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30:46 ~ 32:39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6-LL6 ~ P47-LL7
手抄段落 那麼正規地來說......所以對這件事情看不清楚。
好!我們再來聽一段:
那麼正規地來說,剛開始應該廣學多聞,不幸的是「廣聞是不善於修要」,學了很多道理呢,修行不善巧。本來是應該懂得了很多道理,然後呢,照著道理去努力地行持。這個努力行持也並不是等到我念完了再哦,剛開始時已經講過,當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隨分隨力。那也許說:「我現在還沒有懂,怎麼叫隨分隨力?」雖然書本上、理論上不太了解,可是周圍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從家庭當中的父母,到兄長、到師友,那他們多多少少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隨分隨力地在這個圈子裡當中,接受好的這種概念,儘量地把那個壞的漸漸地淨化,這是我們做得到的。特別是學《朗忍》這樣的一個教授,後面非常強調這個特點。那我們能夠做到了,就漸次能夠改善增上,如果做不到,我們始終會停滯在那錯誤的階段。 [01′22″]
那個錯誤的階段,下面就說:「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我們對於佛告訴我們的話,先我們根本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學到了以後——多片眼,我們從一個角度去看。實際上佛要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無限地廣的一個面,或者是我們根本沒學到,或者學到了我們會停滯在我們自己這個階段,所以對這件事情看不清楚。 [01′59″]
這一小段我先提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師父說「正規地來說」,正規地,剛開始應該做什麼呢?四個字,叫「廣學多聞」,正規地學習佛法。但是接著話鋒一轉,「不幸的是『廣聞是不善於修要』,學了很多道理」,接著怎麼了?「修行不善巧。」說:「本來是應該懂了很多道理,然後,照著道理去努力地行持。」接著又說這個努力行持也不是等我全部都學完了我才開始,然後師父就引出了下面的觀點叫「隨分隨力」。 [02′47″]
〔參考資料〕
LR P117L1
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LR P19L4
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
隨分
(術語)隨力量之分限也。唐華嚴經三十四曰:「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圓覺經曰:「隨分思察。」佛地論七曰:「我今隨分已略釋。」【又】隨於本分之義也。正法念經一曰:「六道四生隨其本分,受未來劫。」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4〈26 十地品〉:「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以大願力得見多佛。…
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是菩薩隨所勤修,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以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佛子!譬如金師善巧鍊金,數數入火,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菩薩亦復如是,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為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CBETA, T10, no. 279, p. 183, a10-28)
〔心得〕
隨分、隨力、隨能,三者的意義大致相同。依據自己能力的分限,儘量地去做。
注意哦!這裡邊揭示出:第一個是剛開始要廣學多聞,對不對?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麻煩,就是「今勤瑜伽多寡聞」那個毛病在那候著。然後開始能夠學很多之後,又有一個毛病叫什麼?不善巧修行——懂了很多道理,應該照著道理去修,可是卻「廣聞不善於修要」。第二個又攔住了! [03′08″]
那麼我們修要的時候,是不是等到所有的法都聽完了再去呢?師父說不是這樣的,隨分隨力就可以了!那有人又說了:「如果隨分隨力的話,我都沒懂,我怎麼隨分隨力?我都不懂呀!」然後師父說:雖然經典上、理論上的還不太了解,就是不是很透,可是周圍——師父提出了這個觀點——每個人家裡邊都有父母、兄長、師友啊!提到環境了。這裡說了一個什麼道理?除了從經典上學,還有從哪裡學啊?從周圍的環境上,父母、兄長,然後到師友,說:「隨分隨力地在這個圈子裡。」注意!下面的抉擇點,那我們在這個圈子裡要做什麼呢?接受好的這種概念,儘量地把壞的漸漸地淨化,而且師父接著說:「這是我們做得到的。」「特別是學《朗忍》這樣的一個教授,後面非常強調這個特點。」 [04′06″]
〔參考資料〕
LR P320L5
應勵修學能相續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謂與善師善友共住及應依止多聞等因。如云﹕「於此等時中,謂當串習念,此因能遇師,或行應理事。」
總須多聞善辨菩薩學處取捨,次於所知法義,一切威儀,恆依正念發勤精進,故於所精進處要無錯誤。
LR P172L1
能生煩惱之因分六。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言教者謂聽聞邪法,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心得〕
環境對我學習的重要性。
在這裡完全是在講「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在「不善於修要」這個部分,說道理沒懂,那麼我們依靠的是周圍的善友,對吧?師長、父母、同行,依靠這個環境。那麼依靠這個環境做什麼呢?就是接受好的這種概念,把壞的習慣慢慢地淨化。請問什麼是壞的習慣?很多、很多!但是從上面我們聽下來的時候,師父主要講的這壞的習慣是不是抱怨?好的習慣是什麼呀?跟著教典然後來修行,比如說對父母親也不要抱怨,對師長、對同行、對兄弟都不從抱怨的角度,師父說這個是我們隨分隨力可以做得到的。 [04′52″]
講到這裡,我們就觀察一下:我們對一個家庭、對一個事業單位、對一個團體......,請問我們的觀點是從抱怨的角度去的,還是從淨化自己的業障、增長自己資糧的角度去觀察的?如果開口就抱怨,反映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觀點,對不對?就是我們的一個習慣,它是沒有淨化的習慣。如果是這樣的話,學了這點,其實我們可以看一看,看一看周圍的人有誰在抱怨?你要不要學?要不要學?「有道理呀!他的抱怨跟我一樣啊!我們倆是好朋友,我們有事沒事就在一起喝杯茶、抱怨一下,把家裡的、單位的、團體的所有事情都抱怨一下。」而且抱怨完了還要傳遞給更多的人,大家都覺得這是合理的。師父在這裡明顯地已經指出這種抱怨只會增長憍慢、造很多惡業,不會讓我們這個家庭或者事業、團體能夠走得更好。 [05′57″]
〔參考資料〕
LR P326LL4
愚痴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如云﹕「懈怠懶惰近惡友,隨睡眠轉不觀擇,不信能仁最勝智,邪慢所覆而輕問。心劣自眈以為因,不信親近有智士,並其邪妄分別毒,及諸邪見為痴因。」
故又云﹕「恭敬承事可親師,為引慧故求多聞。」謂應親近智者,隨自力能而求多聞,若不爾者,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是則不知修何法故。若有多聞,由思所聞法義,能生思慧,從此能生廣大修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