛下功夫!像我以前看到有一個老居士,他在聽法的時候就常常昏沉。昏沉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坐著聽會昏沉,然後跪著聽會昏沉,站著聽也會昏沉。如果他跪著聽的話,有可能突然睡著了,倒到前面那個人的後背上,就昏沉成這樣!後來他就拿一個濕毛巾頂在頭上,冰冰的濕毛巾頂在頭上,頂在頭上的時候呢,還是會昏沉!好像直接會倒下去。等到一下課呢,他整個人就精神了,哎呀!就好像是生龍活虎的一個人,只要一上課就開始睡。所以他自己一下課就很苦惱,然後說:「怎麼辦呢?」只要說:「迴向!」欸!他馬上就開始全部都清澈了。那你說這就是一個業障,大家都知道這叫業障。他為此苦惱,但是就是每天都這樣。後來他拼命地祈求啊、懺悔呀,好好地供佛。大概是過了多久之後?應該不到一年,他這個毛病就改了。後來聽法最精神的,就是這個老居士,眼睛自始至終都會雪亮地盯著帶班的班長。然後他回答問題都很積極,舉手舉得很高。他就對治了自己昏沉,這是我眼見的這樣的一個居士。 [07′52″]
〔參考資料〕
LR P42L1
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LR P11 L7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LR P46L8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於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若於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尠。故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故亦有於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及律儀戒積集資糧三法之上,名為三合而引導者。
現在我都不知道大家是在什麼地方聽呢?你千萬別覺得:「啊!我在這兒聽,反正老師看不見,我小睡片刻。」這不可以的!或者說打個盹,這都不可以的!現在如果你的眼睛快粘起來了,趕快把它睜開,然後不許昏沉。聽課的時候要注意!因為我們一定要注意:你養成一個習慣,你不去對治的話,一旦它是個惡習,就會越串越大、越串越大,甚至很多生都這副樣子,這是太可怕了!一旦把我們的一個小小的習慣,放在多生多劫的這樣的一個歷程中去看的話,我們就不能忽視它。因為小的過失如果不努力斷除的話,累積成習慣就叫惡習了,所以不能輕視! [08′41″]
〔參考資料〕
LR P46 L4
此復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若待稍固時漸延長,於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礙減少,疲倦昏沉等亦當消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